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內在邏輯

我們知道,孔子學識淵博,思想深邃,格局寬廣,但是他“述而不作”,一生致力於整理和傳授前人的文化遺產,“刪詩書,正禮樂,序易傳,修春秋”,就是沒有留下一本自己的專著,不像現在某些所謂專家學者,還沒怎麼著呢,就開始著書立說,揚名立萬,沽名釣譽,正應了孔子最看不起的“今之學者為人”。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為了紀念老師,更為了傳播老師的思想,就在為其守喪期間,將其在世時的言論回憶整理而成《論語》。

那麼,《論語》是他的弟子們在緬懷先師座談會上你一言我一語的發言記錄嗎?有人還真這麼認為,因此常把《論語》割裂開來,說是每一段都可以獨立成章,這就容易斷章取義,興許這就是孔子的思想被後人曲解的原因所在。孔子那時候的師生關係不像現在,除了課堂上你講我聽,課下基本沒有互動。一門課講完,大部分就成了形同路人。課堂上講的,也都是書本知識,沒有幾個老師關心學生會不會做人。所以出了個許什麼馨,有人就要質疑學校有沒有責任。其實學校教育早該被質疑。

孔子那個時候,學生和老師相處緊密,有的甚至追隨一生,不僅感情情同父子,對老師思想的理解也是非常透徹和到位的。而孔子教的,首先就是如何做人。知道怎麼做人了,有功夫再去學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試想,孔子的這些高徒們,飽含著對老師的敬仰與懷念回憶他的教誨,對他的思想進行記錄,豈能隨隨便便一記了之?那一定是費了心思、精心編排的,一定要經過系統性歸納和整理,一定具有其內在的邏輯。那麼這個內在邏輯是什麼呢?

寫文章講究開宗明義,《論語》開篇《學而第一》就是告訴人們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這也正是孔子重視學習、一生致力於學的體現。而這裡的“學”並不僅僅是學習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本領,只有這樣,才談得上《為政第二》如何去為社會和人類服務。有時候做人的道理還沒搞明白就急於走向社會去闖蕩,走彎路不說,甚至還會貽害社會,所以孔子聽說子路錄用還沒有畢業的學生子羔去當公務員,就大罵他“賊夫人之子!”那麼,通過學習具備了做人做事的能力,可以走向社會了,應該怎樣去做呢?核心還是在於一個“禮”字,這就是《八佾第三》所講的。在社會上混,一定會有各種誘惑需要面對,所以緊接著《里仁第四》就講如何處理利和義的關係,如何成為一個具有仁德的君子。《公冶長第五》《雍也第六》則分別通過公冶長和冉雍這兩個優秀學生的例子,繼續討論何為君子何為小人。不能只說別人,還要講講自己是如何做的,這就是《述而第七》。孔子好古,所以講了自己,還要看看古代先賢,這就是《泰伯第八》。《子罕第九》是通過學生們對老師的評價,深化對孔子思想的理解。《鄉黨第十》則全面介紹了孔子與鄰居與公卿大夫甚至諸侯之間的社會交往,以此彰顯其言行符合其倡導的禮與仁。

儒家講究內聖外王,以“修己”為起點,而以“治人”為終點。“內聖”是指個人修養,孔子主張“為仁由己”,就是說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關鍵在於自己,正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外王”是指社會交往,如何對待別人和處理事務。自己修行好了,其目的還是影響社會和改造社會,這就是孔子說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內聖外王其實是莊子提出來的,但是道家講究出世,追求的是放飛自我,莊子的“王”是以我為王,或者叫我為己王,主張我的地盤我做主,要實現的是自我充分自由,那是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想的。儒家將其引申為奉獻自己,教化他人,影響社會,以平天下,境界似乎高了不少。

具體到《論語》,後人按照內聖外王的理念將其分為上下兩部,前十章為上部,側重於“內聖”,講的是如何提升自我,實現內聖的核心就是學習。後十章為下部,講的自然就是“外王”,也就是實踐,要將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踐中去。

我們看《先進第十一》,這是全書的第十一篇,也是下部的第一篇。上部強調內聖,所以先講學習,下部注重外王,所以開篇就講做事。怎樣才能做成事呢?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志向呢?接下來還是通過孔子與他的兩個優等生顏淵和子路的對話給出了答案,《顏淵第十二》還是講仁,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子路第十三》主要講治國之道。從政更要講究品德,面對利益的誘惑更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憲問第十四》講的就是品德修養問題和孔子“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衛靈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陽貨第十七》按照諸侯、公卿和普通官僚各選擇一個代表性人物進行正反面分析,進一步解釋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以及孔子的為政思想。《微子第十八》還是借古喻今,《子張第十九》圍繞做官提出了“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以及如何看待工作中的失誤“過”的問題。作為全書的終篇《堯曰第二十》用“堯曰”作結語,充分體現了孔子“信而好古”的理念。而通過對堯舜的美德善政進行概括,進一步闡述了孔子為官從政的思想,是對《論語》全書的最好總結。

由此可見,《論語》雖然是語錄體的著作,但並不是雜亂無章信手瞎來的,而是從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到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安定天下,精心編排,娓娓道來。看似篇篇獨立,卻又形成一個首尾連接,彼此貫通,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閉環。因此,只有前後連貫著讀,聯繫著理解,才能真正理解《論語》所記錄的孔子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