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市值就超 500 億美元的美團點評,是值得投資的好標的嗎?

上市市值就超 500 億美元的美團點評,是值得投資的好標的嗎?

9月20日上午,隨著全場倒計時,美團點評(以下簡稱“美團”)創始人兼CEO王興與外賣騎手代表一同舉起大錘,在“1”聲落下後敲響上市之鐘。隨著鐘聲響起,美團正式掛牌港交所,成為香港第二家同股不同權的公司,股票代碼為“3690”。

從美團上市首日的股價表現來看,開盤報72.90港元,較發行價上漲5.65%,市值為4003.12億港元(約合510億美元)。

就在9月19日,美團發佈公告稱發行定價為69港元,以此計算出美團估值在3790億港元(約483億美元)左右。公告發布當天,美團暗盤收報71.5港元,較發行價漲3.62%,成交額達1.92億港元。根據此前獲悉的信息,美團綠鞋機制後的募資額為49億美元,估值為534億美元。

當前港股大市整體不佳,近半年來上市的科技公司遍地破發,如今看來,美團幸運地逃過了一劫。按照當前的市值,美團已超越京東,成為了僅次於BAT的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

美團點評上市給二級市場帶來的衝擊在於,沒有人能夠用既有的估值模型,給出最富邏輯的估值,因為美團點評的商業模式在全球範圍內,都很難找出一家相似的對標公司

。且美團點評的邊界發散,有諸多正在成長的新業務,回報和風險難以預估。

在一篇哈佛大學商學院針對美團點評的案例研究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Boon-Siong Neo寫道:美團點評通過各種商業服務來拓展邊界,從團購、在線預訂電影票、機票、酒店,甚至是配送服務,將美團點評歸於某一個行業的努力極具挑戰性。

從美團點評的招股書中可以看出,到家業務是支撐美團點評收入的核心板塊,另兩個板塊是到店酒旅和新業務(出行)。到家(餐飲外賣)佔總營收的61.99%;到店、酒旅佔31.99%;新業務(出行)僅佔6.02%。

按互聯網公司一般的估值方法,我們核心考察的是公司是否有足夠用戶數、產品是否高頻和剛需;對於平臺型公司,我們還會看平臺的另一端——商家的情況,以及中間通過互聯網的連接是否順暢。如果一家公司做好了以上幾點,並且形成了商業閉環,那麼這就是一門好生意,可以享受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水平。

美團點評定位於“吃喝玩樂”,很明顯這是高頻和剛需的消費。從用戶端看,美團點評旗下最重要的三款APP——美團、美團外賣、大眾點評以美團為核心相互導流。長江證券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監測數據分析,2018年7月美團、美團外賣、大眾點評三個APP月活躍用戶數分別達13,552萬、4,143萬和2,485萬。

從美團點評做酒店業務的路徑可以看出,美團點評之所以能夠不斷嘗試新業務,最核心的底氣來源於佔據了餐飲的高頻剛需的制高點,並以此拓展剛需低頻,甚至非剛需低頻的業務,這使其能夠享受很低的營銷推廣費用和較高的轉化率。

估值在500億美元以上的美團點評,必須依靠龐大的資金來撐起多線作戰的業務,IPO僅僅是一個開始。

上市市值就超 500 億美元的美團點評,是值得投資的好標的嗎?

諸如小米美團或者往後其他公司在經歷abcdefg輪融資 資本寒冬的情況下主動或不得不ipo 利用同股不同權的港股規則上市 的確是我們小股民小成本上好車(對比大A股)的好機會 很多應該也是抱著“萬一是下一個騰訊呢”的心態上的車吧

但是我覺得 類似騰訊十倍百倍一頭向上(18年前)的奇蹟是很難再重現了 即便美團如此這般商業模式 主要兩個原因

美團ipo定價過高 當時騰訊的ipo是港幣3.7 相比起ipo將近70的美團來說是低得多得多 剔除匯率 這個量級的發行金額和定價或許會壓榨後續的上升空間 即便美團業績喜人 過高的定價會不會是美團迫於融資的壓力而竭澤而漁呢 上市前已然是巨頭的美團 前期融資的勢力 初創員工也有著套利離場的可能性 再想到香港市場特色的供股玩法(老千股) 有點小後怕

毛衣站背景下A股港股都不斷向下的情況下高價上市的美團 有很大概率隨大流下跌 即使是新經濟互聯網消費公司(請允許我這麼簡略概括它)

總得來說 還是覺得這一類獨角獸或具有特別商業模式再或市場份額大的公司還是很有投資價值的 不過是否現在在相對高位介入呢 是否會重現當年尚算弱小而如今如日中天的騰訊的神話呢 我是有保留意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