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域原創:從古籍、漢字中找到“拯救”地球的解決方案之“衣”

阿域原創:從古籍、漢字中找到“拯救”地球的解決方案之“衣”

阿域今天給大家說說衣、食、住、行之首的“衣”字。

上衣下裳,為之衣裳,但衣裳的另一說法是服裝,如制服、禮服、喪服等。這裡的服裝就成為一種聚會、儀式、祭祀等典禮或禮儀、儀式的道具等。

中國的戲曲舞臺上,演員穿著的戲裝,使用的道具,色彩絢麗,光怪陸離,煞是好看。但戲曲的衣冠服飾是不大遵守歷代服制的規範,它基本上是沿用明代的服制,並且數百年來又經過不斷的衍變、誇張,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演出藝術服飾,觀眾也從來不追究它的歷史真實性。這從藝術效果的角度來看,體現的是它的美學意義和實用價值。

在《人類服飾文化全書》中,就述說了包括服飾與愛情、服飾與戰爭、服飾與信仰、服飾與人生、服飾與理想、服飾與階層、服飾與倫理、服飾與友誼、服飾與演藝、服飾與競技、服飾與節俗、服飾與異化、服飾與禁忌、服飾與傳播、服飾與自然、服飾與風格、服飾與時尚、服飾與個性、服飾與展示、服飾與考證等二十項內容。可見人類服飾文化歷史的深厚而久遠。

阿域原創:從古籍、漢字中找到“拯救”地球的解決方案之“衣”

在成語字典裡有個詞叫“衣不重采”,意思是形容衣著樸素,不求華麗。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亦作「衣不重彩」、「衣不兼采」、「衣不兼彩」。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吳王聞越王盡心自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雖有五臺之遊,未嘗一日登玩。」

●《漢書•遊俠傳·朱家》:「家亡餘財,衣不兼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

●《陳書•高祖紀下》:「及立紹泰,子女玉帛,皆班將士。其充闈房者,衣不重彩,飾無金翠。」

●清汪琬《敕封徐母劉孺人墓誌》:「素無鉛華甘脆之好,衣不兼彩,食不重味。」

阿域原創:從古籍、漢字中找到“拯救”地球的解決方案之“衣”

還有另一個成語“衣不重帛”說的也就是不穿著重疊絲織的衣服。形容衣著樸素。

●《尹文子•大道上》:「昔晉國苦奢,文公以儉矯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無幾時,人皆大布之衣,脫粟之飯。」

●《晉書•劉超傳》:「﹝超﹞處身清苦,衣不重帛,家無儋石之儲。」

通過以上中國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對於衣著、服飾的樸素人文主義世界觀。另一方面,古代中國的服飾所用材料,無外乎從普通百姓的棉麻布衣, 到帝王將相的絲綢錦緞,使用的都是無汙染、可降解的純天然材料、手工精細製作而成。

以漢服為例,從三皇、五帝到明朝時代,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在幾千年時間裡,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至高的文明和文化財富。

《禮記•禮運篇》中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治其麻絲,以為布帛。”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瞭如麻布一類的織物殘片,足見後人記載的治麻絲為布帛的史料,也是有所依據的。

人類在對自然的鬥爭中,雖然積累了一些經驗,但這種認識在那個時期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對各種自然界所發生的現象是懵懂的。在有的現象還得不到解釋時,就認為是有一種力量在主宰著這一切,如對於賴以生存的天和地,綿延繁殖的祖先,都認為應是尊而崇拜的對象。這就產生了宗教信仰。這種信仰必然會反映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反映到服飾制度上來。

從《易•繫辭下》中所說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所說的乾即是指天,坤即是地。天在未明時為玄色,故上衣象天而服色用玄色;地為黃色,故下裳象地而服色用黃色。這種用上衣下裳的形制以及上玄而下黃的服色,就是由於對天地的崇拜而產生的服飾上的形和色。

《禮記•禮運篇》雲:“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這就是對生者和死者以及天地的祀禮,於是產生了祭服和喪服的形制。《周禮》中的“享先王則袞冕”,也是對人類祖先的崇敬在服飾上的表現。這種對天地、祖先的崇拜,也可見之於《論語》:“子曰:禹,吾無間然矣,惡衣服而致美黼冕。”黼冕即是祭服中的服飾。這是說在夏禹時不重視平時的衣著,而把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加以美化考究,就是把宗教信仰的服飾放在首位,日常的服用卻可以不考究,這是我國古代服飾由於信仰而發展的又一個因素。

阿域原創:從古籍、漢字中找到“拯救”地球的解決方案之“衣”

在服裝面料方面,現代工業製作在正式的社交場合所穿著的服裝,多選用優質的混紡面料。而純棉、純毛、純絲、純麻等天然面料因為有著易皺、易變形等天然面料的缺點,已經淪為一般布料,較少作為高檔服裝用料。每年有大量的高檔優質混紡面料被開發出來。

智研數據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棉價上漲導致整個生產鏈成本增高,生產鏈的一系列產品不得不漲價,恰恰催生了服裝行業面料的新契機,棉花的升級替身玉米纖維、竹纖維、新型植物麻纖維等閃亮登場。

但是,請注意的是,從疏遠於純棉、純毛、純絲、純麻等天然面料,到混紡面料的替代,再到棉花的升級替身玉米纖維、竹纖維、新型植物麻纖維等閃亮登場,更有所謂“生態服裝”和“綠色服裝”的概念盛行。在阿域看來,世界的服裝行業已經是在披著高科技的外衣,藉助資本的力量,在走一條遠離衣裳本質之路。

先不論其生態和綠色的真實可行性,但就其說的具有“防臭,抗菌,消炎,抗紫外線,抗輻射,增溼等多種功能”,阿域認為就是非自然、生態的。首先試圖具備“防臭,抗菌,消炎,抗紫外線,抗輻射,增溼等多種功能”,必然要附之以化學、電子、西醫等“科技”因素。在阿域看來,除了中醫藥,一切所謂西方科機技和西醫藥產品都不具備自然、生態的基因,相反的是對自然、生態等對原本平衡的生命系統的破壞和傷害,首當其衝的是工業生產過程中廢氣和廢物排放對環境的汙染。

阿域原創:從古籍、漢字中找到“拯救”地球的解決方案之“衣”

世界工業革命以來,新的服裝生產本是一項汙染嚴重的行業。很多人都不願進入服裝生產行業,因為汙染、汙染、還是汙染。在服裝生產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很多化學物質,當然,基本上都是有毒物質。服裝生產中需要使用氨、苯、鉛,各種有毒顏料,各種強氧化性的漂白劑(如二氧化硫),還有其它化學物質,這都是有毒的。尤其是苯,它會和人體的DNA結合,改變我們的基因,造成血小板數目減少,服裝工人最常見的通病就是不住的流鼻血。還有其它那些易揮發的一團團的有害物質和有害氣體,天天接觸這些高濃度的有害物質的人會怎樣?聽說有人就被氨燻瞎了眼。而穿著這些參有有害物質的工藝生產出來的服裝的人又如何不被傷害?

紡織品生產商使用種種複雜難辨的化學物質和紛繁瑣碎的工業製造方式,為人類帶來了眼花繚亂的製衣材料——從普通的棉花到合成人造纖維。由於在這一階段中,人們對工業製衣給環境造成的後果不夠了解,因此服裝消費量在瘋狂增長。僅美國,2016 年人們在衣帽鞋襪上的支出比 2011 年增長了 14%,其他國家的情況要麼與之大同小異,要麼增長速度更為驚人。

很明顯,

減少消費是解決問題最直接的途徑。可是當你的確需要買新衣服時,通常有四種纖維材質可以選擇:油基合成織物、棉纖維、合成纖維和毛織品。這些纖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過於複雜,因此要排列選擇也無從談起。以下是我們已知的主要紡織物對環境影響的信息:

合成纖維:合成纖維會在不經意間加劇全球環境的緊張局勢。據估計,合成纖維(包括滌綸、尼龍和其它纖維等)佔據了全球紡織纖維市場超六成的份額。絕大多數合成纖維都是從石油中提取的,而石油本身又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滌綸作為最常見的纖維之一,其本質是從原油中提煉合成的塑料製品。提取石油加上融化塑料,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在日常穿戴、拉扯以及洗滌的過程中,合成纖維會分叉出塑料細絲。在洗滌過程中,塑料細絲就有可能進入排水系統,最終流進水路影響水質資源。就算沒能進入水路系統,它們也會慢慢聚集,混雜在淨水裝置產生的沉澱物裡,最後被送到農場裡當作肥料。而一旦到達農場,又能重新進入其他排水系統,或者進入以這些肥料植物為食的動物的消化道中。

在 2016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中,調查人員在北美五大湖區 29 條支流的水質樣本中都發現了塑料纖維,這一數字佔所發現的所有塑料樣本的 70% 左右。雖然迄今為止,科學家還沒能將問題的嚴重程度量化,但是早期研究表明,塑料纖維已經成為全球數量最高的環境危害碎片之一。

棉花:棉花是天然的,但棉花的生產過程卻並非如此。棉花在衣物、家居用品和其他紡織品製造過程中的使用量約佔 1/4。人們通常把合成纖維或者人造絲與棉線摻混在一起使用,特別是當棉花短缺或者棉價飛漲的情況發生的時候,這種摻混使用尤其常見。數據顯示,雖然棉花佔紡織市場的份額正在縮減,但是棉花生產行業仍然佔用了全球超過 2% 的耕地面積以及約 3% 的淡水使用量,還需要使用農藥。美農業部發布的信息顯示,培育棉花需要消耗全美 7% 的農藥用量。不少化學藥劑都滲進了地表,或者是衝入了地表水中。

人造絲:人造絲是從植物中提取的,但是也需要有化學物品的輔助。19 世紀誕生的人造絲是第一批人工合成纖維之一,從植物纖維中提取纖維替代絲綢。現如今,大多數人造絲都是粘膠人造絲,在生產過程中普遍使用了二硫化碳等化學物品進行處理。人造絲生產人員長期接觸二硫化碳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比如帕金森氏症、早發心髒病以及中風等。這些化學物品還有可能擴散到環境中,但目前人們對這一問題所產生的後果尚不明確。

面對日益惡化的地球環境,對人類而言可以選擇的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少買新衣服,舊衣服要儘量穿。如果不能拋棄那種衣服還可以穿,就隨便扔掉的思維定勢和消費觀的話,毫無疑問,紡織業給地球造成的環境問題將雪上加霜。

於是,我們還是回到本文的開頭,關於中國古籍中古人關於“衣不重采”及“衣不重帛”的文化思想,早就具備了最高的智慧、深厚的文化和至高的文明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