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價值與關鍵:落實《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思考

教育部於2019年10月首次制定併發布了《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如何深刻理解方案制訂的背景、體系內涵及其深層意蘊,如何依據方案深化中職公共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保證中等職業學校開齊開足開好公共基礎課程,進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支撐培養目標: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方案的時代使命

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是中職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重任,是學好專業課的前提和必備條件,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形成良好道德風範和愛崗敬業品質的重要途徑。公共基礎課教學課時比例佔總課時三分之一,但是長期以來,中職公共基礎課程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實施和教學效果也不盡人意。

未來10年正是我國經濟轉型的加速期,由高速增長經濟轉向高質發展經濟,由規模型經濟轉向內涵型經濟。經濟的加速轉變帶來時代的快速更新,未來的學生不僅在本職專業技能上要隨時應對產業更新、升級與轉型,同時也要隨時面對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的更新迭代。當學生走出校園獨立面對一切的時候,僅靠當前掌握的高水平專業技能,並不能對未來的工作生活有全面的支撐,只有依賴知識、思想、真理、靈魂和健康的身心,才能形成一個牢靠支撐,才能實現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中職的基礎課程要培養的是有知識、有思想、有真理、有靈魂,身心健康並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職業人才。


二、重構課程體系: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的價值引領

第一,公共基礎課程體系應該是一個通識教育體系。一個全面的通識教育體系,能夠形成一個內在有機的整體,可以為學生建立正確人生導向,養成健全人格,孕育健康人生,奠定文化基礎,延伸職業路徑,拓寬職業領域。對於中職生,教育家們對通識教育有各種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六大模塊:思政與哲學、人文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美學藝術、體育與健康、生活實操與社會實踐。圍繞這些內容展開教育,以達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的目標。從《課程方案》所列課程類別中,囊括了以上所有模塊,體系是完備的。

第二,公共基礎課程體系要有一根核心的紐帶,為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供支撐。這就需要有一套優質的思政課程,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同時也要將這些核心素養遷移到其他課程的教學中,作為一種價值引領貫穿所有的基礎課程,建立一個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與模式。抓住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這一核心紐帶,就能將各門基礎課程匯聚成一股合力,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第三,除了適應新時代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總體要求,還要在其他課程上有具體的對應措施。以《課程方案》中的外語和信息技術課程為例,《課程方案》中的外語課程不再侷限於英語,而是增加了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語種,並提倡鼓勵開設第二外語。計算機課程改為信息技術課程,要求不僅掌握計算機基礎,同時比過去更側重於網絡、信息、數字媒體、人工智能的知識與技能。數據化、信息化、智能化正在主導世界。信息技術課程不僅作為一門課程發揮它的基礎作用,而是如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是所有課程的靈魂,計算機與信息技術課程就是所有課程的經絡,每門課程都應積極應用數字設備、數字技術、數字資源。


第四,公共基礎課程與職業教育的有機結合性。長期以來,公共基礎的課程和教師在職業學校不受重視,一大原因便是公共基礎課和職業教育的相關性較弱。師生認為對職業發展沒什麼幫助。這種有失於狹隘偏頗的想法,源於缺少對它的深入理解。公共基礎課程的價值在於正確的思維導向、豐富的文化積澱、開闊的社會視野和時空視野。《課程方案》設置的職業模塊與拓展模塊就是基礎課程和職業課程的粘合劑,通過對每門課程與職業相關模塊的教學,既可以提高基礎課程的職業應用性,也可以引發師生對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興趣。


第五,公共基礎課程鼓勵個性化教育。未來教育,不同於工業時代的標準化、規模化教育,是個性化教育的時代。機械、重複、低效的人類勞動將逐漸被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人工智能所替代。新型教育不應過於拘泥人才標準化,要有人才的多元價值觀。個性化教育不僅體現在教育對象上,還體現在教育者和教育資源上。《課程方案》既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化發展,以及各地各校辦學條件的不均衡。從任意選修課程模塊內容可以看到,《課程方案》鼓勵根據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多元化需求安排內容,或是根據學校自身特色、教師特長依據標準自主開發教學內容並實施教學。


三、深化三教改革: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教改革,涉及中職公共基礎課程“誰來教”“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其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綱要,教法是關鍵。三者不能孤立看待,而應系統思考,並將其貫穿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全過程。


(一)教師改革,提升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1.提升公共基礎課教師育人的全局意識和課程整體意識

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一般認為有了國家制訂的標準,有了國家規定的統一教材,教學研討的重心也就只放在教學設計上,在局部研究上。2019年之前,國家教師教學能力競賽對教師能力的要求更多的是某一節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2019年開始,教師教學能力競賽要求提交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實施標準,以及系列單元課程教學設計。這也標誌著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核,從國家層面開始引導,由單一的課堂教學設計轉向關注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和整體課程設計。


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師,應由僅關注某一學科課程,轉而關注各門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整體課程規劃的基礎上,再進行單科課堂教學研討。因此,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師首先要清晰定位“培養什麼人”這個整體人才培養目標,在這一目標下,對所教課程有一個綜合性思考,形成完整的課程觀,才能真正發揮公共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2.提升公共基礎課教師的思想意識和時代意識

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師普遍存在一種認識,即對學科知識和學科能力傳授時,僅注重學科的專業功能,認為立德樹人是德育課的功能。在新時代倡導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公共基礎課程教師必然承載著育人的基礎功能,要將立德樹人與課程有機結合,有效落實課程思政目標。其次,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的重要功能是讓學生面向未來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數字化經濟迅猛發展、產業不斷升級、技術技能飛速迭代,學生要面對並適應未來的變化,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文化及心理素質非常重要。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師要順應這一時代的變化,深層次思考如何做到有針對性的教學。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師往往僅止步於靜態化的學科知識傳授,而對於課程對學生的動態化的發展性功能缺乏思考。世界經合組織(OECD)對未來可持續性發展的四個素養進行測評:閱讀、數學、科學、財經。這些素養,無法依賴某一門課程去實現,而是要貫穿在中職公共基礎課程體系中。例如科學素養,不是一門科學的課程就能完成,而是要建立一整套科學思維邏輯,培養科學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習慣。

3.提升公共基礎課教師的專業意識和實踐意識

《課程方案》中界定了公共基礎課程三個模塊,基礎模塊、職業模塊、拓展模塊的關係相互關聯,同時要求開齊開足必修課程(基礎模塊)和限定選修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這些課程模塊不僅對學科的核心素養有明確要求,同時對綜合素質、職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提出了課程要求。因此,要“開好”這些課程,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師必須從單一的學科中走出來,瞭解學科知識素養的同時,要了解學科如何與專業、職業結合,要具備足夠的專業意識。還要從課堂、教材中走出來,依據職業能力的發展規律、學生的個性特徵,與實踐結合設計多樣的課程教學內容。

(二)教法改革,全面提升學生學習過程的質量

1.打造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師的“金課”

課堂是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法改革過程中,不斷學習鑽研,根據教學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法,嫻熟地運用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開展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形成高質量的有含金量的“金課”,吸引學生學習。

2.關注學生的深度自主學習與學習成果導向的學習過程

研究表明,讓學生深度學習,課堂應該讓學生感受到“公正和信任”“專業規範”“有趣多樣”“尊重和關切”“發現真問題”和“成就感”。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簡單地定性評價學生,而是客觀地面對學生的現狀,分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由學習方法,還是學習能力或學習情緒等原因導致的,並給予恰當的支持和幫助,才有可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機,真正讓“學習”發生。

一些中職生在初中甚至小學就被貼上了“差生”標籤,在公共基礎課程學習中難以找到成就感。我們習慣了灌輸式教育,而輸出機制是考試,學生體驗到的是分數排名,而不是在自主學習中產生的愉悅感、成就感。在澳、英、加、新西蘭等國家廣泛應用的OBE教育模式,如今在國內的工科院校也受到廣泛關注,它聚焦於學生學習課程後獲得什麼和能夠做什麼。同樣OBE模式也適用於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法改革。因為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指向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素養和能力是可以通過外顯的行為或成果表現出來的。“成果導向”的教育模式,有“定義學習產出、實現學習產出、評估學習產出、使用學習產出”四個步驟,完全聚集在學習產出上,並最終定格在使用學習產出上。在引導學生學習前,需要思考的是學習成果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生取得這些成果?如何幫助學生取得?如何有效地知道學生取得?如果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法改革,能夠以“成果導向”教學,更多地去思考課程為學生帶來的是什麼,學生能夠做什麼,而不是僅僅用一張試卷,來考核教師要學生掌握什麼,那麼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就能對學習成果的達成產生成就感,激發出持續的自主提升。


3.關注多維度的學習方式

在“雲物大智”(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智慧工程)為標誌的新科技革命,對學習形態與方式的變革正在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信息化迅速發展,學習空間由單一的課堂變成多元的學習空間,由線下的課堂變成線下線上混合式的課堂。要深化教學改革,就要引導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提升教學效益。

4.關注多元主體育人

長期以來,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是學科教師的獨角戲,但在新時代單一的學科教師教學也同樣面臨著挑戰。《課程方案》明確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高素質勞動者”這一目標,要在中職公共基礎課程中增加勞動教育,要加強美育。這就要求,中職公共基礎課程要把“小”課堂變成“大”課堂,要將純學科教學的課堂,拓展到實踐的課堂、體驗的課堂,發揮教師、學校、企業、社會多元育人作用,努力挖掘各種社會資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多元主體育人平臺。


(三)教材改革,為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1.開發形式多樣的教材

長期以來,中職公共基礎課程使用的教材是由國家統一規定的教材。除國規教材,《課程方案》同時也為學校的教材選用或編寫留出空間。學校可以根據地區和學校的特點、教師的優勢及學生髮展,開發任意選修課教材。根據學習的需要,教材的表現形式也可以是多樣的。


2.利用和開發多樣的教學資源

平面的紙質的教材,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通過建立學習系統、資源管理平臺,開發並更新教學資源,學生可利用直播或點播、教學評價系統等多種學習功能,為學生通過手機端或電腦端學習提供了便利,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多樣學習需求。

3.發揮不同主體的作用開發教材及資源

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的多元教學主體,也決定了自主開發教材和資源的多元。在教材編寫與資源建設,要充分整合教師、學校、企業、社會等多方面的資源,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作用,進行教材及教學資源的開發。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可採取公共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聯合、與企業專家聯合、與社會機構聯合等多種組合方式進行教材及教學資源的開發。


《課程方案》是對中職的公共基礎課程進行的系統設計,其體系是健全的、精準的、優質的、易於發揮效能的有機整體,通過統籌思考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實施等各環節,深入理解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方案對培養目標的支撐;針對培養目標不斷優化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結構,並在此基礎上著力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保證課程上開齊,學時上開足。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進而培養有知識、有思想、有真理、有靈魂、健康身心並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職業人才。


本文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年第3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