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賢,看魏晉文士處世及選擇的變化

魏文帝曹丕曾經在他的《典論》中評價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個人是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此七個人就是建安七子。除了孔融,其他六個之間的交往是比較密切,而且與曹丕和曹植的關係都比較友善。

粲與北海徐幹字偉長,廣陵陳琳字孔璋,陳留阮瑀字元瑜,汝南應瑒字德璉,東平劉幀宇公幹並見友善——《三國志·魏書·王衛二劉傅傳》

有人會說,怎麼少了一個孔融。孔融在公元208年已經被曹操殺掉,而且立場與此六人不同。

從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賢,看魏晉文士處世及選擇的變化

孔融作為東漢舊臣,自然對曹操後期專權表示不滿,經常與曹操對著幹。曹操因為他是世家大族,一開始是半拉攏半忍受著。孔融將曹操的忍受當作是怕了他,時間一長曹操終於受不了。

當時孔融提出一個觀點,曹操終於開始反擊。

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五十七》

根據古代的王制,千里之內不應該有封地的諸侯。曹操的封地就在千里之內,這顯然直接侵犯曹操的根本利益。冒犯或許曹操可以忍受,直接的攻擊曹操就受不了的。

曹操自己出手當然不好意思,想拍曹操馬屁的郗慮和丞相軍謀祭酒路粹一唱一和就開始攻擊孔融,最後孔融就被殺了。

這是建安七子中死的最早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與當權者唱對頭戲之人。

從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賢,看魏晉文士處世及選擇的變化

第二位去世的是阮瑀,聽過他名字的人不多,他的兒子名氣比他大多了。他的兒子是阮籍,他的孫子是阮咸,這兩位都是竹林七賢中的成員,等一下會聊到。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建安七子與竹林七賢是有千絲萬縷之聯繫的。

第三位去世的是王粲。王粲很有才華,本來可以出仕東漢朝廷,但是他覺得當時天下混亂,沒有出仕選擇跟著荊州的劉表混。劉琮投降曹操後,他也跟著曹操混,深得曹操信任,正當王粲順風順水的時候,公元216年他在曹操南征孫權回來的途中染病身亡。

陳琳,大家比較熟悉,因為他在袁紹那邊寫的檄文把曹操祖上三代都罵了個遍,把正在頭痛的曹操的病都嚇好了。作為曾經的同事,曹操在後來也沒有為難他,只是責問他為什麼要罵上他的父祖。陳琳為什麼會這樣罵呢?知常容在《 》有說明,這裡就不展開了。

陳琳和阮瑀兩位都是曹操書檄的主要起草者。劉楨也在曹操手下做事,後來因為得罪了曹丕被貶官。

從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賢,看魏晉文士處世及選擇的變化

應瑒也在曹操帳下,後來在曹丕手下做事情。

徐幹本來不願意在曹操手下為官,每一次曹操任命他官職時,他都以生病為理由推辭,直到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他才出山做官,有些類似司馬懿。

時間到了217年,這一年或許是上蒼要收回剩下的四位。一場疾疫使得應瑒、徐幹、陳琳、劉楨四位同時染病身亡。

建安七子團滅。

時間很快,曹魏的權力已經過渡到司馬氏的手中。

這個時候又產生了新的團體,那就是竹林七賢。

如果說建安七子除了孔融敢與當權者對著幹,其他人都選擇與當權者相配合積極出仕,但竹林七賢就有些不一樣了。

從阮瑀與曹操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知道阮籍的價值取向,肯定是偏向曹魏的。他本來在曹魏手下乾的好好的,與曹爽關係也不差。司馬懿握權之後,阮籍就知道曹魏大勢已去。人還是要生存,所以阮籍選擇隱性反抗,明著選擇配合,但佔位不幹事。最典型的就是以行為放蕩和喝酒來掩蓋痛苦。

從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賢,看魏晉文士處世及選擇的變化

司馬昭晉升為晉公,按規定大臣要勸進,這個表文的責任就落到阮籍身上。阮籍毫不在意,直到使者來催才無奈動筆開始寫。

作為侄子的阮咸對曹魏就沒有這麼深的感情了,他選擇配合司馬氏。選擇配合的除了阮咸還有其他人,比如山濤最後官至司徒,向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琅玡王氏的王戎也是主動配合司馬氏,他是被鍾會推薦的,最後官至司徒。

嵇康和阮籍有些相似,他娶了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他的立場就不用說了,肯定是偏向曹魏。

從緊密關係來看,嵇康與曹魏宗室的關係更近一些。

司馬氏一開始採取拉攏,但是他堅決拒絕,當好朋友山濤想舉薦他接任自己原來的位置時,他馬上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巨源就是山濤的字。他為什麼要寫這一封信,實質是出於保護山濤,同時也是向司馬氏示威。

不但如此,嵇康有一名曲叫《廣陵散》,這曲子是有深意的,知常容曾經寫過《 》。

如此不配合,就如同當年孔融給曹操下不了臺一樣,自然會有人出來替司馬氏收拾他。

從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賢,看魏晉文士處世及選擇的變化

這個人就是鍾會,就是那個舉薦王戎的鐘會。鍾會藉著呂安一案成功讓司馬昭殺掉了嵇康。

建安七子是因為文采而相聚在一起,而竹林七賢則是因為行為和愛好而相聚在一起。

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與陳留阮籍、籍兄子鹹、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特相友善,號竹林七賢。皆崇尚虛無,輕蔑禮法,縱酒昏酣,遺落世事。——《資治通鑑·魏紀·魏紀十》

他們所處的形勢都一樣的,全是皇帝大權旁落,權臣當道。

他們選擇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建安七子除了孔融選擇對著幹,其他人都選擇積極配合。這七個人無一例外全都選擇出仕做官,哪怕徐幹的幾次推脫也只是為了找到更好入仕的機會。

竹林七賢中選擇明晃晃對著幹的沒有,但選擇隱性對抗的人物卻有三位,阮籍,嵇康以及剛才沒有介紹的劉伶。

從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賢,看魏晉文士處世及選擇的變化

劉伶只在好朋友王戎手下幹過一段時間的參軍,後來死活不出山了。

從立場上看,他們似乎缺少與權貴對著幹的勇氣,選擇了屈從,比如阮籍。

竹林七賢與建安七子不同的是,他們為當時的士人開闢了一條新路,那就是先選擇出仕再選擇“老子不幹了”,或者直接就拒絕不出山。

這種“老子可以選擇不幹”的觀點對後世士子影響很大。後來被進一步發揮,他的繼任者就是陶淵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