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年給美國“捐”一艘遼寧號航母?事情起源於SCI

  一、教育部重磅消息

  

中國每年給美國“捐”一艘遼寧號航母?事情起源於SCI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

  《意見》指出,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需要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迴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中國每年給美國“捐”一艘遼寧號航母?事情起源於SCI


  二、什麼是SCI

  它是指被《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

  發表一篇SCI論文,可以向世界展示科學家的基礎研究實力,提高科研人員在世界的知名度。對於某一學科而言,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一篇重要文章,就相當於在國際體育比賽中取得一塊金牌。

  

中國每年給美國“捐”一艘遼寧號航母?事情起源於SCI


  由於其發表難度高,在科學界影響力大,一度成為高校招聘、提升、考核和評獎的重要指標。

  王老師大學的一位導師就曾在SCI上發表過兩篇論文,而且他年齡不大,在整個大學裡也是受很多老師尊敬的。

  不過就個人的印象而言,這位老師特別內向靦腆,教課的時候像位大哥哥,還有點兒害羞,可能這就是真正做科研的人才吧。

  我們學校也有其他人在SCI期刊上發表文章,只不過不像我們那位年輕有為的導師一樣,其他老師都是髮際線後退的速度快於他奔跑的速度,眼鏡片的厚度比啤酒瓶底還要厚。走路帶風,霸氣側漏,在各大高校都比較搶手。

  不過我們就比較差了,學不到大師們的皮毛。考前全憑劃重點,突擊。

  

中國每年給美國“捐”一艘遼寧號航母?事情起源於SCI


  三、SCI的科研經費

  那為何有文章標題中中國每年為美國“捐”贈一艘遼寧號航母,事情來源於SCI之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據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SCI收錄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321266篇,科研經費成本大約為295.56億元人民幣(包括少量國內英文版刊物)。單是中國學者在國外刊物發表文章的版面費,據有關專家粗略估計,每年可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

  而中國改造遼寧號航母的花費才約為24美元,摺合人民幣220億元。說中國科研人員每年的科研成本能夠為美國“捐”贈一艘遼寧號航母應該不為過。

  

中國每年給美國“捐”一艘遼寧號航母?事情起源於SCI


  最坑的是我國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版權屬於國外,我國科研人員想要參考閱讀這些文獻,還需要花費鉅額資金去購買,一年又得幾十億。

  四、樹立新導向

  《意見》的出臺,相信會對“SCI論文至上”的錯誤方向給予一定程度的糾正。

  無論是從人員的聘用、職稱的評定,將會更傾向於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攻破科研難關為重點的方向上來,而不是削尖了腦袋去用蹩腳的英文為外國科研做嫁衣裳。

  相信意見的出臺,會減少“論文專家”現象,讓更廣大的科研人員投身於科學研究,投身於一線,而不是研究如何給病毒起名字。

  

中國每年給美國“捐”一艘遼寧號航母?事情起源於SCI


  ?

  對於學術研究,廣大網友是覺得解決實際問題更重要,還是發表論文更重要呢?請在評論區留下您寶貴的言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