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是“中國之治”的政治保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並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民主制度的實效由民主本質決定

  要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需要看清中西民主及其對於國家治理作用存在的形式和實質的差異。實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國家,政治經常熱鬧非凡,議員們滔滔不絕、唇槍舌劍甚至拳打腳踢,競選候選人指點江山、針砭時弊、金句迭出,讓人目不暇接、津津樂道,一幅充滿活力的民主圖景。然而,那些政治鬧劇,像是一幕幕扣人心絃的舞臺劇,牽動著普通民眾的眼球,但他們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往往納入不了劇情或者被“留待下回分解”。而看似沉悶的中國政治,卻快速改善了田間地頭尋常百姓的生活。探究中國之治背後的政治智慧,離不開對中國民主的深度解讀。


中國民主是“中國之治”的政治保障


  民主政治呈現不同的形式,與其制度的本質初衷有直接關係。西方民主機制,無論被哪國採用,往往表現為多元紛爭,是因為西方民主的元認識論:民主就是不同群體以規定方式爭奪政治權力、贏取公共資源、實現自我訴求的利益博弈過程。基於這一理念,西方民主制度從有產者爭奪政治權力的產物,逐步擴展為普通公民均可參與的一套政治規則。西方民主機制保障並鼓勵不同利益的發現和表達,這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強化利益分化分歧的機制,對政治整合能力有著極高要求。如果一個社會已經具備基本的政治共識,不同利益之間達成妥協的難度不大,利益博弈的民主制度便能持續運行;否則,政治分化的程度會快速膨脹,一旦衝破政治整合能力,國家就會陷入政治紛爭甚至動盪的亂局。

  中國民主,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這一本質要求中國民主制度的功能是團結全體人民實現共同發展。內涵決定形式,宗旨決定製度機制,民主的本質和初衷不同,中國民主的制度機制也就不同於西方民主。在近代以來自身政治實踐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主制度,並在不斷自我完善。

  為團結全體人民實現共同發展,中國的民主制度機制要保障人民的共同要求上升為國家意志,作為國家治理的根本遵循,以保障國家運行服務於維護和發展人民的共同利益。國家發展的共識和人民的共同利益,既不是不同利益之間的交易媾和,也不是個別利益、部分利益假以公共名義的偽飾。只有提升人民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國家發展方向,才能得到廣泛的認可。

  西方民主在許多國家的實踐證明,利益博弈式民主的缺陷恰恰在於很難形成真正的共識和共同利益。西方民主的利益博弈規則是不同利益訴求和政治主張的競爭決勝,其結果或者是形成權力壟斷,即優勢地位者的“贏家通吃”;或者是形成利益分享,即不同派別之間通過相互牽制達成交換妥協;或者是陷入膠著戰,即長期的程度和形式不同的政治對抗。在這種機制下,社會共識和共同利益往往被忽視甚至成為有意瓦解的犧牲品。

  中國民主保障了人民共同發展

  團結全體人民實現共同發展,依據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共同利益治國理政,關鍵在於如何對待客觀存在的不同意見和不同利益訴求。中國民主找到了正確對待不同意見和利益訴求的方法,民主運行平穩有序,蘊藏著鮮活的生命力。

  中國民主的主軸是:訪民情、察大勢、聚共識、成合力。中國的民主制度機制規則建立了多種渠道和多種方式,經常性地瞭解分析社會各方面的看法意見,開展多領域多層次的協商,聚合各方智慧,政治決策者據此形成對經濟社會形勢變化的總體把握,提出得到廣泛認可接受的國家發展任務共識和共同目標,制定並實施國家政策。

  相比西方民主中利益群體要想辦法“找渠道”自我發聲,中國民主非常強調要“到群眾中去”,傾聽各方意見包括國外的聲音。在中國,有一個龐大的關注民情民意的制度化渠道網絡,在主動聆聽、解讀和轉達普通民眾的心聲。中國民主主動聽取各方意見、尊重不同意見,也反對因自己的意見和利益沒有得到滿足而破壞團結的行為,反對因私廢公、假公濟私和唯我正確聽不進他人意見的作風。這種政治文化,是長期政治實踐的結晶,是基於普遍的實踐體驗而生成的。

  中國民主對待不同意見和不同利益訴求的方法,有效破解了一些政治難題。首先,在利益多元化社會中保持了政治團結,保持和促進了不同群體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共同發展的關係,形成團結一致共同奮鬥的政治氛圍,有效抑制了不同意見和利益訴求被政治利用裹挾進而相互對立對抗的政治風險。其次,從不同意見和利益訴求中提升共同意志,民主制度運行生成的全局性認識,是符合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的,它是對各方不同意見和利益訴求的提升性整合,吸納了民意又超越了民意。在中國民主制度的支撐下,國家政策得到群眾的普遍認可和支持,便於政策的實施;又能相對超脫,避免被個別利益局部利益束縛,走向固化僵化;並且具備自我糾錯功能,通過聽取各方意見,準確分析判斷國家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政治決策者據此校準對國家形勢的認識和把握,正確調整政策,避免陷入主觀主義和理念紛爭誤導的漩渦。

  中國的政治實踐表明,這套民主制度是成功的,中國民主發揮了應有的政治功能,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發展提供了持續有效的政治保障。通過聽取和匯聚群眾的意見和訴求,形成全局性認識,作為國家意志,這一民主形式有效地實現了人民民主。

  中國民主在自我完善中更具活力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國家和社會對生活困難群體和經濟落後地區的帶動和幫扶力度在不斷加大。但是,在實現共同發展的同時,不同地域和社會群體的發展不是齊頭並進的,而是有快有慢,社會的利益分化有所擴大,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也在改變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社會共識面臨著新的挑戰。

  面對新形勢新問題,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包括西方國家的政治經驗和有益舉措,都是中國民主的重要參考資源。有觀點認為,中國學習西方民主總是“不到位”,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終將不得不學習西方民主的“精髓”。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根本事實,中國民主的初衷不同於西方民主,中國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和運行規則具有自己的內在規定性,有不能修改和拋棄的“本”。

  中國民主的“本”是人民民主的性質,旨在維護人民的共同發展。任何學習和借鑑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功能,而不是去弱化這個功能,更不是將之視為權宜之計甚至是非民主的遺毒。例如,人大制度與西方議會制度的一個本質區別是,人大代表不是某個特定群體、行業和地區利益的代言人,他們在人大會議上提出的議案意見,首先要關注人民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從全局角度考慮特定群體、行業和地區的利益。為更好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代表工作的機制創新旨在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深入實際、瞭解真實情況和豐富的專業知識等優勢,促使人大代表更好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此要改進工作機制措施,選出更合適的人擔任人大代表,為人大代表發揮作用提供各方面條件。那種主張把人大代表作為本行業本地區利益代言人的錯誤觀點,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危及中國民主的“本”。

  問題由現實提出,答案來自實踐。中國民主在解決現實問題中,尋找著自我完善的方法途徑。例如,進入21世紀以來,新媒體成為中國民眾表達觀點和訴求的新空間,有別於主流觀點的各種觀點被新媒體技術激發和放大了,有觀點認為中國政治將無法應對這一挑戰。技術是工具,中國民主是真實的,能夠在新的環境下成長。中國政治體系主動利用新媒體技術收集、分析和回應網絡輿情,政府對經濟社會問題的知曉廣度和回應速度大大提高,而且利用新媒體的強大功能提升中國的經濟活動效率和政府工作效率,成功解決交通不便地區人民掌握信息資訊的困境。新媒體沒有造成中國政治的衰落,而是增加了中國民主的功能,成為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服務於中國人民共同發展的一個重要工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民主政治正本清源,堅決糾正了一些突出問題,不斷自我完善,更好地為中國人民的共同發展提供著政治保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