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岱南村修繕奇特“古樹廟” 引出500年古榕樹背後的滄桑故事

“3月30日是我村的清明節,村理事會貼出告示,定於這天動工修繕重點文物‘古樹廟’及周圍環境,要求村民停止祭拜‘古樹廟’。”3月29日,在東山縣前樓鎮岱南村一棵樹齡500多年的古榕樹下,80多歲的老村民林阿福深情地訴說“古樹廟”的歷史滄桑故事(如圖)。

  這是東山縣政府掛牌保護的古榕樹,俗稱“眾公媽古樹廟”,它見證了東山島先民們的一段心酸史。據史料記載:清朝順治13年(1656年),從清政府嚴令“寸板不許下海,片帆不許入口”開始禁海,到後來的沿海遷界,東山島的老百姓飽受背井離鄉之苦。《臺灣鄭氏(成功)始末》一書記述:清康熙3年(1664年)農曆三月初六日,清軍大隊兵船南下進入東山島,“盡驅沿海居民入內地,築牆為界,縱軍士大肆淫掠,殺人山積,海水殷然”;《臺灣外志》記載:因禁海遷界造成:“東山島民背井流離,顛沛之慘非常,背夫棄子,失父離妻,老稚填於溝壑,骸骨白於荒野……”慘景一言難盡。

  “此次禁海遷界,三面環海的岱南村在劫難逃!”林阿福感嘆,聽祖輩人多次說過,當時村民如驚鳥紛飛,舉家內遷,可居食無所,家在何方?總不能帶著祖宗的牌位(家神牌)和香爐四處流浪吧!當時村中長輩、鄉賢,多次對如何安放祖宗牌位問題進行商確,有的人主張放在家中,有的提出放置祠堂、公廳,還有的人提議放在廟宇中。但考慮到人走屋空,年久失修的房屋可能隨時倒塌,也容易受清軍官兵放火焚燒等原因,大家最終順從了村裡幾位長者的建議,在比較隱蔽的村北面一大片雜樹林中,選擇一棵當時已約150多年的古榕樹,在旁邊築一座簡易的石頭屋,讓鄉親們離走前,將各自家中的祖宗牌位放進石頭屋裡。這樣,在生者出走後,讓祖宗們能一起聚集不孤獨,但願祖宗們能體諒晚輩們的苦衷。

  物換星移。轉眼到了清康熙22年(1683),施琅將軍平復臺灣後,沿海復界,居民回遷。隨著復界令的頒佈,飽受19年流離之苦的村民陸續返鄉,可是因年久雨淋、白蟻蝕食,原來用木頭做的上百個祖宗牌位因此朽爛,誰家的牌位再也無法辨認領回。加上古榕樹鬚根盤根錯節,繞著石屋造型,形成一間樹屋。最後眾鄉親們協商約定,將此處冠名為“眾公媽古樹廟”,並定農曆九月初九日為眾公媽生(意為劫後重生之日)。此後,逢年過節,尤其是每年清明節(農曆三月初七日),村民們都集中來這裡舉行祭祖儀式。新中國成立以來,旅居新加坡等國家的許多海外僑胞、臺胞紛紛返鄉,來這裡緬懷先祖,香火旺盛。

  “人護樹,樹佑人。”這裡流傳著自古以來村民們“自覺愛護古榕”的良好習俗,使這棵飽經500多年風雨洗禮的古榕樹生機勃發,如今仍然枝繁葉茂,樹冠遮天蔽日,成了村民們談古論今、休閒納涼的好去處。“眾公媽古樹廟”與附近的古代蔡氏夫人廟、清水潭生態公園、後邊生態文化園等渾然一體,現成為東山縣鄉村旅遊的一個重點項目,吸引著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