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留學生“倫常乖桀”給教育的思考

近日,網絡上某女留學生因為口出惡語,粗俗不堪,沒有做人底線,沒有道德底線,沒有愛國底線,於國於民於當前疫情格格不入,引爆輿論。從教育、德育、思政教育三個視角來看,不禁令人想起了《朱子治家格言》中一句老話:“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倫常乖舛”中的“乖舛”就是違背、出格、偏離的意思,是否定了倫常,““倫常”就是基本的倫理道德與規範,“立見消亡”就是馬上就會遭禍,如疾病、災禍、夭折。德不配位中的“德”就是道德規範、思想品德。“位”就是社會位置,出國留學生就是一個人在學業上的“社會位置”,引人注目。“必有災殃”,就是說一定會有災殃臨到頭上。該女留學生在網絡裡大放厥詞,就是一種“德不配位”。由此帶來的後果,大家一目瞭然。

中華傳統文化五千年,倫理道德一直髮揮著主導意識的地位。在新時代就是核心價值觀,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人民,講道德,講文明等,都是一個公民的基本的價值追求,也是必須遵循的倫理道德規範,否則就是不道德的,就是違背倫常的。無論屬於哪個方面,只要是在社會關注高的位置上,有損倫理道德規範的言行都是要不得的。這一案例說明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家庭教育是與家風、家教息息相關的,而教風、家教是與父母自身的道德素質與涵養直接決定的,從歷史和現實的無數案例可以看出,一個家風家教的優劣與該家庭的權勢和財富不是必然的正比關係,而與家長的道德素養有著必然的正比關係。從其言語氣勢來看,該留學生家庭或是有權或是有錢,顯然不是平凡之家。家裡出了如此三觀不正的孩子,父母難推其責!作為父母,一定要以此為鑑,從中吸取教訓,幫助孩子杜宇各種不良思潮的侵害。起碼的道德素質跟不上,“位置越高”越危險,這是歷史的教訓。

其次是學校思政教育存在缺失。“立德樹人”已經被明確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而且已經將思政教育放在了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如表面的東西多,觸動心靈的東西欠缺;課程設置了,但是師資力量配備的數量和質量上還不夠;學科素養已經明確了,但是非思政類的學科教師對思政教育重視不夠。簡言之,文件上、會議上、口頭上重視的多,課堂上、心靈裡、意識中還有欠缺,入心入腦入情還不夠。雖然這是繼個別的學生,但是到了研究生或留學生這個層面上,就不應該出現這麼低劣的案例。

最後是社會教育存在缺失。社會上,唯利是圖,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以及有權就任性等不良現象,在很多時候是“深入人心”的,攀比風、擺闊風到處可見,很多媒體網絡也是大張旗鼓的跟風、炒作,與此相類似的案例很多,如“我爸是某某”、“我老公是某某”等等,都讓人看到了權錢中惡的一面。還有諸如“寧在寶馬車裡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等風氣,對青少年的毒害非常大。另外,各種選拔、考核、審核一定要堅持道德前置,不能走形式,否則,所有的道德教育就成了“笑話”。在網絡時代,校園從來不是世外桃源,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在面對社會現實時,往往是蒼白的。所以作為社會的管理部門特別是各類輿論媒體都應該弘揚正氣,維護正義,明辨是非,努力淨化社會環境,為孩子們成長創造良好的氛圍。

希望每個青少年都能健康成長!健康包括身體的、心理的、情感的、思想的等各個方面。孩子好,父母才會真的好,社會才會真的好,國家才會真的好!

女留學生“倫常乖桀”給教育的思考


女留學生“倫常乖桀”給教育的思考


女留學生“倫常乖桀”給教育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