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一語戳中痛處!

清朝的閉關鎖國很大程度上不僅決定了清王朝的命運,甚至還決定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我們與國外先進思想和技術的隔絕。這次維新變法像一道閃電一樣,在清朝末年漆黑一片的天空上點亮了一絲曙光!說起戊戌變法,不得不提起幾個人。不只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光緒帝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光緒帝雖然在朝政上都聽慈禧的,但是這並不妨礙光緒帝思想上的獨立性。小編覺得光緒帝能提出維新變法,和他的老師有些脫不開的關係。帝師翁同龢,他是同治帝和光緒帝兩代帝師,他為光緒帝講課不只是講四書五經,更多的是結合世界大勢,引入新思想,也為戊戌變法提供了思想基礎。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一語戳中痛處!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日益發展,洋務派興辦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為戊戌變法提供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但凡改革必將面臨強大的守舊派!不只是新舊思想發生巨大的碰撞,大家都知道大清王朝對於滿漢之分是非常在意的,若變法成功,對於那些當朝元老的宗族,官位都是巨大的打擊,民族的差異也將會被抹平,這些對於那些頑固派來說是侵犯他們利息根本的事情,他們又怎麼可能答應呢?變法中提出要改制度,慈禧心中定是存在顧慮的。直到公車上書失敗後,光緒帝曾想收回袁世凱兵權,包圍慈禧太后的宮殿,是的這位權傾朝野的女人實行的猛烈的武力反攻。直接導致光緒帝被困,戊戌六君子被殺。小編覺得,當時光緒帝名義上已經“親政”,但實權仍在慈禧太后手裡。變法若要成功,要麼說服慈禧贊成,或者默許才可以,當權者的缺席,也是這場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一語戳中痛處!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1898年,以譚嗣同為首的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舉行斬首,只有康有為逃了出來。斬首時他們的同胞竟然向他們扔石頭,扔白菜,歡呼雀躍!魯迅用八個字寫出當時戊戌六君子的心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無法否認的說,中國人一向仇視改革,人們只想安安穩穩的過日子。過多的宣傳西方思想可能會引起反感,甚至無法解決人民群眾對於溫飽與和平的追求。封建社會中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權利感並不多,在封建制度的壓迫下他們已經緩和了一套生存本能,就是在適當的時候,不斷依附於強者和表達忠誠。小編覺得,戊戌變法的失敗也是有跡可循的。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時,百姓為何歡呼雀躍?魯迅一語戳中痛處!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大清王朝的命運再不可更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