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三国各自进攻的路线及其战略意图

〈一〉.合肥VS濡须坞

第一次合肥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第二次合肥之战

建安十九年(214年),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第三次合肥之战

嘉禾二年(233年),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第四次合肥之战

嘉禾三年(234年)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孙权四次征伐合肥的路线及当时所在治所

为何孙权会死磕合肥。

一开始,合肥只是临近长江北岸的一座荒废的空城,没有得到曹操足够重视。从建安五年开始,曹操只是派了刘馥治理该城,并没有给予相对应的守备兵力。刘馥受命,单马造城,建立州治,南怀贼寇,历经七年,兴修水利,立学校,广屯田,将合肥打造成一座安康富庶的新城。但此时仍然没有引起曹操的重视,直到第一次合肥之战的爆发,也就是在赤壁之战结束后的次年(209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直指合肥。

可是,孙权面对这座几乎没有武装守备力量,仅靠百姓跟太守顽强抵抗的合肥城,竟被滞留长达一百余天。最后还被蒋济的一封‘假信’吓退了。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吕蒙曾劝孙权,就算是拿下徐州,虽然有七八万兵力守备,也是忧心忡忡

从那以后,不仅是孙权怀恨在心,曹操也引起了相对重视,分派张辽、乐进、李典率领七千兵力驻守合肥。其实孙权意图很明显,合肥地势平缓,又紧靠巢湖,相对于濡须坞来说,是一个更大的北伐跳台。拿下了合肥,孙权就可以长驱直入,抵达徐州,逐鹿中原。可惜孙吴强水战,弱陆战,即便是实现了合肥,步骑短板就变成了致命点。还有,即便是让孙权入主徐州,仍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荆襄属部,如若没有同时拿下襄阳,连成一线,徐州一地就会成为畸形地盘,很容易被曹魏拦腰斩断,得而复失。(上图:红色线是孙权拿下徐州后的势力范围,蓝色线是合理的势力范围,黑色线是曹魏拦截线。)

第一次濡须之战

建安十八年(213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第二次濡须之战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谿。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

第三次濡须之战

黄初四年(223年),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濡须坞的地理位置

反之,曹魏积极进攻濡须,正是对孙吴侵略合肥作出的示威反击战。合肥是地,濡须是水。在合肥,曹魏强于孙吴;在濡须,则是孙吴强于曹魏。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濡须坞的绝妙战略位置,东西两头各有山丘作为天然屏障,而濡须坞就像一艘航空母舰横跨在两山之间的河口,搭配孙吴强力水军,宛若水上门神。但是,只要曹魏攻破这一门神,就可以长驱直下,直达江东,顷刻便能致孙权于死地。因此,濡须坞对于孙权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战略门户位置。

濡须坞建于建安十七年,也就是在孙权迁都秣陵后的次年。要知道,曹操于赤壁之败后(209年)就着手开始训练水军,距离第一次对濡须坞的用兵(213年),已经过去四年时间。于是万事俱备,曹孙双方再次会晤濡须展开大战,两军相持一个多月,不分胜负。最后孙权书信‘劝退’曹操,曹操知难北撤,结束战争。这跟孙权第一次对合肥用兵很像,都是用书信令对方撤退,只是孙权是被‘吓退’,曹操是被‘劝退’。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曹操大喜

曹操第二次对濡须坞用兵是在统一大北伐,夺得汉中之后,可能是对于西线乐观判断,以为拿下了汉中,就可以对刘备起到镇戍作用,加上前面孙权再次侵犯合肥(虽然被张辽打得很惨),于是专心南下对付孙权。战事前夕,曹孙双方皆因天气缘故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孙权董袭因为夜间风大翻船淹死),待到天气好转后,双方正式开战。又是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只是这次孙权方逐渐显露疲态,加上江东山越复叛,使之不得已退兵请降,曹操大喜允诺撤兵,并将濡须坞归还。

到这里,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何曹操会把到嘴的肥肉又吐出来,其实很简单。濡须坞是个四面环水之地,不管曹魏水军再如何训练,都是弱于孙权的。孙权的一时示弱,不过是因为国内不稳定所致。只要稍加管治,很快就会打回来。再者,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已经在部署夺取汉中的战事,派出张飞、马超、吴兰屯兵下辩,企图在汉中西面形成包围圈;还有南郡的关羽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襄樊。此时曹操若是趁势而下,进入江东,可能会造成孙权绝地死磕,致使大军深陷江东,从而引发国内守备空虚,如若刘备、关羽趁机起兵犯难,没有足够兵力支援不说,甚至会诱发国内反曹势力连和作乱。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结好孙权,这不就在后面关羽北伐襄樊起了大作用了嘛。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曹丕伐吴

第三次是曹丕称帝执政期间(黄初四年,公元223年),由于孙权表面称藩,待到曹丕派出使者与其结盟并要求孙权儿子要入魏国作人质时,孙权却百般推辞。于是曹丕怒而发兵三路讨伐孙权,其中中线曹仁率领数万大军直指濡须。没想到久经沙场的曹仁出现战略失误,不仅导致数万魏军惨败于第三任濡须督朱恒率领的五千守军,更是令东线曹休、张辽;西线夏侯尚失去主力依托而不得已结束战争。

此战对孙权的意义是非凡的,连续击败两位皇帝的侵略战(刘备于公元221年发动的夷陵之战),在军事实力上展示其江南霸主的地位,也为其后来称帝做足了心理建设准备。

〈二〉.襄阳VS江陵

一、孙刘VS曹:南郡之战

周瑜传: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於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吴录曰: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南郡之战:曹仁、周瑜、刘备各部屯据之处及战事走势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江陵的地理位置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襄樊的地理位置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趁胜追击,一直追到江陵,与曹仁隔江相对,大约一年,两军并未交战。后周瑜派遣甘宁进驻夷陵,引来曹仁率军围攻。周瑜听从吕蒙的建议,留下凌统镇守大营,领军救援甘宁,并且击败曹仁。曹仁引军退回江陵,周瑜渡江北岸,与曹仁约期大战,再次击败曹仁最终拿下江陵,曹仁则退守襄阳。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江陵及襄阳的地理位置:江陵地处长江中游,江面宽阔,水流平缓;襄阳则是北靠汉水,江面较窄,水势湍急。两座依水而建的城池,其根本的区别在于这条‘水’哪条更有利于东吴的水军。

再者,江陵与荆南四郡相邻,襄阳与樊城相邻。荆南四郡在刘表时期本就是管治力薄弱区域,拿下江陵,自然而然就可以将荆南四郡与曹魏隔江分开,轻松收入囊中。只是此次战略意图被刘备鸠占鹊巢,从此埋下定时炸弹。

第三,江陵地处江东上游,如若不血战攻取,假以时日,曹魏训练好水军,就可以顺长江而下,朝夕而至,一路毫无阻碍便能危及江东。这点是襄阳城没有的,襄阳地处汉水,汉水连结长江的地方叫夏口,也就是今日的武汉,况且汉中中段还有另一个依水城池,江夏城,只要孙权在这两个地方布防,以其水军实力,便可轻松阻拦曹魏。

但问题来了。既然江陵城的地理环境更加适配东吴,周瑜为何在此地与曹仁不交战地南北对望一年?还有就是曹仁引兵攻打甘宁时,此时的江陵城守备定然是少了许多,为何不趁机攻打,而是选择约期大战?

我觉得原因有三:

1.东吴国策:二分天下之策。甘宁提前占据夷陵,是给东吴入川做好准备。

2.刘璋归曹心切。刘璋听说曹操南下,就开始积极主动献身示好,三番出使拜见曹操(说实在话,论雄心壮志,比刘表小儿刘琮还不如),只是曹操最后没把张松当回事,要不然益州唾手可得。所以周瑜会担心刘璋会趁机出兵支援曹操。

刘璋传: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

3.既然是想要拿下江陵的,周瑜就不想过多的去破坏江陵城,为的就是有一座尚好的城池,还有维护百姓心目中良好的形象,方便日后作为根据地,北抗曹魏,西伐刘璋。

二、刘备VS孙权:阻碍孙权西伐。

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刘备、孙权各自屯兵之处

此时的刘备已然是荆州五郡之主,孙权本想邀请刘备一起入川,可是刘备表面劝阻,其实内怀自取之意,两人因此意见不合,一拍而散。那么孙权会没想到刘备是打算自己拿下益州吗?我看不尽然,即便是后知后觉,也一定会想到这层意思。

从刘备的布局就可以看到,南郡、公安、江陵、秭归,是走水路入川必经之地,如此设卡,宛如九重门,一门一道坎,一门自比一门难,跟塔防游戏似的。特别是以关羽、刘备、诸葛亮所镇守的江陵、公安、秭归,就是游戏中的集火区,孙权再有大能耐,也得葬送。

所以孙权自知无趣,就召回孙瑜,彻底打消西伐念头。

三、刘备VS孙权:湘水划界(前部)

刘备传: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孙权传: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於益阳。


吕蒙传: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备遂割湘水为界,於是罢军。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湘水划界前:刘备、孙权行军路线及布局

孙权在刘备取得益州后(215年),派出诸葛瑾前去索要荆州,惨遭拒绝。于是孙权‘先礼后兵’,自命三位郡守前往赴任,遭到关羽驱逐后,便命鲁肃牵制关羽,吕蒙率兵二万夺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后因曹操取得汉中,危及益州,刘备就主动言和,提出湘水划界,孙权则是归还零陵郡。

刘备VS孙权:孙权背盟(后部)

吕蒙传: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陆逊传: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绝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吕蒙白衣渡江,陆逊攻取秭归

为何会将湘水划界定位前部,我们可以从前后两张图中孙权的布防看到(鲁肃屯兵巴丘训练水军、吕蒙白衣渡江先取公安再取江陵),湘水划界其实是一个跳板。早先我一直纠结于孙权为何一开始是明确只要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后来将前后的历史结果相结合,于是就得了三个论点:

1.南三郡临近孙权统治区域(长沙、桂阳接壤扬州;零陵接壤交州),既可以作为缓冲地带,也可以为日后夺取荆州减少阻力。

2.鲁肃屯兵巴丘,除了训练水军外,更是将此处作为夺取江陵的跳板以及严防关羽南下关口。

3.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第二次濡须之战后,曹孙关系缓和,孙权停止北伐,国力稳定且外溢,因此将矛头指向已经名存实亡的孙刘联盟的荆州。

所以,孙权有了动机,有了理由(关羽的侮辱及其擅取湘关米),便效仿当初周瑜夺取江陵的意图,先取公安、江陵,断绝荆南与江陵的联系,再让陆逊攻取秭归,断绝益州与荆州的联系,从而拿下荆州。

四、刘备VS曹操:第一次北伐襄樊,对象乐进

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


文聘传: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根据《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由此可见,江陵并不是荆州北伐的有效出兵点。所以自刘备于建安十六年入蜀,关羽就开始积极准备夺取襄樊事宜。比如在汉津囤积辎重,在荆城打造船只。

但由于关羽轻视了这会镇守在江夏的太守文聘,以至于兵败青泥关,且北伐所储备的辎重、打造的船只都被文聘毁于一旦。乐进更是乘胜追击,大破临沮、旌阳的刘备守备兵力,将关羽北伐襄樊扼杀于摇篮之中。

刘备VS曹操:第二次北伐襄樊,对象曹仁、于禁、徐晃

曹操传: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


曹仁传: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


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徐晃传: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关羽再度北伐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夺得汉中,进位汉中王,已然完成《隆中对》中所提及的益州部署部分。此时的关羽仍然未拿下襄樊北伐基地。根据以上记载,关羽很可能自建安二十三年前就再度北伐,但仍旧没有取得有效成果。而此时,南阳一带以宛城守将侯音、卫开为首的吏民因为繇役过重问题,连和山贼起兵造反,意图与关羽内外连结。可惜由于关羽负伤,被迫撤退,导致据守在宛城的侯音势力孤立无援,从而被曹仁围城屠杀。

另一方面,由于刘备成功击杀夏侯渊,引来曹操亲率大军进驻汉中,以致于关中地区兵力空虚。关羽看准时机,再次举兵北伐襄樊。而将汉中视为‘鸡肋’的曹操,最终选择放弃汉中,引兵退回长安,并先后派出于禁、徐晃支援襄樊。

因为时下正值秋季,秋雨连霖,导致汉水暴涨。关羽便借助汉水,水淹七军,逼降于禁,斩杀庞德,一时之间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拿下襄樊的重要性。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曹孙刘三方死磕的几座城池(上)

实现《隆中对》的基础条件

所以这也就是为何自建安十六年起,关羽就不停地北伐襄樊,为的就是要完成隆中对的基础条件。只不过此时的孙权已经走在背盟的路上,并且通过前面吕蒙及陆逊的怀柔政策,使得关羽对其降低戒心。特别是在刘备称王以及水淹七军(因为这两件事情都发生在秋季,且没有相关记载谁前谁后,所以并列一起)之后,关羽更是抽掉荆州该有的守备兵力,投入襄樊战场,导致后方空虚,从而使孙权有机可乘。

最后荆州被夺,又兵败徐晃,一代武圣败走麦城,临沮不屈就义,至此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