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战后曹操的政治安排

赤壁之战失利,曹操退回北方,收缩前线于襄阳、扬州淮南合肥一线,作战略防御,从此他不再对南方发动战略性的攻势,专心经营北土。曹操是当时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于赤壁之战以后迅速带主力返回许昌,调整部署,并及时地实施了战略转移,肯定是审时度势、不得已而为之。时也势也,大概是天下三分,已成定局,非人力所能挽回了吧。后来来看,三国鼎立,的确是各方实力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均衡。

曹操实力自然最强,当时全国十三个州中,曹操占据将近八个,地盘最大。但是,当时北方气候寒冷,干旱少雨,战乱频仍,生产萎缩,资源短缺。曹操的军队,虽然人数较多,但来源混杂,对曹操的效忠程度不高。所以,曹操虽地广人众,统领百万之师,却难以形成对孙、刘的压倒性优势。

刘备方面,早期也是人才荟萃,虽然蜀汉地方狭小,只有汉中盆地、成都平原和巴东河谷,由于偏安一隅,没有受到战乱搅扰,资源倒也丰富。诸葛亮南征后,获得云贵及广西部分地区,这些地方在物产上,特别是金属资源以及滇马等作战物资供应方面,有效地与成都形成互补。且蜀道艰难,易守难攻。蜀汉盛时,若刘备守险以待,似可与曹操一争短长。

孙权方面占据江南,是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下游南北地区。人口多,气候好,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且有长江天堑可供凭依。可供依赖的人物,虽不及曹操和刘备(强盛时期)方面,但也足以与曹刘抗衡。

赤壁战后曹操的政治安排

孙权剧照

三国对比,总体上是曹强,孙、刘弱。三方做三角对峙,倒也稳定,势均力敌。作为三角中实力较弱的两角,吴蜀之关系,视曹魏压力而定。若曹操南侵,吴蜀必合好共同抗曹以图自存。若曹操无暇顾及或作壁上观,吴蜀必然围绕荆州争斗。总的来看,孙、刘之间关于荆州争夺有三个回合,最终以吴胜蜀败,荆州归吴结束。夷陵之战后确定天下三分的地理均势,三国鼎立局面正式确立。

曹操有先见之明,赤壁兵败即行回还,专心经营北方。其间虽有平定关陇、争夺汉中、激战襄阳等大小战役,总体上曹操已经放弃统一的企图,代天子征伐已经不再重要,转而经营政治。210年春,曹操下第一道《求才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易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此令寓意深远,不像通常所言,曹操是为了不拘一格求人才。事实上,他在占领荆州以后,曹操一生麾下的人才,已经基本到位。赤壁兵败返回北方以后,终其一生,也没有增添什么有名的人才。从实际效果来看,曹操的《求才令》,应当不是为求取人才而下的。口头上讲“唯才是举”,实际行动上又没有增添人才,《求才令》到底目的何在?

赤壁战后曹操的政治安排

曹操在第一道《求才令》中讲道,孟公绰做大国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他做不了滕国和薛国这样小国的大夫(借用孔子语)。意为人各有短长,用人要因人授任。又讲管仲的例子,说齐恒公不因管仲有不廉之名且害过他,而任用管仲为相,终于称霸于诸侯。进一步说今天有闲钓溪边的姜太公和“盗嫂受金”的陈平吗?他说,只要有这样的人才,推荐给我,我都可以任用。

以上只是表层意思。进一步分析,首句“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说的是谁?只有曹操自己。那个今天的“被褐怀玉”者,那个出身贫寒却有真才实学的人是谁?说明曹操对于身为宰相、爵万户侯还不满意,他在求取更高的奖赏。末句“明扬仄陋”,意为明察荐举出身微贱而德才兼备的人。但这句话出自《五帝本纪》,记述有关尧、舜让贤事典时的用语。末尾这句话正好与开头的话呼应起来。

曹操的第一道《求才令》,是他要求才,还是昭告天下告诫汉献帝,他有所求?若是他要求才,事实上从两年前就不再新增添有名的人才了,显然不是曹操求才。结论只能婉转告诉汉献帝,他有所求。曹操当时总揽朝政,为何多此一举?

汉制二十等爵制,在这一体制下,曹操功劳再大,最高只能封县侯,不能封王。曹操如果不改变奉天子的名号,政治上再往上走,必须改制,废止二十等爵制,另立新制。“明古学”的曹操,其真实用意是要实行当时董昭建议的“修古建封五等”,即改二十等爵制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他要分封建国。

赤壁战后曹操的政治安排

剧照

是年十二月,曹操又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将汉献帝加封的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退还给朝庭。文中有句很突兀的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同时举齐恒公、晋文公的例子,还提到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后来的学究将曹操作此文看作表忠心、息争议,我想汉献帝及他周边的人不会这样麻木不仁。

事隔一年,213年五月,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策命曹操为魏公,曹操正式得以分封建国。魏公曹操以汉丞相领冀州牧,加九锡。曹操与汉室的关系,已经从君臣个人转变为主从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214年,汉献帝加魏公位于刘氏藩王之上。215年,汉朝封爵任官之权也正式转交给魏国。魏国在曹操手里事实上已经代汉而立,只不过他没有自称天子而已。

事情说到这里,曹操第一道《求才令》是为他自己所做,其真实用意,是突破汉代二十等爵制,使他能够在形式上合法地分封建国。

第二道《求才令》颁布于214年十二月,曹操平定关中、杀伏皇后之后。他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曹操举陈平、苏秦的例子,说德才往往不能兼备,只要才能可堪大用,即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要大胆使用。

赤壁战后曹操的政治安排

曹操为什么要在这个时点说这样的话?曹操分封建国建立魏国以后,跟随他的官员们遇到了难题。本来大家都是汉室官员,尽管这些官员有超过九成的事实上是曹操的私属部下,但一下子分成汉、魏两个官员系统以后,特别是需要有大批官员转入魏国官员系统以后(因为事权都在曹操这边),问题就来了。会有人,特别是那些曹操也敬重的名士,担心如此舍汉归魏,会被人指责名节有亏、不贞。曹操如此做,显然是要为这些部属解脱,让他们效法陈平、苏秦,帮助他们解脱名义上的枷锁,放心舍汉归魏。

第二道《求才令》是为部属所做,目的是让他们摆脱归魏的名节负担。

第三次《求才令》颁布于217年八月,曹操已由魏公进爵为魏王。“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在此令中公然提出举“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再次举管仲、陈平等人的例子,重申求取人才在才不在德。有前两条《求才令》,此意早已明了,曹操为何多此一举,再发一次《求才令》?

曹操第三道《求才令》,是对前两道《求才令》在精神层次上的再次提升。第一道《求才令》解决了曹操自己分封建国问题,第二道《求才令》解决了部属汉魏归属名节问题,第三道《求才令》,是其总结概括前两道《求才令》基础之上,使他的施政方略、思想,意识形态化。曹操通过第三道《求才令》,明确宣示,在他这里,儒家的经典教义,所谓忠孝两全、仁孝礼让等,已经完全破产。与我相同的,便是曹党;与我不同的,便是敌方,便是消灭的对象。

赤壁战后曹操的政治安排

从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的,出身士族代表之一颍川荀氏的荀彧的遭遇上,可以看出曹操大政方针。212年,颁布第一道《求才令》后第二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找荀彧商量。荀彧以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怀恨在心。同年,曹操征孙权,把荀彧留在军中。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魏氏春秋》载,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被迫服毒自尽。功如荀彧者尚不能容,曹操施政决心之大,不得不让当时儒家豪族阶级暂时隐忍屈辱。

214年十二月曹操下达第二道《求才令》的同一天,史载他还下达了一条关于掌管刑法人选的命令,“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这说明曹操明确宣示以法术为治。

赤壁战后曹操的政治安排

儒家说曹操“细政苛惨,科防互设”。儒法不并立,曹操好法术,必鄙弃儒术。或者说曹操由于他的出身受到歧视,以及他对东汉末年官场腐败的痛恨,曹操首先是鄙弃儒术,随着他军事上的成功,曹操稳固政权的需要、政治上的需要,使他逐渐走向好法术的道路。最终实现了历史的反动。

说是历史的反动,是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曹操以前,曹操以后,历代王朝的意识形态,都统一于儒家的价值观上。唯有曹操不同。但是,这种反动是短暂的,曹丕以后,世家大族便翻过身来,重掌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