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了就該懲罰嗎?頻繁懲罰孩子,換來的未必是聽話

天天平時對電腦遊戲很感興趣,又加上現在電子競技如火如荼,所以一有空閒時間,天天就想玩兒電腦遊戲。

本來一開始天天只是在週末的時候玩兒兩個小時,但是玩兒遊戲是有癮的,剛上初一的天天自制力有些抵抗不住, 所以就趁爸爸媽媽不注意悄悄玩遊戲。

但是紙包不住火,沒過兩天媽媽就發現了天天的小"秘密"。一向重視天天學習的媽媽擔心玩遊戲會使孩子上癮沉迷,就決定給天天一點懲罰。

天天被罰兩週不許玩電腦、平板和智能手機。可是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天天的小手總是忍不住想玩,所以媽媽就更加頻繁地懲罰天天。

有句歌詞說的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兩個月過去了,天天愛玩遊戲的習慣並沒有因為懲罰而改善,反而有一點點沉迷遊戲裡的快感了。

在上述案例中,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 但是做法卻有點簡單粗暴了。頻繁的、單一的懲罰並不能讓孩子聽話。

犯錯了就該懲罰嗎?頻繁懲罰孩子,換來的未必是聽話

其實,家長在孩子錯誤的時候,其實可以採取更加合理的方法。畢竟,家長的目的在於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而不是懲罰孩子。

不講究方法的懲罰對於孩子的成長其實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那麼,頻繁地懲罰孩子對於孩子有哪些影響呢?

可頻繁的懲罰可能讓孩子暫時服從,但長期來看卻是壞處多多,讓孩子不自信、幼小的心靈留有創傷、傷害親子關係、為青春期的叛逆留下伏筆等。

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懲罰孩子,相反懲罰孩子是必要的,並且也是可以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是如何懲罰。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些方法可以合理的懲罰孩子吧。

犯錯了就該懲罰嗎?頻繁懲罰孩子,換來的未必是聽話

1.讓孩子參與懲罰

比如說,天天媽媽這樣做其實會更合適,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相比於服從家長的規則,讓孩子來制定規則這樣的做法有利於發展他的自制力,因為他遵守的是自己提出的規則,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嚴格執行事先約定的規則,以免孩子養成鑽空子的習慣。

放假了,媽媽和天天約定,每天可以玩1 0分鐘iPad,可是每次天天雖然都答應,但玩遊戲的時間到了,天天都有不會及時把IPAD還給媽媽。

有的時候媽媽在做別的事情,天天就乘機多玩一會兒,或者媽媽設定的時間到了來問天天要,天天總是說再玩一局,跟媽媽討價還價,每次要回iPad總成為母子間的拉鋸戰。

媽媽實在受不了了,可以和天天約法三章,在給iPad的時候就事先約定,只能玩10分鐘,如果超過規定時間,媽媽提出取消下週玩iPad的時間。

犯錯了就該懲罰嗎?頻繁懲罰孩子,換來的未必是聽話

天天不同意,媽媽於是問天天的想法是什麼,天天想了下說下週玩的時間可以減掉這周玩的時間,媽媽覺得這個主意也不錯,立刻執行。

2.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有的時候孩子們事先說到並不一定真的就能做到。為了逐漸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家長可以給孩子三次機會,如果三次以後孩子還是做不到,只能嚴格按事先的約定執行。

比如說,當吃飯的時候孩子又不遵守"吃飯不離開桌子"的約定,吃著吃著就走開了,媽媽可以先不發火,只是平靜地提醒孩子:"你只有三次機會哦,已經用掉一次了,如果三次都用完,你就不能吃飯了。"

這時候,孩子如果想到父母說到做到的作風,可能會趕緊跑了回來,可是過一會兒又跑開了。

媽媽在這個時候可以平靜地提醒他,那麼這次孩子才開始認真規範自己,不再從餐桌旁跑開。

這個媽媽沒有一刀切,要求孩子立刻一步到位,對於有些陳年陋習來說,改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犯錯了就該懲罰嗎?頻繁懲罰孩子,換來的未必是聽話

與其孩子做不到而哭鬧,影響效果的執行,還不如給孩子機會逐漸改正,一步步強化新的行為。

3.請孩子幫忙想懲罰方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對於家庭事務其實是有一定的參與慾望的。因此,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制定懲罰的活動中。比如說,對於孩子做不到的後果,媽媽和孩子可以一起腦洞大開,提前頭腦風暴,做些什麼來補償。

可以是扣除零花錢、分擔一些家務,或者是剝奪一些本來有的權利,比如吃冰激凌、週末出去玩、媽媽送寶寶去上學等。注意這樣的權利必須是孩子在乎的。

這樣的懲罰比較好玩,不會讓孩子對懲罰產生反感進而可能產生逆反心理,又能幫助起到規範孩子行為的作用。在這個頭腦風暴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犯錯了就該懲罰嗎?頻繁懲罰孩子,換來的未必是聽話

4. 讓孩子理性思考是根本

家長需要知道,懲罰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在以後加以改正,所以在給孩子必要的懲罰之後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事情發展的前因後果。

雖然通過以上方法我們已經儘量避免懲罰的不良後果,但畢竟是"懲罰",孩子終歸會有些情緒。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在事後,孩子情緒比較平靜的時候給孩子解釋這樣做的原因和目的,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行為並不是針對他,而只是針對他的行為,是為了幫助他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單純的懲罰。

犯錯了就該懲罰嗎?頻繁懲罰孩子,換來的未必是聽話

這樣交談的好時機可以選在放學接孩子回家或是睡覺前,這是孩子最願意說話的時間,也是親子情感比較親密的時間,這時候可以和孩子談談心,讓孩子更理解和了解父母的心思,從而更好地與父母合作。

教育家杜威說過:"懲戒和獎賞,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家長朋友們 懲罰不是目標 而是一種有限的手段,掌握合理的懲罰方式才會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好了,今天的育兒小知識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各位爸爸媽媽有好的建議一定要留言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