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後,東吳之所以不趁機滅蜀漢,只因為這兩點

公元222年7月,劉備東征伐吳卻兵敗夷陵(今湖北宜都北),傷亡慘重的劉備只得退守白帝城。此時的孫權不但沒有乘勢西攻巴蜀,反而在同年的10月,派鄭泉前往白帝城主動求和。究其原因,主要是季漢雖小但小而彌堅,東吳雖大但大而不強,再加上曹魏在側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不得不和。

夷陵之戰後,東吳之所以不趁機滅蜀漢,只因為這兩點


1、季漢之強,東吳之弱

季漢之強,東吳之弱,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陸戰攻堅能力。

公元221年7月,劉備領兵數萬開始對東吳進行大規模討伐。劉備初始兵力不過四萬,後又聯合武陵五溪蠻夷得兵一萬,合計不過五萬兵馬,與之相抗的陸遜也領兵五萬,在一線作戰兵力上雙方旗鼓相當。

夷陵之戰後,東吳之所以不趁機滅蜀漢,只因為這兩點


但是在戰爭初始,劉備軍攻入吳境數百里,佔領秭歸,兵鋒強勁,無人可擋,陸遜也只能領兵退守夷道、猇[xiāo]亭一線,以避蜀漢鋒芒。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戰況,是因為在山地戰方面,蜀漢軍遠勝於東吳軍。

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戰中,張遼八百破十萬,東吳軍大潰,孫權在淩統、甘寧等人拼死保護下,才得以騎馬越過津橋逃出生天。由此可見,東吳兵馬的陸戰能力並不強,大概也是出於這種考慮,陸遜不得不揚長避短放棄山陵地帶,據險自守。

2、曹魏在側,內憂外患

夷陵之戰後,東吳之所以不趁機滅蜀漢,只因為這兩點


夷陵之戰後,孫權主動遣使求和,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曹魏打過來了。

公元221年,孫權因前襲殺關羽,收復荊襄之地,但害怕劉備報復而首尾難顧,乃假意與曹丕遣使修好奉章。曹丕也派遣太常邢貞持節拜孫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孫權由是稱臣於魏。

公元222年9月,曹丕開始南征伐吳,命曹休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須塢,曹真率軍圍攻南郡,東吳形勢很是不容樂觀。此時的孫吳對外要面對來自蜀漢和曹魏的雙重軍事壓力,又要對內時刻提防“山越”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叛亂,可謂是內憂外患。

夷陵之戰後,東吳之所以不趁機滅蜀漢,只因為這兩點


正是基於以上兩點,東吳考慮到自己的陸戰能力不強,加上曹丕領兵來犯,所以孫權才在夷陵之戰的勝利後主動找蜀漢求和。事實上,此戰過後,三國鼎立的時代才算是真正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