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起源於何時?這天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清明節又稱為踏青節、寒食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清明節、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現在定於每年的4月4號,每年清明節都會舉辦春季祭祀活動,在民間人們在這一天會掃墓或者祭祀祖先,表示對已逝者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就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等著名詩句,既展現出了當時清明的季節特點,同時又表達了清明節時,對已經逝去的親人的思念之情。

著名詩句“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描寫了在清明節時期祭祀祖先的場面,表達了作者無限哀思之情。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節日之一,主要包括自然與人文兩大特點。

筆者認為從自然文化色彩上來講,清明節這一天處於春季初期,是萬物復甦的時間,春季柳樹發芽,大地逐漸形成一片綠油油的景象。這個時間段不冷不熱,也是人們親近自然和外出踏青遊玩的好時節,同時春雨會滋潤大地,所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形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從人文角度來講清明和古老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作為自周朝至今的流傳已久的傳統節日,如今清明節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國家歷史文化發展有重要意義。清明時節是人們祭祖掃墓的節日,祭祖時間大概在清明節前後一共20天左右。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在祭祀逝去的親人時,人們都會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在他們的墓前放置果品、紙錢。還會為墳墓培新土、折綠柳枝插於墳墓上。由於清明節發展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所以祭祀祖先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達的就是後代對祖先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所以古詩有云“路上行人慾斷魂”、“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等詩句,生動表達出清明節的萬物復甦和人們的哀傷之情。

清明節習俗的文化開端

清明節是我們所熟悉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古代周秦時代就有清明節祭祀祖先的習俗。當時人們在祭祀祖先時,並沒有清明節的概念。因為當時的人死後都埋在宗廟裡,《周禮》有“凡祭墓為屍”的記載。

後來根據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掃墓”習俗。人們會自覺地去已逝親人的目前掃墓,並放置食物水果進行祭祀。這個習俗沿襲至今,就成為了我們所熟知的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提起清明節我們也會想到寒食節,寒食節就是在節日這一天禁止煙火,人們都吃冷食物。寒食節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相傳是晉國公子重耳為了紀念介子推,才逐漸演變而成的節日。當年晉國公重耳流落在外,介子推一直跟著重耳左右,並立下了擁立之功。

後來重耳重返國家並繼位稱王,在將相論功行賞的時候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背其老母躲入深山,從此遠離世俗不理世事。重耳為了讓介子推出山便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寧願燒死也不出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介子推離世之後重耳將其喪生之山更名為“介山”,並將介子推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在寒食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禁止生火做飯,表達了對介子推的緬懷之情。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寒食節日首先在山西流行。

由於寒食節日期接近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將這一節日改成為“清明節”。 以表達對已逝的朋友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在清明節這一天民間會有掃墓和踏青的習俗。詩人們也通過不同的詩句來表達自己對逝者的懷念。

清明節時的民俗活動

李清照曾有詩云:“淡蕩春光寒食天”,說明自古就有清明節吃冷食的習俗。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家家戶戶都不生火,通過吃冷食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思念。

而清明節最傳統的習俗之一就是掃墓祭祖,高翥《清明日對酒》以“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表現出清明節時間人們紛紛去掃墓和祭祀祖先的情景。

踏青也是清明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宋朝詩人歐陽修曾寫“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這其實是對清明踏青的另一種詮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節氣之一,春季正是百花開放,柳枝舒展的季節。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這一天都會到郊外踏青、觀賞春天景色,也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夠風調雨順。清明也是古代農耕祭祀的一個習俗,對擴大農業規模發展和農產品生產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清明節有插柳的習俗,外出踏青的時候會將新長的柳枝,折下來插在自己的帽子上,也會插在門楣上和屋簷上。

插柳習俗具有避免疾病和預防災難的寓意,柳枝插在屋簷下還可以預測天氣,古諺雲:“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盪鞦韆是古代清明節的習俗之一,通過盪鞦韆來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勇敢和堅強不屈的精神,清明節時期通過盪鞦韆,或者踩踏板等運動也可以增強體魄。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可見清明節時期盪鞦韆也,是流傳已久的民間習俗之一。清明節還有鬥雞、蹴鞠、射柳、放風箏等方面的習俗,不同地區清明節的習俗也各有不同和寓意。

清明節與喪葬文化

清明節雖然是傳統節日,但在現實生活中誰也不願意直面生死話題。從中國古代出現喪葬文化開始,生與死的文化其實就已經被寫入了典籍之中。而清明節其實就是喪葬文化的一個載體,在每年的清明節時期,人們都必須面對平時諱莫如深的生死問題。

中華民族有幾千萬的人文歷史,在不斷演變和積澱的過程中,清明節與喪葬習俗早已融為一體。《周禮》規定“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而《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冬,晉文公卒。將殯於曲沃。”其實說的都是喪葬之禮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無論是古代封建帝王還是普通百姓,其實都無法逃避生與死。而在清明節這一天,也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和禮儀,去祭奠已經失去的仙人。這種祭奠活動以清明節為時間載體,同時以“禮俗”文化為契機,但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體現哀悼之情。

寫到這裡筆者深深地感受到,清明節其實是人們寄託哀思的一個“點”,在祭祀已經失去的先輩時,人們的情緒就會由這一個“點”,不斷擴散成一個面。在點與面之間才是人們最真摯的情感表達。

結 語

我們都發現在清明節這一天,很多人的心情都會特別壓抑。清明節雖然是國家法定假日,這一天不用上班工作,也可以自行外出活動或者踏青。但是在外出的時候看見有人祭祀祖先,也會想到自己的先輩。多少代人經過艱苦的勞動和奮鬥,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我們的祖先都曾經有鮮活的生命和輝煌的成就,經過一代一代的努力將先進的思想,以及豐碩的勞動成果擺在我們面前。所以作為子孫後代應該不斷鼓勵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個計劃,才能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加有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金曉曉《山西介休寒食清明習俗與介子精神研究》

2.洪欣荷; 高夢宇《保護傳統節慶習俗生命力探索節日內涵傳承新途徑——關於清明節文化的問卷調查分析》

3.莫愁《新時期清明習俗研究視角述評》

4.張弛,畢嘯南《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與時空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