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課程擂臺之上,敗者黯然退場

【思考】課程擂臺之上,敗者黯然退場

近期,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財政局印發了《北京市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說法:“課程退出機制”

第十五條 建立退出機制。活動課程量化評分不及格或督查記滿12分,立即撤出課程目錄。

不禁讓人想起,前段時間教育部在《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中所提到的,“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區別在於,後者是針對某些被多次點名的高校課程,前者則是針對京城的科學實踐活動課程。

那這個課程退出機制是怎麼操作的呢?

“課程評分”+“督查記分”,兩者滿足其一則啟動退出機制

課程評分:學生評分減去督查記分

這個得分會實時更新,並作為學生選課引導和經費核算的依據。當得分低於及格線時,就會啟動退出程序,將活動課程踢出課程目錄。

不禁讓人思考,這種類似於應用商店排名的算法,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催生CLO(Course Library Optimization)之類的職位。

督查記分:滿分12分,記滿啟動退出機制

督查記分由督查部門對活動課程的組織管理、活動實施、場地環境及投訴等違規行為記分,滿分12分,嚴苛程度也許不弱於年底的交巡警同志。

【思考】課程擂臺之上,敗者黯然退場

目前來說退出機制還不夠完善,並不能完美地選擇出最優質的活動課程。

但是在這種典型的政策試點類文件中,對活動課程要求如此嚴苛,傳達出來的,或許是整改國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決心。

要知道,自從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及2017年《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發佈之後,主打研學旅行和綜合實踐活動的營地機構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77%的相關機構成立時間不足5年,為了節約成本,高峰期聘請兼職導師及兼職員工已成常態。至於最關鍵的課程,基本是由自有導師或者兼職導師研發。

【思考】課程擂臺之上,敗者黯然退場

中國營地機構成立時間分佈圖

遺憾的是,即使你是阿爾法小組的士兵,在設計飛機坦克上也是力有不逮。

同樣的道理,這些基地或機構自產的課程,絕大多數並不能起到效果,更像是週末愜意的下午茶,開始前令人期待,過程中使人無聊,結束後被人遺忘。

舉個例子,某機構研發了一節考察探究類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磨豆漿”

如果要詳細描述的話,大概就是找個沒有自然災害的下午,組織學生到熱情好客的“農家樂”,用準備好的豆子,讓學生排隊將其磨成液體。

你或許會想,如果學生們能從中學習到石磨工作的物理原理、豆漿在農業中的歷史地位、黃豆種植細節的生物原理,那麼這堂課感覺還不錯,然而學生們在課程過程中聽到的只有“排隊”以及“下一個”。

至於課程內核?可能是拍照吧。

【思考】課程擂臺之上,敗者黯然退場

可怕的是,這類課程越來越多,並且在某些方面很受學生歡迎。

在這種使用者和決策者分離的情況下,不真實的使用反饋很容易產生誤解,導致這類課程越來越多。畢竟,成本低,效果好的課哪個機構不喜歡?

於是,在素質教育行業,開始上演劣幣驅逐良幣的好戲。

令人欣喜的是,從《辦法》中,我們依稀看到了教育部把控課程質量的決心,不算早也不算晚,學生們不需要這種看肥皂劇時想出來的課程,我們也不需要這種形式化的素質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