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美"不是壞事,不讓孩子"臭美"才是問題

很多家長跟我反應,孩子明明孩子小,怎麼突然就愛美了,這麼小的孩子就開始愛美,長大了那還得了。

其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剝奪孩子愛美的權利。其實孩子愛美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平時的生活其實是有顯現的。

蒙特梭利的理論裡,便有關於審美敏感期的觀察。審美的敏感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螺旋式發展的。

最初,孩子首先對吃的東西要求完美、完整。橙子必須得切片的,不能帶一點皮;薯條不能折,長度得超過食指所長;餅乾不能碎一個角,必須得完整沒有一點縫。

接著,孩子對所用東西要求完美、完整。本子不能褶皺、水彩筆用了一次後就不夠漂亮了;水杯不能有破損的地方,少了自己的名字貼就不是自己的東西。

然後便是對自我形象的要求需要完美。就是喜歡這個形象的衣服,即便是冬天也要穿上美美的白紗裙,捨不得脫下來,總是有一個髮箍別在頭上,對媽媽的口紅和高跟鞋好奇。

最後便是對環境、內在氣質、藝術品質等狀態的完美要求等。孩子開始對兒童房的設計有要求,對自己的性格特徵有鮮明的描述,再到自己的穿衣風格都開始有明確的標準。

但本質上,審美敏感期是孩子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孩子正是通過這樣子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和調整,才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標準,成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一個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認真浸泡的孩子,長大後的審美標準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反之,如果錯過了對這段敏感期的重視,那麼要培養孩子自身的審美文化,其實也是很艱難的,甚至要花費大量時間的折騰。

我們的孩子最早對美的萌發和好奇,一定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這裡無所謂是受媽媽的裝扮、隔壁鄰居的小姐姐、還是受動畫片的某個形象、某部電視劇裡的造型所影響。

不管這個標準在成人看來,和自己所堅持的價值觀有多麼不一致,我們仍然需要尊重孩子這份最早的喜好。喜歡了就是喜歡了,喜歡本身是沒有錯的啊。

孩子的世界往往是很單純的,這樣的時候只是單純的喜歡,不存在家長眼中的那些不好的事情,這個時候家長要做好及時的引導,而不是遏制,引導孩子正確的愛美,符合年齡的愛美,而不是一味地抑制,孩子偷偷地搗鼓,反而才會造成不好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