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好政策性金融在穩增長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邱兆祥 劉永元(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發揮好政策性金融作用。政策性金融是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制度優勢在金融領域的具體體現。從過去幾輪穩增長的情況看,除財政部和央行以外,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當前,應對全球疫情擴散導致的世界經濟低迷、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困難,政策性金融機構要進一步發揮好金融政策的逆週期調節作用,把支持復工復產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採取有效措施促進經濟健康平穩發展。

1.政策性金融在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中的優勢

政策性金融是在政府支持下,以國家信用為基礎,採取優惠性利率的方式,為配合國家特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而進行的特殊性資金融通行為,在經濟低迷或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政策性金融能夠為逆週期調節政策提供積極的支持。

政策性金融是逆週期調節的重要工具。政策性金融具有“順市隱於市,逆市託舉市”的平抑經濟週期功能。從實踐看,商業性金融受資本充足率、資本回報率等因素的影響,具有很強的順經濟週期特性,其在經濟下行時的惜貸等行為,一定程度上會使宏觀經濟政策產生滯後性和擠出效應,加劇經濟衰退。政策性金融作為我國金融市場的“國家隊”,在逆經濟週期調節中承擔著準財政功能,具有直接參與、主動擴表和示範效應等優勢,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政府宏觀調控的不足。

政策性金融是產業政策調整的重要抓手。我國政策性金融成立的初衷,就是依託國家信用募集資金,支持“兩基一支”“進出口”“三農”等領域加速發展。從實踐看,這些提供準公共產品的行業,其產品市場、基礎設施、資產條件等相對缺乏吸引力,商業性金融不願進入,而財政補貼、稅收返還等財政政策又因其臨時性特點而不可持續。政策性金融機構具有熟悉產業政策、瞭解國家產業發展方向的優勢,能夠通過長期、大額的先導資金完成“市場孵化”,促使一些行業或企業通過產業升級越過盈虧臨界點,並通過規模效應和跨期效應吸引商業銀行和社會資本的進入。在2008年後我國的兩輪穩增長週期中,政策性金融機構支持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和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實現了補短板,成為助力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主力金融機構。

政策性金融是穩定金融體系的重要支撐。當前,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推升了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發生的概率。政策性金融機構作為體現黨和國家意志的國有金融企業,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相比,執行宏觀審慎政策更為有力,能夠起到金融體系“穩定器”的作用。2008年,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恢復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政策性金融機構配合相關部委迅速行動,為防疫積極開展融資工作。截至2月末,累計發行防疫抗疫、復工復產等專項主題債券510億元,累計發放防疫應急、復工復產及春耕備耕等優惠利率貸款合計超2500億元,有力地維護了我國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和復工復產、春耕生產的有序推進。

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在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漩渦鎮堰坪村村民在鳳堰古梯田裡春耕。新華社發

2.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支持穩增長中需要處理好三個關係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政策性金融體系而言也是一場大考。政策性金融機構在發揮中長期投融資作用以實現逆經濟週期反向調節的同時,要注重把握好以下三個重要關係:

一是處理好內部效率與外部經濟的關係。政策性金融與實體企業是共生共榮的利益共同體,如果實體經濟全面衰退,政策性金融機構也無法獨善其身。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政策性金融機構需從國家大局出發算大賬,不能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過度追求自身的盈利。國家相關部委應考慮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對政策性金融機構進行注資,進一步增強其逆週期調節的能力。在對政策性金融機構及其管理者進行考核的時候,要將政策性金融機構支持穩增長的政策效果作為主要考核指標,適當降低利潤類考核指標,並適當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與此同時,政策性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要堅持保本微利的經營原則,在風險覆蓋的前提下,降低貸款利率和服務費率,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特殊時期,政策性金融應通過讓利於企業來推動整體經濟的發展。

二是處理好應急之策與長效機制的關係。當前的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大,既有新冠肺炎疫情突發性外部衝擊的影響,也有經濟中長期結構性因素的影響,對此,3月2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短期看,政策性金融機構應根據自身業務定位,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擴大短期專項流動資金貸款規模,並在准入要求、貸款利率和審批時限等方面給予最優條件,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紓困。長期看,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可能要維持較長一段時間,經濟的恢復不可能一蹴而就。政策性金融機構要注重建立起對沖政策的長效機制,保持優惠政策的針對性、穩定性和連續性,防止因政策中斷給實體企業造成的衝擊。同時,要加大對中長期貸款項目的審批和發放進度,提高企業的中長期融資比重。

三是處理好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的關係。政策性金融機構與商業性金融機構既要避免交叉競爭,又要形成互補合作。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機構要堅持政策性職能定位,明確細化業務邊界,有效服務於國家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防止信貸資金流入房地產等領域,對商業性金融機構造成不公平競爭,產生擠出效應;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機構要發揮長期、大額、低息資金的先導作用,積極探索“批發資金轉貸”等形式,將其政策優勢、資金優勢與商業銀行的網點優勢、人力優勢結合,通過槓桿作用撬動更多資金共同助力穩投資、穩就業。

3.政策性金融機構助推穩增長的主要路徑

當前,政策性金融機構要把支持復工復產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加大信貸資源傾斜,助力短期穩增長與長期經濟高質量發展雙目標的實現。

聚焦政策性金融定位,支持復工復產。政策性金融機構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各有側重,加大對實體企業紓困工作的支持力度。三家政策性金融機構應充分利用人民銀行再貸款、再貼現等流動性支持政策,以優惠利率精準支持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民營和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國家開發銀行已設立2500億元專項貸款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支持先進製造業和傳統制造業技術改造,下一步要依託製造業產業鏈核心企業,創新訂單融資、保理融資、應收賬款融資等方式支持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推進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產供銷”整體復工復產;中國進出口銀行應出臺專項穩外貿的支持政策,適當擴大分支機構外貿業務方面的授權,加大貿易融資業務規模,積極應對疫情對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衝擊;農業發展銀行應出臺支持春耕備耕及“三農”的專項政策,加大對糧食儲備和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的支持力度,補齊商業性金融的融資缺口,滿足疫情期間農副產品生產的資金需求,全力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堅持市場化運作方式,支持重大項目建設。政策性金融機構應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探索以市場化方式服務政策性業務,配合一攬子宏觀政策,加大對重點領域、重大項目金融的支持力度。一是與各級政府部門對接重大產業投資項目,以融資支持5G網絡、數字中心、新型工業化等“新基建”及醫療健康領域補短板,同時服務穩增長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兩大目標。二是積極配合地方政府發行的專項債券,為政府類重大項目提供配套貸款融資,放大預算資金槓桿。要創新搭建新型市場化融資模式,實現對項目的培育、開發和管理,不新增地方政府隱形負債。三是積極搭建市場化支持穩增長的融資合作機制,聯合政府部門及擔保機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商業性金融機構,探索通過轉貸款、銀團貸款、“融資+擔保+貼息”等多種方式,支持企業復工復產。

完善內部治理架構,提升精準化支持效能。政策性金融機構應以此次防疫融資為契機,建立重大災難風險金融支持機制,提升應對全球性外部衝擊的金融服務能力。一是三大政策性金融機構應在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下,制定支持本輪穩增長的系統性金融服務方案,適當擴大政策性金融債券的發行規模,並堅持“低來低去”的原則,設立專項優惠融資資金,強化對重點、關鍵、救急等類型的企業支持。二是優化內部授信、放貸審批機制,探索建立支持穩增長的綠色通道,將政策性金融制度優勢轉化為金融體系的治理效能。在合規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度擴大分支機構審批權限,降低貸款門檻和貸款利率,並延長貸款期限,支持復工企業渡過難關。三是充分運用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完善風險內控機制,適當增提壞賬準備,保障資產質量的穩定,以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03日 0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