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江新語〗慎終追遠 氣清景明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清明節,既為節氣,又為節日,祭掃和踏青這兩大節令傳統,延綿傳承,至今不輟。每逢這一時節,人們攜家帶口掃墓祭祀,禮敬先祖、緬懷故人,在慎終追遠中找尋心靈原鄉、涵養家風文化。每逢這一時節,萬物萌動、春意盎然,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的好時候。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摒棄祭掃陋習,轉而採用網絡追思、敬獻鮮花、植樹祭奠、書寫寄語等方式祭祀,文明祭掃在我市蔚然成風,清明假期文明出行、文明旅遊也漸成風尚。

今年清明節適逢疫情防控關鍵期,非常之時更需行文明之舉。3月24日,市文明辦發出《清明節期間安全文明祭掃倡議書》,倡議廣大市民群眾居家祭祀、文明祭祀、節儉祭祀,過綠色清明、文化清明、新風清明;省、市兩級民政部門推出“雲上清明”“益陽同城在線”網上祭掃通道,倡導市民網上祭掃;公墓全面實行按日分時段限流預約祭掃,繼續提供代祭服務,嚴禁燃放煙花鞭炮、燃燒香燭紙錢……

一系列倡議和舉措,是文明應有之義,是時代風尚所驅,更是疫情防控和森林防火的現實需要。

清明祭掃,不應拘於形式,而更重在心意。目前,國內疫情雖已得到初步遏制,但國外疫情輸入壓力較大,無症狀患者的潛在隱患尚存,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掉以輕心、放鬆警惕。清明期間集中出行出遊,人員大範圍流動、高密度聚集,就難免提高疫情傳播風險,增加疫情防控壓力。在特殊背景下,我們要增添健康祭掃的自覺,採取網上祭掃、委託祭掃等方式緬懷逝者,或通過撰文作畫、居家追思等方式寄託哀思,讓懷念更具心意。

清明期間歷來是森林火災高發期。一個飛濺的鞭炮、一張未燃盡的紙錢,都可能引發一場人員傷亡、損失慘重的山火。以往全國各地發生的慘痛事例,以及近期四川西昌市經久鄉森林火災,後果不可謂不嚴重,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我們必須對此予以高度警醒,緊繃安全這根弦,在祭掃中不使用明火、不焚燒紙錢、不燃放鞭炮,從自身做起,杜絕山火隱患,嚴防森林火災。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從古人對清明節的這一釋義可見,愚昧落後、攀比浪費、煙熏火燎、疫病蔓延等現象,都是與“清明”本義背道而馳的,也是我們不想見更不樂見的。只有文明、綠色、安全祭掃成為社會共識、大眾主流和行為常態,只有做好疫情防控和火災防範,維護社會大局安全穩定,我們才能頂住疫情防控和森林防火的雙重壓力,不負清明節氣清景明之貌,用生者的平安喜樂,給逝者以最好的告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