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六)

介入治疗(六)

本期介绍的Seldinger技术是介入诊疗技术的基石。

1953年瑞典Sven-Ivar Seldinger医师首创了用套管针、导丝和导管经皮股动脉插管作血管造影的方法,因其为介入诊疗操作最基本的技术,且简便易行,被称为Seldinger技术,成为介入放射学的里程碑。在此之前,血管造影只能由外科医生进行血管切开,置入导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血管造影,术后要进行血管修补。

介入治疗(六)

Seldinger SI.Catheter replacement of the needle in percutaneous arteriography: .a new technique .Acta radiol.1953,39:368-376

1. Seldinger穿刺的主要技术要点:

(1)选择穿刺动脉。因股动脉位置表浅,较粗大,易触摸,易压迫,最常被选用做穿刺入路。另外,根据介入诊疗的需要,也可以选择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腘动脉等,以下以股动脉穿刺为例介绍。

(2)选取穿刺点。根据病人瘦胖体型,股动脉穿刺点一般取腹股沟韧带下15mm-20m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3)局部麻醉。对穿刺点局部皮肤实施皮肤、皮下,特别是股动脉鞘麻醉。

(4)小切口切开皮肤(可省略)。用尖刀片切开皮肤2mm,切口一定要在血管的正前方稍向足侧处,以便斜行穿入血管,使以后的操作均在与血管同一斜面上进行。

(5)穿刺。用带针芯的穿刺针以30°-45°角经皮向血管快速穿刺,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缓向外退针,至见动脉血液从针尾射出,即引入导丝,退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管,将导管插管至靶血管即可造影。穿刺时保持穿刺针斜面朝上,以利于导丝推进。

介入治疗(六)

2. 改良Seldinger穿刺法

1974年 Driscoll提出改良法穿刺法,用不带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当穿刺针穿过血管前壁(不必穿过后壁),即可见血液从针尾喷出,再引入导丝,然后引入导管完成造影。这一方法的主要优点为避免穿透血管后壁,动作轻巧,不损伤周围组织,熟练操作后对桡动脉、腋动脉穿刺更有利,但不熟练者在引入导丝时易造成血管损伤。

3. 静脉Seldinger穿刺法

静脉穿刺可用上述与动脉类似的穿刺针和穿刺方法,但由于静脉压力低,穿刺针穿入静脉时无喷血仅缓慢冒血。用改良穿刺针套上注射器,进行前后壁穿刺后边退针边抽吸,或进行前壁穿刺,边进针边抽吸,抽至暗红色静脉血液通畅时,即可固定穿刺针插入导丝。

注意事项:动脉穿刺针深入皮下后,可能会发生几种情况:①未见血液从针座处外溢或未能抽入注射器内。可慢慢将针头退至皮下。可能在中间见到喷血,否则重穿。②穿刺后见针座处血流不畅,其色暗红,则表明针已穿入静脉,也需退出针头,稍加压迫后重穿。③动脉刺时甩针座处血流不畅,其色鲜红。表示针尖未完全在血管腔内,应将穿刺针稍向里或外移动,使之完全进入血管腔。如未入血管,则退出穿刺针,稍压片刻后再穿刺。④如血液喷出顺利,但导丝送入有明显阻力,无法送入,则多为针的尖端顶在血管后壁。此时应将导丝退出,穿刺针稍向外移动,并注意使针的斜面向上。也可压低针尾,即可见血流喷出,再送入导丝。

Seldinger穿刺技术与改良Seldinger穿刺法除了穿刺血管还可以推广至穿刺淋巴管、胸腹腔、心包、肾盂、胆管、囊肿、脓肿等,因此被誉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基石。

后续介绍输液港(port)

介入治疗(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