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之下,能否打出哈佛、耶鲁?

我假期把以前没有读完的书重新翻出来认真地看一遍,感觉真是不错,人还是得适当有些外在的压力,一看就停不下来,很是舒服。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关于惩罚的态度,让我十分信服。

棍棒之下,能否打出哈佛、耶鲁?


01

惩罚的作用

在很多人看来,惩罚能够处理有害行为是快速显现效果,特别是尝试过其他无效或看起来低效的方法之后。这个不难理解,看到一个满口脏话,喜欢欺负弱者的“小坏蛋”,很多人都想上前一阵痛扁,让他不敢再为所欲为。确实,这个“小坏蛋”的不良行为估计很快就会很少看到了,因为他怕了。

然而,惩罚给了“小坏蛋”什么启示呢?是对公平正义的敬畏吗?有可能,但是更大的可能是他会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自己的不良行为,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如果不幸被抓,他也不会更加诚实和负责,以便逃避再次的惩罚。

惩罚能控制不良行为,但是不能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甚至不能减少他们做坏事的念头。


所以,除非万不得已,我们对待孩子的教育,要避免惩罚,采取有助于促进孩子建立“做好事的念头”,实施做好事的行为。

惩罚的作用有限,从教育孩子正向发展的角度而言,没有意义。


棍棒之下,能否打出哈佛、耶鲁?


02

举个例子

选拔一批孩子参加一次大型话剧节目排演。女孩在试演的时候表现出色,然而在排练时,总是不愿好好背记台词,作为节目负责人,你会如何对待这种情况?

可能很多人会很气愤,即使有些人会耐心地了解背后的原因并给予一些建议,但是一旦女孩“老毛病再犯”,必定让人“咬牙切齿”,因为时间紧迫,这种缺乏责任心的行为让人痛恨。

看来惩罚是必不可少的,最好是免掉该女孩的角色,打入“冷宫”。然而,这些看似通常的做法,他们的意义在哪儿呢?

其实我们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比如:“我的意图不是伤害她或剥夺她的权利,也不是要报复她,甚至也不是要‘教训’她。而是要保障这部戏以及全体演员为之付出的努力,使他们能有一次为之骄傲的演出,同时我也是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或许我们能做的事情不止惩罚,还有更多。

透过惩罚,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以及我们能做的事情和承担的角色。


03

不忘初心

菜当借此题目,重新回到我们家庭教育的初心,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方法,目的是促进孩子更好地独立自主发展。这个发展是正向,而不是负向的;是独立自主的,而不是家长或他人替代的;是更好更快地,而不是阻碍的……

由此可见,惩罚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因为它不能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甚至不能减少他们做坏事的念头。如果你还是很难理解,可能是通常习以为常的做法蒙蔽了我们的思维,有些时候,出发赶路,常常会忘记初衷。没事,教育孩子,对自己,对孩子都需要些耐心。

常常问自己:教育孩子是为了什么?


棍棒之下,能否打出哈佛、耶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