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愛“臭美”的孩子,人生更容易開掛

愛“臭美”的孩子,人生更容易開掛

01

前天早上,小區裡的一位奶奶跟兒媳婦大吵了一架,見人就抱怨:孫女每天早上挑衣服,最近特別愛打扮,自己的兒媳婦不僅不制止,竟然還給孩子買了化妝品。

對此,奶奶生氣地說:“這麼小就給孩子打扮,不教孩子好好學習,把孩子教壞了可怎麼辦?真不知道這個媽媽是怎麼當的。”

黃磊的老婆在微博上曬照,自己的小女兒每晚都要穿一會兒公主服,喜歡塗口紅,作為一個小吃貨,盡然為了塗口紅,忍住不吃東西。

多多媽感嘆:穿上公主服就脫不下來,灰姑娘什麼時候能翻篇。

特別關注自身形象,喜歡打扮,喜歡“臭美”對事物都有了自己的標準和要求,這其實是審美敏感期的表現。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曾說過:成人的氣質是由兒童期間的審美導致的,童年的審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審美傾向和生活品質。

如果孩子沒有感知美好的能力,孩子將喪失多少人生樂趣,又談何熱愛生活、獲得幸福?

而且只有滿足了孩子對美的初步要求,孩子會發展出對美更高層次的要求,容易養成律己的自覺,更易成為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童年時期的審美對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這是孩子一生審美能力的基礎,是孩子一生的起跑線。

愛“臭美”的孩子,人生更容易開掛

02

我的一個鄰居小梅,從小總是穿親戚的舊衣服,即便買了新衣服,也總是買大一號,多穿兩年。

上初中的時候,她偷偷買了一支口紅,被她爸爸媽媽發現,她被暴打了一頓。

父母說:“壞孩子才喜歡打扮,學習才是正經事兒。”

小梅從此視打扮為洪水猛獸,覺得打扮自己很羞恥,總是穿著不合身而灰僕僕的衣服。

這種觀點伴隨了她很長時間,她經常買東西都會看看實用不實用。

有一次去她家裡,她一家人正在吃飯,餐具都是不鏽鋼的,實在算不上色香味俱全。

她說:“這樣孩子就不會打翻了。”

一個懂得審美的人,生活一定是充滿情趣的。

他會明白一個漂亮的陶瓷碟盤與不鏽鋼的盆子是有區別的,一杯茶除了能解渴還能細細品味。

一束花除了好看,還能讓人心生愉悅。

穆罕默德曾說:“誰有兩個麵包,賣掉一個吧,用來買水仙花,因為麵包是身體的糧食,水仙是精神的糧食。”

每個人都能在自己身邊發現千差萬別的美,但如果沒有審美習慣,就會錯過很多美好,生命會慢慢變得貧瘠與無趣。

因為懂得美,看到美,生命才會更加有趣,我們才不會成為生活的奴隸。

愛“臭美”的孩子,人生更容易開掛

03

中國有句俗語:“先敬羅衫後敬人”。

儘管我們都不願意承認,但是以貌取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的潛規則,否則人們也不會調侃“這是一個看臉的社會”。

網上有個很火的視頻,是一個街頭實驗,工作人員讓同一個小女孩穿著不同服裝假裝走丟,來看看路人有什麼樣的反應。

當小女孩衣著整潔、時尚,一個人靜靜站在街邊時,路人們紛紛停下關心她,不僅詢問其是否迷路,還試圖安慰她,有的陌生人主動打電話為她提供幫助。

之後,小女孩換了一身打扮,不僅衣衫襤褸,而且髒兮兮的。這次,來往行人沒有一個人上前。

接著,實驗地點轉到一家餐廳。

當小女孩穿著整潔、得體時,大家看她的眼神充滿溫暖的善意,很多顧客都非常歡迎他坐在自己身邊。

衝她微笑,和她聊天,還逗她開心。

然而,當她在換上剛那身髒兮兮的裝扮出現時,大家對她防備、嫌棄。

誰都不願意搭理她,甚至有人讓服務員把她趕出去。

這就是區別對待,因為外表截然不同的區別對待。

雖然我們呼籲大家善待所有的孩子,但你不得不承認“以貌取人”很難改變,至少你無法讓所有人一視同仁對待孩子們。

以貌取人,不只是看臉,而是一個人的狀態,一個穿著破舊且邋遢的孩子背後,是什麼樣的父母?人們的下意識裡拒絕她。

不要怪這個世界滿是偏見,對陌生人而言,不懂你的心,只能透過你的外表,猜測你的內心,及你對生活的態度和方式。

然後決定是否與你相處。

我們要認識一個人,外在形象是是一張最直觀的名片。

而一個審美力強的孩子,將來無疑更有競爭力。

愛“臭美”的孩子,人生更容易開掛

04

孩子的審美能力具有層次性,審美力得到初步發展,將來的審美將會更好。

我女兒最近每天起床,都要磨磨蹭蹭好半天。一點不滿意就大哭。

前幾天因為襪子上面的一個線頭不舒服,哭了一個半小時。

其他的襪子也都不願意穿,非要穿那一雙。

其實最近時間最近一段時間他的這個現象特別多。每天都能因為一些小事而大哭,大鬧不止。

比如:蘋果上有個斑點不願意,餅乾要吃整的,衣服要按照她的搭配。

一點不如意了,就開始撒潑打滾、哭哭唧唧,把大人氣得分分鐘想暴走,可孩子卻一臉委屈,像得了強迫症一樣非得按照她的來。

原來,孩子有了初步的審美后,對審美就會有進一步的要求,比如追求完美。

他們對食物的殘缺,物品擺放的秩序,以及家中環境都有一定的要求。

這是孩子對自己的審美有了更高的要求。

尊重並保護孩子愛美的心,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一種內在需求,他需要保持外在事物的完美無缺以達到內心的愉悅與安寧;

而這種嚮往美好的心理若得不到滿足,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她對身邊事物要求的嚴格性。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的心態。

而且孩子審美能力呈螺旋式上升,滿足了孩子對美的初步的追求,孩子對美會有更高層次的要求。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說:

如果我們保護了兒童審美成長的整個歷程,我們就保護了自身的道德。因為道德品質不來自於道德自身,而來自於人類最早期建構的審美。

如果一個孩子擁有良好的審美,他就是按照這個審美去構建自己的世界,發展、完善以及提升自己。

這就是說,當孩子的審美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他會對自己和周圍的環境有更高的要求;

也不會做有損道德的事情,他會努力追求更美好的事物來構建自己的世界,這就是“審美構建道德”。

愛“臭美”的孩子,人生更容易開掛

05

愛美並且會美,是一種能力,需要培養和鍛鍊。

愛美是孩子對自己的重視,是對這世間美好之物的理解和追求。

尊重孩子愛美的心,引導並培養孩子的審美力,這樣孩子將來不會差,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愛美並且會美,是一種能力,需要培養和鍛鍊。

我們要怎麼做呢?

一、尊重並保護孩子愛美的天性

可能孩子在某個時期會特別臭美。

這時候不要去打擊孩子:“這有什麼好哭的?”、“要遲到了別磨蹭了!”還可能會擔心這麼小就這麼愛臭美是不良傾向:“整天瞎講究外表,還不如多學習呢!”

這些話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去尊重並瞭解孩子的心理,並且呵護孩子這種愛美的追求,當孩子這種心理被滿足了,她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美。

二、尊重孩子追求美的行為,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當孩子做出一些自認為很美的事情,父母不要急於批判。

我們不要把自己的審美觀強加給孩子,讓他們去選擇他們認為美的,這是孩子發展自己的一種智能。

這一過程中,孩子的審美能力得到了鍛鍊,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三、父母要有正確的審美和精神底氣

美可以是陋室裡擺一束鮮花、一份用心做出的菜式、可以是家常衣服上的一點點綴。

可以是選擇做一個誠信的人,一個善良的人。

父母要把自己收拾好,把家裡收拾乾淨,做一個美美的自己,用自己的言行薰陶孩子。

無論處於何樣的境地,都不放棄追求美,擁有把生活過得美好能力的父母,才是中美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四、要給孩子感受美和吸收美的機會

海明威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同樣的, 如果孩子有幸在年幼時接觸過美好的事物,無論他此後一生中去到哪裡,經歷過什麼,那種美好都會與之同在,給他力量。

多培養孩子的興趣,多帶孩子去參加藝術活動,帶孩子去博物館、聽音樂、去大自然欣賞美景……

讓他與美為鄰,這都是他一生的財富。

美和幸福一樣,都是有力量的,審美能力強的孩子,更能體會生活的美好,懂得欣賞美,發現美,更容易養成自律的性格,人生更易開掛。

那些讀過的書、看過的風景、那些感覺,都會融進他的氣質裡,成為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照亮他前行的路。

作者簡介:花媽媽,富書籤約作者,80後幼兒園園長,堅信愛與專業是最好的教育,邊育兒邊育己,在成長裡遇到最好的自己。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 shenduwenhu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