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孩子全部考入耶鲁、哈佛,这位妈妈的妙招,做起来并不难

和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天桥上有一个匍匐着的乞讨者。孩子扬起头,稚嫩地问:“爸爸,我们要给老爷爷一点钱吗?”

6个孩子全部考入耶鲁、哈佛,这位妈妈的妙招,做起来并不难

面对孩子这样的疑问,不同格局的家长有不同的回答。最通常的父母会说,“这就是当初不好好学习的后果。你记得要努力学习,否则以后找不到工作,就跟他们一样,在马路边乞讨。”

中等格局的父母会说:“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劳动?哪怕去工地干活,一天的工钱也比乞讨强。记住,要做勤劳的人,别做不劳而获的人。”

最后一种回答则让人沉思。一位父亲说:“天底下还有好多人吃不起饭,你一定要努力,以后让他们都有工作,不用如此落魄。”

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父母,就会有不同的格局。而什么样格局的父母,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家长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有人说,看一个孩子是怎样,就能出他家长的模样。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 甚至乞丐或强盗。”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来,后天环境对育人至关重要。虽然有些过分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也不无道理。

韩国有一位妈妈叫全惠星,培养了6个优秀的孩子。这6个孩子全部考上哈佛和耶鲁大学。博士毕业后,这些孩子担任了大学教授、院长甚至入职白宫等。就连《纽约时报》也对此连连称奇,把这一家族的成就媲美肯尼迪家族。

6个孩子全部考入耶鲁、哈佛,这位妈妈的妙招,做起来并不难

全惠星是怎样引导孩子的呢?

阅读人物传记,鼓励孩子当大人物

全惠星认为:人生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如果缺乏奋斗目标,人生就像断线的风筝,随风飘摇。

因此,她自小就为孩子们制订了一个基础目标——争做大人物。全惠星发现,很多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喜欢拿小人物来举例。告诉孩子小人物多么痛苦,人生路多么难走,希望以此激励孩子们努力奋斗。但这样做其实效果并不好。

全惠星告诉孩子,既要尊重小人物,也要争做大人物。

她买来《林肯传》要求孩子们阅读。光读不够,读完以后家庭进行讨论。而在讨论中,不同的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开始变化。比如,她注重提问,她问孩子:“你们觉得林肯的父亲是怎样的人?”有的孩子说,他是一个农民。

此时,全惠星告诉孩子,作为农民,林肯的父亲是成功的。不过与儿子相比,父亲对全世界的贡献却小很多。林肯的父亲想成为一个好的农民,所以他最终如愿。而林肯希望成为一个政治家,希冀让国家强大,让人民享受到公平和正义,所以他朝着目标奋斗,最后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人。

此时,有的孩子说,妈妈我也想成为林肯,但哪有那么容易。全惠星告诉他,一个国家虽然只有一个总统。但是各行各业都需要佼佼者,那么多好的岗位,足以让年轻人逐梦成功。

6个孩子全部考入耶鲁、哈佛,这位妈妈的妙招,做起来并不难

通过这样的办法,全惠星给孩子们心中埋下了宏图志愿的种子。而人一旦有了目标,不论学习、工作,路径就清晰了,意志就坚定了。

要培养孩子,先从自己开始

好多家长回家就玩手机,却要求孩子看书。有一次我跟小小费说,你背首唐诗吧。他却说,妈妈为什么不背,总是让我背?我也不背。

后来,每次我想让他背诗,我自己先背。我还故意错背、漏背,等他来纠正。看了,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养育者,更应该成为带头者。

韩国妈妈全惠星和孩子们一起时,从来不说“你去学习吧”,而说“我们一起学习吧”。比起拿小鞭子抽赶着孩子学,不如以身作则,和孩子共同进步。其实,只要家里有学习和阅读的氛围,就不怕孩子不爱学习。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好、那么优秀?那是别人家的父母花费了精力和努力。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学习全惠星,从自己做起,引导孩子成为有大格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