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么厉害,最后为什么不是他统一天下?

曲可乐一666


提起三国,就不得不提曹操。这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一代枭雄,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三国时期大放异彩。尽管曹操实力很强大,但是却最终没能一统天下,这是为什么呢?小编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汉室掣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他也因为手中有汉献帝这张王牌,占尽了道义的至高点,做什么事情都是名正言顺、师出有名。也正是手中的这张王牌,使得他能迅速崛起,进而统一了北方,为日后争夺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但是,汉献帝对于曹操来说,在给自己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处处掣肘。可以说,汉献帝是把双刃剑,在给曹操打着王师的名义迅速扩张的同时,也给他集团的内部带来了分歧。导致他的内部叛乱不断、内耗相当严重。前有董承谋反被杀,后有耿纪叛乱、魏讽谋反。这些都使得曹操每次出征时,都要留下相当兵力留守,实在是怕老窝被端。

除此之外,曹操集团内部很多人都分不清到底是效忠曹操还是汉室。比如荀彧、崔琰等人就是典型代表。正是这些原因,使得曹操人心不齐,处处掣肘,放不开手脚一统天下。

其次是曹操战略上的失误。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力量空前强大,对于一统天下他已经是志在必得。建安十二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惊惧而死。不久,刘表之子刘琮携荆州部众归顺曹操。此时,曹操占领了荆州大部,曹操不禁飘飘然。对酒当歌,横槊赋诗。但是,由于战略上的失误,使得曹操顿时失去了大好形势。

原本可以一统天下的他,最后却因为赤壁大战元气大伤。损兵折将不说,而且丢掉了大半个荆州,只能与刘备、孙权一起三分天下。

最后是晚年懈怠。曹操有句诗是这样写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晚年的曹操依旧有雄心大志,但是在行动上他还是有所懈怠的,频频错失良机。当刘璋受到张鲁威胁,打算投靠他时,曹操却狂妄的对使者张松百般调戏、讥讽甚至是恐吓。这使得张松一气之下,转投刘备,将西川双手奉上。曹操就此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机会。

当曹操出兵打败张鲁获得汉中后。刘晔等人都劝曹操,应该趁刘备立足未稳,兵锋直指巴蜀,一举拿下蜀地。这个谋略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好的。但是曹操却懈怠了,最终没有听从,错失良机。不仅如此,也正是曹操晚年的懈怠,使得在刘备全力进攻汉中,曹操一直停滞观望,最终使得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守。从此以后,曹操也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







Zh上善若水W


因为留给丞相的时间不多了。

赤壁之战后,曹操就已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了。

对曹操来说,赤壁之战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时间节点。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创立了曹魏的基业;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只打了三次比较大的战役,分别是平定马超韩遂,收服张鲁以及和刘备的汉中争夺战。

为什么一个赤壁之战的影响会有这么大呢?让曹操连仗都不愿意打了?

很简单,赤壁之战失败后,蜀汉、东吴的根基已经稳固,想要短时间内打败这两家,基本上不可能了——曹操对这一点很清楚。

但是岁月不饶人,此时的曹操已经54岁了,他没那么大的精力再去南征北战,也没那么多的时间去征服蜀汉两国——终他一生都无法平定吴蜀两国,他也很清楚。

那么,曹操做出了怎样的改变呢?

他开始给自己的儿子奠定坚实的朝政基础。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战略目标就从征战四方变成了稳固内政。

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这一年,曹操协天子整顿朝政,罢黜三公,添加丞相、御史大夫官职,并让自己成为了丞相。

公元212年,曹操可以持剑上殿,上殿不用报姓名,只报官衔,可以挺胸抬头的在殿上行走。

公元213年,曹操成为魏公。

公元214年,曹操位居诸侯之上,天子之下。

在此之间,曹操还素清朝臣,使得朝堂之上的势力更加稳固,除曹操一家,再无他家。

4年之后,曹操趋势,终年66岁,他的儿子曹丕依仗曹操巩固的势力,转年就废了汉献帝。

三国时代最终结束是什么时候呢?蜀汉亡国于公元263年,东吴亡国于公元280年,此时距离曹操去世已经相隔45年、62年。

我是伏生说历史,如果你喜欢我的答案,欢迎点个赞或关注我~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曹操是厉害,但是对手也不差!

所以在曹操的有生之年,并没有统一天下。

历史如此,现实也如此。

这个问题也可以换成是刘备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孙权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

原因如下:

1、赤壁之战。

毫无疑问,在赤壁之战前收拾了吕布,袁绍等诸侯的曹操占据中原膏腴之地,从人口、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等几个方面都可以说是碾压性的,特别是在收复荆州之后,在陆军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添加了水军,对占据江东的孙权和打得落荒而逃的刘备都是占据极大的优势。

可是就在讨伐刘备和孙权结成的联盟时,没有用好投降过来的荆州水军力量,再加上北方人对于南方的不适应和对上了水军天才将领周瑜,等诸多因素的情况下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

2、打败曹操之后,刘备和孙权的崛起。

孙权依靠长江天险和曹操划江而治,刘备入主荆州,借助荆州的力量得到了天府之国巴蜀。两者都是天险之称的险要之地,讨伐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3、一个特殊时期的人才井喷。

三国之中出现的英雄豪杰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就是在这一特殊的王朝末期,导致无数野心家的出现,伴随着就是无数人才的崛起。综合来看,曹操,刘备,孙权在进行长久对峙,人才比例并不算过分悬殊,甚至可以说得上旗鼓相当。

不管是内政人才也好,也或者是军事人才也好,在质量和数量上没有太大的悬殊,导致了各方的综合实力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差距,所以形成了长久的对抗性。

4,战争年代,人口是第一,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刘备逃亡都是带着百姓一起。当时的北方是全国的中心,无论人口还是生产技术都具有压倒性优势,但也正因为这样,北方成了主战场,百姓只能向别处逃难,曹操虽然平定了北方,但生产和人口一时难以为继。

综上,赤壁之战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就开始致力发展生产与恢复民生,曹魏的实力也渐渐处于绝对优势。

赤壁之战后,蜀汉、东吴的根基已经稳固,想要短时间内打败这两家,基本上不可能了。

岁月不饶人,此时的曹操已经54岁了,他没那么大的精力再去南征北战。

他开始给自己的儿子奠定坚实的朝政基础。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战略目标就从征战四方变成了稳固内政。

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这一年,曹操协天子整顿朝政,罢黜三公,添加丞相、御史大夫官职,并让自己成为了丞相。

三国时代最终结束是什么时候呢?蜀汉亡国于公元263年,东吴亡国于公元280年,此时距离曹操去世已经相隔45年、62年。



当代曹植


关于曹超为何没有统一天下,一直都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赤壁之战曹超元气大伤,回到北方休养生息。

有人说曹超在赤壁战败以后,突然遭到西凉马腾的骚扰,便认为曹操先南后北的策略定错了,由此导致曹超长时间不能够统一。

有人说曹超没有统一天下是因为不得民心,挟天子以令不臣。

还有人说曹超生性多疑,不敢相信身边的大臣,甚至把三国演义中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搬出来作论证,当然实际上曹超说的也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但我认为赤壁之战,曹超非打不可,为何这样说呢?

曹超在打败袁绍以后,征讨乌桓,彻底的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袁尚,袁熙。之后天下的大势力无非是西凉,孙权,刘表,刘璋。如果刘表不死,天下还会陷入僵持的状况,以曹超的谨慎,必不敢贸然出兵,但是刘表死了,刘表的大将也投向了曹超,此时攻打孙权,如果能够胜利,那便是一统南方,如果不胜利,大不了就是僵持而已,但是也有后患,那就是西凉马腾,如果这时候出兵攻打曹超,那就是后院起火。

但是当时曹超兵锋正盛,马腾也不敢贸然出击。

所以曹超绝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都说诸葛亮初出茅庐便定下天下三分势,为何后世一直拿着这个说法不放呢?不是因为吹嘘诸葛亮,而是这个观念,说法,战略十分的重要。曹超攻打孙权惨败而归,丢盔卸甲。马腾不忘棒打落水狗,曹超只能回到北方好好稳定统治。但是休养生息归休养生息,那为何在平定西凉以后还没有出兵呢?

答案就在这天下三分开上,赤壁一战,孙权大胜,刘备也得了荆州,占了刘表的地盘,并且在之后消灭了在西川的刘璋,天下真正三分。孙刘虽然都不及曹超势力大,但是联合起来必定会使曹超重蹈赤壁覆辙,而一旦失败,则会是彻底的灭亡因为孙刘的关系要比和他曹超好上不少。

所以后来很少看到曹军主动出击。

而孙刘不和则是孙刘两家失败的根源,刘备攻打孙权,死在了白帝城,只能够临死托孤。而诸葛亮多次北伐均已失败告终。

可诸葛亮为何北伐呢?

一是为了不示弱,让魏国不敢来攻打。因为刘备一仗,几乎掏空了国立。

二是阻挠北方的恢复,北方毕竟富饶,远非南方可比。

三是南方人才太少,长期下去,被灭是迟早的事。

但是在南方逐渐衰落的时候,我们的丞相曹超早已去世了。


王建国HIST


众所周知,曹操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统一天下,可是到死也没有实现。按理说,曹操本身的能力很强,再加上司马懿等谋臣一路辅佐他,统一天下是很可能的事情,其实曹操未能完成统一具有必然性。

曹操是个聪明人,但是早年的生活和环境让他逐渐养成了怪异的性格,经常疑神疑鬼,他不相信任何一个人,他只相信他自己。他的一句话非常经典,那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足以体现曹操的杀伐和果断。曹操曾干过屠城的事情,让他失去了百姓的民心,这对他日后想要完成统一大业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虽说曹操是个很坚定的人,但是这样的性格让他身边的人很害怕,日日夜夜都得考虑自己的安危。

曹操没有培养统帅之才,曹操经常亲自上战场打仗,因为他不相信任何人,很少去培养自己的亲信,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战争是很频繁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手下,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因此曹操思考的事情太多,导致晚年患有头痛病。虽说有几个曹操还能看得上的大将军,可是他们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例如夏侯渊等人。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不得民心,他想要独霸天下的心思太明显,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没有道理的,除此之外曹操需要应对的人太多,刘备孙权等人四面夹击,他需要应对的战争实在是太多,兵力后期补给各方面都成为大问题。军队在长时间内没有进步和突破,只能慢慢来,那样给对方留下了很多的机会。

曹操的一生算是比较成功的了,从一个小小的普通人,经历诸多事情成为一方霸主,这个过程是艰辛而且漫长的,从小学习很多知识和兵法为他日后的成功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若不是后期他的狂妄自大加上疑神疑鬼的性格,曹操统一天下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诸多原因让曹操不能够统一天下,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历史终究是历史,从前人的经验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最应该做的事。


看经典品百味人生


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一代枭雄。曹操起兵于四战之地,一生南征北战,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短短数年内统一北方,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中因战略失误而败北。孙、刘两家却趁势崛起,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最终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曹操没有一统天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曹魏集团内部人心不齐,士族阶层对其形成掣肘。

曹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汉室实际上的统治者。高举汉室的旗号,东征西讨,揽天下英才用之,使得曹操能迅速崛起,进而统一北方,为其争夺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但是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真实面目也被世人一览无遗,曹魏集团内部叛乱不断、内耗相当严重,最终成为了曹操更进一步的掣肘。先后有董承受衣带诏、耿纪、魏讽、侯音在许都、邺城、宛城谋反或谋反未遂;还有就是曹魏重臣中心怀汉室的不在少数,如荀彧、崔琰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还有就是曹操发布”求贤三令“,以唯才是举提拔寒族,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士族阶层的利益。而曹操一统天下之后,会打破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出于自身利益集团的考虑,士族阶层对曹操不会全力支持,甚至会处于观望状态。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曹魏集团内部人心不齐,处处掣肘,放不开手脚一统天下。

第二、曹操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失误,使得孙刘崛起

在刘琮携荆州部众归顺后,曹操有点飘了。连续的胜利造成了曹操的自大心理,对孙刘的轻敌,以及听不进手下谋士贾诩、程昱等的规劝了,急于求成,最终兵败赤壁,让孙刘两家崛起,并立之势形成,很难再有统一天下的大好局势。

周瑜在劝孙权连刘抗曹时,曾说曹操赤壁之战有四败:一是北土未安、马超韩遂为曹操后患;二是弃骑用舟,舍长就短;三是时入寒冬,曹操的后勤补给困难;四是北人南下,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第三、对手太强,孙权、刘备都是世之枭雄

孙权英明果决,用人得当,坐拥江东;而刘备以仁义著称,颠沛流离半生却不失其志。而且两人手下也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孙权据江东有长江天险,曹操不善水战,一时半会也拿不下;而刘备自赤壁之战后,跨荆益二州,易守难攻。且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攻守相望,曹操啃不下这个硬骨头。

第四、曹操多疑,没有培养出统帅之才

曹操多疑,虽唯才是举,但是对兵权抓得太牢。曹操在行军打仗时经常亲上战场,因为不放心将兵权交付外人,很少培养统帅之才。不放权,就需要亲力亲为,这使的曹操过于被动。所以曹丕继位之后,在曹魏实行都督制度,给予便宜行事之权。

第五、曹操晚年进取心不足了,在行动上有所懈怠

曹操大破马超后,曹操感觉天下半数以定,以至于到达了”无事少出“的地步,没有年轻时候那样豪气冲天的斗志了。在益州张松献图时,曹操以貌取人,使得张松怀恨在心,力劝刘璋与曹操为敌,把益州拱手送给了刘备。而在张鲁降曹取得汉中之后,刘晔等人力劝兵出汉中,一举拿下益州,但是曹操却没有听从,错失良机,而汉中之战中更是停滞观望,使得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守。从此以后,曹操也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


巴陵人说历史


三国时期是个纷乱的时期,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路英雄纷纷想要夺取权力,于是各自为政,在长时间争斗之后,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大势力。都知道这几个人是在乱世中打出来的,实力自然不容小觑。曹操在这几个人中算是最聪明的,机智狡猾、身经百战,也是手段最强的那个,那么曹操为什么最后却不能够统一天下呢?

众所周知,曹操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统一天下,可是到死也没有实现。按理说,曹操本身的能力很强,再加上司马懿等谋臣一路辅佐他,统一天下是很可能的事情,其实曹操未能完成统一具有必然性。

曹操是个聪明人,但是早年的生活和环境让他逐渐养成了怪异的性格,经常疑神疑鬼,他不相信任何一个人,他只相信他自己。他的一句话非常经典,那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足以体现曹操的杀伐和果断。曹操曾干过屠城的事情,让他失去了百姓的民心,这对他日后想要完成统一大业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虽说曹操是个很坚定的人,但是这样的性格让他身边的人很害怕,日日夜夜都得考虑自己的安危。

曹操没有培养统帅之才,曹操经常亲自上战场打仗,因为他不相信任何人,很少去培养自己的亲信,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战争是很频繁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手下,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因此曹操思考的事情太多,导致晚年患有头痛病。虽说有几个曹操还能看得上的大将军,可是他们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例如夏侯渊等人。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不得民心,他想要独霸天下的心思太明显,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没有道理的,除此之外曹操需要应对的人太多,刘备孙权等人四面夹击,他需要应对的战争实在是太多,兵力后期补给各方面都成为大问题。军队在长时间内没有进步和突破,只能慢慢来,那样给对方留下了很多的机会。

曹操的一生算是比较成功的了,从一个小小的普通人,经历诸多事情成为一方霸主,这个过程是艰辛而且漫长的,从小学习很多知识和兵法为他日后的成功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若不是后期他的狂妄自大加上疑神疑鬼的性格,曹操统一天下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诸多原因让曹操不能够统一天下,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历史终究是历史,从前人的经验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最应该做的事。


镇上宝塔


三国时期是个纷乱的时期,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路英雄纷纷想要夺取权力,于是各自为政,在长时间争斗之后,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大势力。都知道这几个人是在乱世中打出来的,实力自然不容小觑。曹操在这几个人中算是最聪明的,机智狡猾、身经百战,也是手段最强的那个,那么曹操为什么最后却不能够统一天下呢?

众所周知,曹操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统一天下,可是到死也没有实现。按理说,曹操本身的能力很强,再加上司马懿等谋臣一路辅佐他,统一天下是很可能的事情,其实曹操未能完成统一具有必然性。

曹操是个聪明人,但是早年的生活和环境让他逐渐养成了怪异的性格,经常疑神疑鬼,他不相信任何一个人,他只相信他自己。他的一句话非常经典,那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足以体现曹操的杀伐和果断。曹操曾干过屠城的事情,让他失去了百姓的民心,这对他日后想要完成统一大业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虽说曹操是个很坚定的人,但是这样的性格让他身边的人很害怕,日日夜夜都得考虑自己的安危。

曹操没有培养统帅之才,曹操经常亲自上战场打仗,因为他不相信任何人,很少去培养自己的亲信,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战争是很频繁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手下,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因此曹操思考的事情太多,导致晚年患有头痛病。虽说有几个曹操还能看得上的大将军,可是他们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例如夏侯渊等人。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不得民心,他想要独霸天下的心思太明显,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没有道理的,除此之外曹操需要应对的人太多,刘备孙权等人四面夹击,他需要应对的战争实在是太多,兵力后期补给各方面都成为大问题。军队在长时间内没有进步和突破,只能慢慢来,那样给对方留下了很多的机会。

曹操的一生算是比较成功的了,从一个小小的普通人,经历诸多事情成为一方霸主,这个过程是艰辛而且漫长的,从小学习很多知识和兵法为他日后的成功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若不是后期他的狂妄自大加上疑神疑鬼的性格,曹操统一天下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诸多原因让曹操不能够统一天下,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历史终究是历史,从前人的经验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最应该做的事。


大叔春秋


这个问题也可以换成是刘备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孙权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

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一个很玄学的答案:命运。

但是还是回到正题,个人总结下了以下几点:

1、赤壁之战。

毫无疑问,在赤壁之战前收拾了吕布,袁绍等诸侯的曹操占据中原膏腴之地,从人口、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等几个方面都可以说是碾压性的,特别是在收复荆州之后,在陆军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添加了水军的精锐力量,对占据江东的孙权和打得落荒而逃的刘备都可以说是占据极大的优势。

可是就在讨伐刘备和孙权结成的联盟时,没有用好投降过来的荆州水军力量,再加上北方人对于南方的不适应和对上了水军天才将领周瑜,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方面都没有占优势,等诸多因素的情况下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2、打败曹操之后,刘备和孙权的崛起。

尽管《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说了:天下英雄,唯使君和操儿;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是刘备和孙权在携手打败了曹操之后,才算得上一号人物,把天下第一诸侯曹操当做自己的踏脚石,真真正正的走上了逐鹿天下这场大棋局中。

孙权依靠长江天险和曹操划江而治,刘备入主荆州,借助荆州的力量得到了天府之国巴蜀。两者都是天险之称的险要之地,讨伐战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3、一个特殊时期的人才井喷。

三国之中出现的英雄豪杰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就是在这一特殊的王朝末期,导致无数野心家的出现,伴随着就是无数人才的崛起。综合来看,曹操,刘备,孙权在进行长久对峙,人才比例并不算过分悬殊,甚至可以说得上旗鼓相当。

不管是内政人才也好,也或者是军事人才也好,在质量和数量上没有太大的悬殊,导致了各方的综合实力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差距,所以形成了长久的对抗性,这样就导致了曹操没有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


杨竹的小文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