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絕“地鐵陋習”,不能止於統一標準落地

今後,在地鐵車廂裡吃東西、外放手機聲音、大聲喧譁吵鬧……這些不文明行為可能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了。4月1日,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對乘坐地鐵的各種不文明行為,明文規定進行約束。(4月1日 中國經濟網)

近年來,準時快捷的地鐵已成為很多市民出行的首選,但“乘客在車廂為孩子把尿”“男子地鐵吐痰被打,知錯不改還爆粗口引眾怒”“女子地鐵吃鳳爪飆髒話”等不文明行為屢被曝光,讓地鐵陋習持續成為社會問題和輿論熱點,不斷刺痛公眾的神經。

地鐵車廂空間相對狹小,人多嘈雜擁擠,直接決定了乘坐時需具備嚴格的限制措施。而對待地鐵陋習,僅靠道德譴責恐無濟於事,還應從制度性措施著手。此次《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落地,給出全國統一的標準,清晰劃定了地鐵乘客的權利界限,把廣大民眾深惡痛絕的不文明行為列入禁令,可謂適逢其時。對於營造安全、有序、舒適的乘車環境,這種約束無疑是必要且行之有效的。

事實上,國內一些地方早年已率先行動,出臺類似法規,對個別乘客不文明乃至違法違規的行為進行約束,比如深圳出臺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規定,建立城市軌道交通乘客違法違規行為信息庫,將有關信用信息納入統一共享平臺;北京等地將禁止飲食寫入乘客守則;南京則將禁止飲食列入軌道交通的管理條例,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地鐵不文明現象還時有發生,似乎仍不能杜絕其出現,一方面是因各地約束力度不一,另一方面也可見制度規範只是第一步。

發展至今日,地鐵已然是展現公民素養的一個窗口,也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縮影,一個地方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直觀反映。其最擁擠、最嘈雜,也最能代表現代文明、彰顯眾生百態。乘地鐵舒心出行,固然有賴於管理規定的不斷完善,警示不文明者回歸“正途”,但也需要乘客文明乘車軟實力的與時俱進。在出臺法規文件,以制度剛性“治”惡習陋俗的同時,如何進一步創造文明有序的乘車環境,讓文明不斷彰顯,不拖文明的後腿,仍需作進一步探討。

在公眾對文明需求不斷提高的今天,倡導地鐵文明乘車應成為一種新風尚。而文明風尚的形成,需要持續不斷的教育倡導,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可加強乘車區域巡查,發現列車內飲食等違規乘車行為,第一時間進行勸阻教育;定期聯合學校、居委會,舉辦地鐵文明出行進校園、進社區的宣傳活動,倡導文明出行,唱響軌道交通的文明之歌。

文明乘坐交通工具,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的行為規範之一,當成為大家發自內心的自覺。與地鐵陋習說再見,不是指責一個人、曝光一件事可以實現的,也不是一紙禁令就能“藥到病除”,需要從細節做起,需要走進地鐵的每一個人,嚴以律己,更好地審視自我,在地鐵車廂內保持文明風度,學會和陌生人相處,自覺維護他人利益和地鐵運行系統安全,讓公序良俗成為共同遵守的“契約”。(孔德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