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從前日色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從前日色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文 | 井姑娘

各位有書的書友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翻開《邊城》第17頁到第21頁,一起來看看一個世紀前湘西人表達情感的方式。

當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的時間越來越珍貴,我們往往忽略了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事,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生活原本應該有的美感和詩意。

木心先生曾經寫過一首詩,叫《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這首小詩之所以能夠吸引當代人,充分表現出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下,對慢生活的嚮往,尤其是這慢裡透著的人性樸素、浪漫、耐性、果決,而這,恰好是沈從文在《邊城》裡著重要表達的。所以我們今天的問題是:

1、你更喜歡慢節奏的生活,還是快節奏的生活?

2、你希望找一個懂生活的人,和他一起虛度時光,還是希望找一個能掙錢養家的人,跟Ta一起為高品質的生活打拼?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從前日色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從前日色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常說山水養大的孩子都有一種靈氣,翠翠是湘西山川靈氣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純潔、機靈、活潑,柔情似水。連初次見面的順順都誇她長得很美。

祖父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日出而作,與祖父一同守船;日落而息,生柴燒飯。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變幻如蒼狗,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每個日子皆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裡過去。

一分安靜增加了人對於“人事”的思索,增加了夢。祖父老了,思索著應該給翠翠尋個好人家;翠翠長大了,也在夢想著那個將來可以照顧自己的人。

兩年來的中秋也是一個盛大的節日,火紅的燈籠,喧囂的鑼鼓,好不熱鬧。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過這樣的熱鬧,留下一個熱鬧的印象,但這印象不知為什麼原因,總不如遇見儺送的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兩年來,翠翠心中一直不能忘記那個嚇唬她會被大魚吃掉的人,忘不了他的聲音。“大魚咬你。”翠翠心裡總想著這句話。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一樣打破了翠翠心底的平靜,泛起陣陣不尋常的漣漪,這是一種朦朧的悸動。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從前日色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如果說兩年前與儺送初遇,是翠翠愛情的萌芽,那麼第二年專門進城看龍舟,只為能與儺送偶遇,就說明翠翠的愛情覺醒了,已經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心意。

只可惜,這一次雖在別人口中聽到個“二老”名字,卻不曾見及這個人。原來,二老被爹爹派去辦貨,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灘過端午。但這次不見二老卻認識了大老。

大老天保的性格要比弟弟儺送豪放爽快,初次見面,就把泅水捉來的鴨子贈送給了翠翠。祖父對順順一家為人誇讚不已,問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

翠翠是沈從文筆下愛與美的化身,她既是大自然之女,又是愛情的女兒。她的父親為愛殉情,母親將她生下以後也自盡,追隨愛人而去。湘西女子依水而居,食辣長大,有水一樣的柔情,也有辣子一樣的烈性。愛一個人可以不惜一切為他而死,為驗證自己的真情也可以心甘情願上“尖刀坑”。

翠翠雖然乖巧,卻也有著自己的倔強。她的心裡有了儺送,自然不會答應做大老的媳婦。出於對愛情的忠貞,她明確向爺爺表示了抗議。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從前日色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從前的日色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不像現在的年輕人,閃戀,閃婚,閃離......把過去人們要花一輩子時間慢慢煎熬的辛酸苦辣一下子就過完了。翠翠與儺送初次相遇,已是兩年前的事情了,之後他們再無接觸。

《邊城》對人物性格的塑造,顯然受到中國傳統藝術寫意傳神筆法較深的薰陶,它的人物更具東方恬靜含蓄的美,像一幅水墨畫,透著幽幽古意。

我總是會不由地去揣摩想象,這幾百個日日夜夜,翠翠懷著羞澀的思念,走過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她肯定有在每個渡船人的身影裡,偷偷尋覓過心中深藏的那個他吧。她的心裡,是不是就像那《越人歌》裡唱的,充滿甜蜜和憂傷呢。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從前日色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翠翠的父親是屯戍兵士,順順是陸軍什長,端午賽龍舟的槳手裡有軍人,中秋舞獅子的人群裡有兵士......這些人戰時為兵,平日為民,正如小說裡描述的一樣,“城中老參將衙門駐紮著一營由昔年綠營屯丁改編而成的戍兵,除了號兵每天上城吹號玩,使人知道這裡還駐有軍隊以外,兵士彷彿並不存在。”如果你不仔細讀,他們也彷彿不存在。

在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的時代,沈從文卻為我們描繪了另一片天地,乾淨,溫潤,彷彿從未髒過。沒有戰火和血拼,沒有欺騙和哄瞞,沒有虛偽和狡詐,沒有金錢的鏽蝕,沒有禮教的束縛,沒有萎頓瑣碎的人格,有的是真誠、勇敢、燃燒的感情,雄壯鮮活的生命。

從這種強烈的反差中,我感受到了現實的殘忍,以及沈從文文字背後的孤獨。正如他自己所說,“在寫作中我除了存心走我一條從幻想中達到人與美與愛的接觸的路,能使我到這世界上有氣力寂寞的活下來,真沒有別的什麼可做了。已覺得實在生活中間感到人與人精神相通的無望……只從自己頭腦中建築一種世界,委託文字來保留,期待那另一時代心與心的溝通。”

我們多半想不到,寫出這樣一篇充滿人性美、人情美、如同一幅湘西風情畫般小說的作者,在青少年時期,觸目之處竟全是血腥與殘酷。

沈從文14歲那年,也曾按當地習俗參軍入伍,先後當過衛兵、班長、司書、文件收發員和書記,看慣了種種殺戮與迫害。據其《從文自傳》裡說,他在芷江的鄉下四個月看殺人一千,在懷化鎮一年多看殺人七百。

黑暗中的人渴望光明,硝煙裡走出來的人更熱愛和平。政治太陰暗,戰爭太血腥,大多數人寧願“清風明月無人管,擔荷踏泥暮時歸”,過一種簡單平淡的生活。

而沈從文為塗炭的生靈建了邊城這座桃花源,讓他們在自己的文字裡免於殺戮,安居樂業。這是他的悲憫。

作者:井姑娘,鄉野村姑。因耳疾避世隱於湘西山中,閒時愛寫寫矯情文字打發寂寞,看看書消磨光陰。公眾號:猛虎嗅玫瑰(ID:menghudawang520),微信:vivianwanglizi。

如果想收聽FM版,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每週共讀一本書,一年共讀52本經典好書,和千萬書友,一起組隊對抗惰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