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越是精英的教育,越务虚不务实,耶鲁:为什么学这些没用的东西?

阅读前请点击“关注”,每天获取育儿干货,陪宝宝成长哦!

文|老涵的爸B

最近,朋友和我说:“现在小升初开始取消特长生了,我孩子现在二年级,学了2年的钢琴了,就是为了小升初加分的,但是这个现在要取消了,到底孩子还要继续学钢琴吗?钢琴变得没有了,还会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就这个问题,他感到非常困恼。

那么,学钢琴,这个“没用的东西”,到底还要继续吗?

音乐美术不是竞争手段,而是丰富自己

有不少受传统教育观影响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课,特别是跟考试有关的科目,恨不得每天拿出25个小时让孩子钻进里面。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大众化人才,精神世界会很单调。

对一个将来可能会从事历史或者科研工作的人来说,音乐自然不会成为他与别人竞争某个职位、某个项目的法宝。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对他一点都不重要。

两个人去面试,在外貌都很端正、能力和学历不相上下的时候,最终决定谁能被录用的是什么?

是他们的形象与气质。这时,你就能看出艺术修养有多么重要。

这几年,我对社会各行业的高级从业人员的教育状况做过调查之后,得出了一个观点:精英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其次才是技能教育。这两者是有先后顺序的,对孩子来说,必须先培养他的品位,也就是他的审美价值观,再提高他在某些方面的专业技能。一个人的审美价值观决定着他在任何领域的发展高度,这句话绝不是夸大其词,因为审美是一个人思维的基础。

这里说的品位教育,包括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文学等艺术修养,以及哲学与历史。为什么历史也可归于品位教育?因为那句老话:“读史以明智”,不明历史,就不懂大是大非。它们对一个人的心态、气质和思维深度都大有帮助,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这些方面的修养对他的成败就越起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梁启超,就把音乐、美术和文学称之为审美教育的三大法宝。在常青藤家教理念中,这当然也非常重要。家教中的艺术教育,比如音乐,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加强他对于世界的感知力,重要的是能提升他的品位。

有不少受传统教育观影响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课,特别是跟试有关的科目,恨不得每天拿出25个小时让孩子钻进里面。但就是不重视孩子的艺术修养,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反对让孩子学一些音乐,练一练舞蹈。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大众化人才,精神世界会很单调。他们往往很难承受失败,自我调整能力极差,是非观也较为混乱,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走极端。

越是精英的教育,越务虚不务实,耶鲁:为什么学这些没用的东西?

我说一个正面的例子:在杭州,有一个叫做唐云的女孩,她以全市第二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入学两年就找了一份德语翻译的兼职,无论是校内学习还是社会实践,都做得非常出色。她同时还是校内舞蹈大赛的冠军,钢琴也弹得相当棒。在很小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就已经注意对她进行艺术素养培养。这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行为,父母只不过是顺应了她的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带她去舞蹈班和音乐班,先是观察别人怎么跳舞如何弹琴,回家之后什么也不说,就让她自己回味这次经历,等下一次,唐云主动说想去的时候,她的爸妈才领着她去报名。

在具体的培养上,也没有强迫她必须拿到音乐比赛的成绩,而是顺其自然,让她用一种休闲和放松的方式去练习。不过正是这种无欲无求的心态,让唐云感受到了音乐与舞蹈的乐趣,不仅让她能歌善舞,还使她养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平和缜密的思维,对她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曾有人问唐云的妈妈:“你家小云每周都去弹琴跳舞,难道不怕影响她的学习?”她的妈妈回答:“怎么会昵,这既可以锻炼身体,培养才艺,又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的许多家长,恰好缺乏唐云妈妈的这种心态,都抱着功利主义不放,把孩子当成光宗耀祖的工具,结果也往往大失所望。

不仅音乐和舞蹈可以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丰富他的综合素质,美术、书法和写作都可以做到。只要家长注意挖掘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然后适当引导,以非功利的心态去对待,都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

请记住,良好的艺术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他享用一生的财富。

钢琴课实际上可以塑造孩子未来的文化品位的过程

有一位美国钢琴教师就说,他教过的学生,真正投身音乐的很少,只有一个平平之辈,在他这里学了钢琴之后,去了音乐学院深造。你可能又要问,既然如此,美国人都疯了吗?

正像上一节说的,“品位”是常青藤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精英要有文化品位,只懂得专业知识是成不了真正的精英的,哪怕你的大脑里面盛装的数据再多,也只是个供人支配调用的人脑存储器罢了。大人需要品位,孩子也要进行品位教育。

在美国,父母很愿意送孩子去学钢琴,不怕为此花钱,甚至是花大钱。有人曾做过详细的计算,说一个美国孩子每周上45分钟的钢琴课一年下来就需要花掉五千多美元,折合人民币三万多块(这几乎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家庭全年的收入)。有些父母还不止一个孩子,花费就更高了,许多人几乎是把夫妻二人年收人的50%都投入到孩子的钢琴课上。

你可能会问,钢琴家是美国社会的热门职业吗?

竟然让这些做父母的如此不计成本地投入!

答案:非也!

不仅非热门,反而冷得可怜。有一位美国钢琴教师就说,他教过的学生,真正投身音乐的很少,只有一个平平之辈,在他这里学了钢琴之后,去了音乐学院深造。你可能又要问,既然如此,美国人都疯了吗?美国人当然没疯,这位钢琴教师自豪地说,他的许多学生都考上了哈佛、耶鲁、布朗这些常青藤大学,成绩优异,有的准备当医生,有的立志当科学家,还有的已经从政了,理想是成为美国的政治领袖。

看到这里,想必你已经明白钢琴课对美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了。它实际上是塑造美国未来精英的文化品位的过程,就像一枚通往天堂的金钥匙,可以打开这扇门并从这条通道经过的,进入天堂的概率就大。如果你连门都打不开,那到达天堂的希望就比较渺茫。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钢琴并不容易学习,几乎是对孩子的智力和心灵最大的挑战,也是对他的思维和情商最大限度的开发。

首先,孩子得认读五线谱,本身这就是一个理解音乐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逻辑的思维锻炼。

其次,手要跟着谱子弹出悦耳的音乐,还要在乐声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可谓是三重协奏,传情达意。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调动各方面的智能和感性,而且需要高度的纪律和刻苦精神。孩子必须特别努力,才能完成这样高要求的钢琴课。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能把一节钢琴课完成得非常出色,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到的呢?

有人说,美国社会的精英,就是在钢琴课上形成的。此言或许有点夸张,但道理却一点不假。真正的精英不仅要有世俗的成功,还要有个感性丰富的灵魂,在为别人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自己也能享受生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越是精英的教育,越务虚不务实,耶鲁:为什么学这些没用的东西?

让孩子学一样一生都会喜欢的乐器

让孩子有一个拿得出手的艺术爱好,乐器书法,都可以。爱好不必多,但至少有一个。

在家教讨论班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样与工作无关的兴趣,是你准备让孩子一生都喜欢的,你会选择什么?”我请家长在1分钟之内写在纸条上,彼此不要询问和商量,也不要因为迎合我的问题而去粉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就是将自己第一时间的选择写出来。

结果,参加讨论的30位家长,答案五花八门,有旅游、唱歌、电脑、写作,当然,我从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因为有18位家长填写的是“音乐”,超过了半数。这很不容易,说明尽管中国社会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家庭教育也日趋功利,但父母们仍然认识到音乐素养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艺术品位的。

德国北威州的埃森市,与匈牙利的佩奇、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这三座城市,一起被选为2010年度的“欧洲文化首都”。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意义非凡。而在这一年即将举办的活动上,主办方将联合推广项活动:“让每个孩子学一件乐器。”他们计划从明年开始,投入一千万欧元,资助埃森市鲁尔区的21万小学生,帮助他们每个人都学一件自己喜欢的乐器。再加上当地社区和私人机构提供的资金,这项活动的总预算高达五千万欧元。

“学一件喜欢的乐器”所带给孩子的意义真的这么重要吗?

上海有位爸爸,他自己是音乐学院的老师,精通琵琶和古琴,这属于中国古代的高雅音乐,对一个人情操的陶冶是不言而喻的。于是,他也想让女儿学一学琵琶,至少能把它当成一种爱好。女儿8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跟她商量,让她倾听这些音乐,抚摸这些乐器。

遗憾的是,女儿并不喜欢乐器。但是没关系,他只是想让女儿有一个可以提升自己品位的爱好,并不在意女儿是否愿意追随自己的兴趣,就问她:“那你告诉爸爸,你喜欢什么呢?”女儿回答说书法和美术。爸爸马上就为她购买了文房四宝和全套的画画工具让她练习。

在练习的时候,他遵循了一个绝不干涉的原则:女儿如果喜欢,就让她由着性子去钻研自己的兴趣;如果不喜欢,他不会像别的家长那样,给她规定每天练习的时间。

他开玩笑地说:“来去自由!我只希望她将来的生活中,不是只有枯燥的工作。”几年后,女儿夺得了学校书法与美术大赛的两个冠军,亚军比她高三个年级,年龄也比她大好几岁。

后来,他的女儿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到美国留学,归国后成为市府秘书,从事的是非常严谨的工作。她在美国期间,我曾有幸得到她的一幅书法作品,“高山流水”四个字写得端庄淑雅而又内秀外刚,极具中国文化的传统韵味。与她谈及国内教育,她直言非常感谢自己的父亲,当年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拥有了自己终生喜欢的一件“乐器”,这对她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助推力。

这正是我在讨论班上对家长们提出的建议,也是常青藤教育的“爱好”原则:让孩子有一个拿得出手的艺术爱好,乐器书法,都可以。爱好不必多,但至少有一个,而且要有专门的器材。喜欢音乐,要给他准备一件乐器;爱好书法,要让他对文房四宝感兴趣,比如一生都钟爱某种毛笔的人,做事情的时候就比别人执着和坚韧!

越是精英的教育,越务虚不务实,耶鲁:为什么学这些没用的东西?

越是精英的教育,越务虚不务实

如果你从小就教孩子如何赚钱,那他长大后很可能就只能为别人赚钱,成为老板手下的打工仔,每天盯着股市信息。

未来是精英社会而非贵族社会,这个家长清楚,老师也知道,培养孩子的目标,都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具备社会竞争力的人。但真正的精英教育到底教孩子学些什么呢?或者说,让孩子学什么更有机会成为未来的社会精英,跻身于那20%的阶层?不同的家庭,肯定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兴趣来选择他将要从事的行业,这一点是无须置疑的。尽管如此,常青藤教育在这方面体现出来的某些主张,仍然非常值得中国家长参考。

我的总结是两条:

务虚不务实。

重思维,轻技能。

比如耶鲁大学,它是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大学。在这里,选择历史专业的学生高达15%左右,位列第一名。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是政治、经济学,仍然是纯粹的理论课程,并非教人怎么经商与赚钱这些细化的技能,最后才是商学。这个数据很好地体现了现在美国精英教育的特点:务虚不务实,以塑造完整的个人为宗旨,并不仅仅是让他学习传统的手艺,掌握理工技能,然后到某个办公室谋取自己的一把椅子。所以,美国的家长通常会不惜血本地送孩子去学钢琴,到百老汇听歌剧,甚至去学考古,也不会拿出这么高的关注度,让孩子在电脑器材上下大工夫。敲击电脑键盘和钢琴的琴阶,两者的层次是截然不同的。

这是因为,未来社会需要的精英,不仅要拥有合格的能力,还要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做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他们必须占据最高端的、非工具性的工作,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具备领导才能和高人一等的艺术品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优异的,综合素质过硬。仅仅靠专业技能,显然是无法造就这样全面的社会精英的!

但是我们中国的教育现在恰恰是相反的,务实而不务虚,或者说是务实多,务虚少,正向大众教育的方向转变,在培养着大量的理工人才、服务人才。这样的人才只能听从指挥,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像一块砖,把你摆在什么地方,你自己无法决定。比如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上一所较好的大学,挑选一个热门专业,最后找一个事业单位或者上市公司,安安稳稳地当一个白领,这就很满足了。从家庭教育开始,中国父母对孩子灌输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思维,长大后不是赚钱养家就是升官发财。说白了,这离常青藤精英教育有十万八千里,是短浅意识的产物。

在我看来,如果你从小就教孩子如何赚钱,那他长大后很可能就只能为别人赚钱,成为老板手下的打工仔,每天盯着股市信息。假如你让孩子学到的是思考未来的社会结构这样的看似虚无的话题,那么二十年后,他成为行业领袖的可能性反而会增大二十倍。因为后者,才是真正的精英教育。

越是精英的教育,越务虚不务实,耶鲁:为什么学这些没用的东西?

耶鲁大学: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排在第一位的是道,最后一位才是艺。也就是说,先打下了一个优秀的人文基础,再去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

关于这一点,许多家长都有误解:是不是一定要只务虚不务实,才能让孩子在将来成为优秀的社会精英?前面我们已经提过,这个原则只是想告诫父母和老师,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一定要杜绝功利主义心态,先打好孩子的人文基础,让他有一个优秀的思维深度,再去从事自己喜欢的领域。

有的家长不理解,他们说:“为什么要学那些没用的东西?”请告诉我的孩子怎样谋一份工作,赚钱养家。这种想法不止在家长的脑海中存在,许多学生也是这样想的,他们认为要在人才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就得学会技能。说白了,这是在工厂干活、到商场当收银员的心态,只想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为这就是本领。

耶鲁大学是常青藤精英教育“务虚不务实”的典型代表,它是一所私立大学,成立于1701年,和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齐名,共同角逐美国大学和研究生院前三名的位置。在这里,最强的学科不是研究火箭、宇宙飞船,也不是造航空母舰,而是人文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并且它以盛产政治家闻名全世界,是美国人文主义的高地。人文精神就是常青藤“务虚不务实”原则的培养目标,也是耶鲁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拥有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去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在耶鲁大学的校徽上,写着“光明与真知”几个字。这一目标,是让学生将来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去努力,而不仅仅是钻进研究室发明几个送航天员上天的由稀有金属制成的高科技零件。

即使在19世纪初美国教育界掀起的“重视实用学科”的课程改革浪潮中,耶鲁大学也没有妥协和更改自己的教育原则。1828年,在杰里迈亚·戴校长的领导下,耶鲁发表了著名的《耶鲁报告》。这份报告极力地肯定以古典学科为主的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为实际,没有什么东西比人文教育更为有用……专门化必须晚一点开始……心智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就是耶鲁大学盛产领袖人物的主要原因,因为它务虚不务实,关注社会和强调“领导者教育”。这一使命就是教育学生大有作为,通过最丰富的“思想训练”而不是“技能训练”,发展学生的智慧、道德、公民责任和创造能力。

这一理念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从耶鲁大学走出的人几乎占据了美国社会的最高端,是美国社会最精英的那部分。美国最近的前两任总统都出自耶鲁大学,乔治·布什还是耶鲁著名的秘密团体骷髅会的一员,克林顿与他的妻子希拉里则是相识在耶鲁大学的图书馆。著名影星朱迪福斯特和《时代周刊》的著名专栏作家凯文·翠林也是耶鲁人。

尽管耶鲁大学奉行“务虚不务实”的精英教育理念,这里仍然走出众多闻名于世的学术精英,有13位出自耶鲁的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比如细胞生物学家乔治·柏拉德,研制成组织制备法;化学家拉斯·昂萨格,提出了不可逆化学过程理论;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他完整地提出了关于亚原子粒子的理论知识。

当然,还有一大批杰出的中国精英,也出自耶鲁大学,像詹天佑、容闳、马寅初等人,他们学成归国,造福于中国社会,强力地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从这些精英人物的身上,我们家长很容易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与他们首先接受了“务虚教育”是分不开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排在第一位的是道,最后一位才是艺。也就是说,先打下了一个优秀的人文基础,再去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这是我们中国家长应该汲取的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