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为什么说搞歧视的人的都是损人不利己?

薛兆丰: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一般人认为,歧视别人就是欺负别人,被歧视就是被欺负,歧视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单向行为。

第一个对这种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是芝加哥大学的加里·贝克尔。贝克尔在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中说,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得付出代价。

贝克尔的老师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第一次看到这篇论文时,心里也不高兴,因为弗里德曼是犹太人,以前也受过别人的歧视。说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得付出代价,好像有点替这些人辩护的意思。当然,弗里德曼很聪明,很快就转变了思路。

薛兆丰:为什么说搞歧视的人的都是损人不利己?


歧视的起源

歧视,即区别对待,有两个最根本的起源。

第一是偏好。例如,有人喜欢王菲的歌,就会花钱买王菲的唱片,而不会买其他歌手的唱片;很多人喜欢去影院看电影,就会花钱买电影票,而不会买话剧票。

第二是信息不对称。假设房间里忽然跳出一只老虎,我们会怎么做?会赶紧跑!因为老虎会吃人。如果有人跟我们说:“先别跑,这只老虎不一样,它不吃人。”我们肯定会说:“我怎么知道它吃不吃人,我还是先跑为上。”

有人评论道:“你这是歧视,你是以对一般老胡的印象来判断这只具体的老胡,你应该多花一点时间了解这只老虎。”我们会说:“我了解不起,时间太紧,风险太高。”

这个故事是说,人们经常以偏概全做判断,那是不得已,因为信息费用很高。以偏概全做判断当然会发生错误,但是跟人们要付出的成本相比,还是值得的。

薛兆丰:为什么说搞歧视的人的都是损人不利己?


对人歧视越多,自己代价越大

经常有人说,美国人怎么样、日本人怎么样、韩国人怎么样。这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视角,这种视角是一种歧视。但了解陌生人是有成本的,以偏概全(歧视)能让我们以最低的成本获取一些初步的印象。

当然,以偏概全是要付出代价的。例如,马云早年到处找投资人,如果我们是投资人,觉得他太夸夸其谈了,没把钱投给他,那现在可能会非常后悔。错误的歧视,有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

顺着这个思路去向,我们会明白歧视造成的后果越严重,人们就越有积极性去减少歧视。如果歧视带来的后果不太严重,人们就会很随便地歧视别人。

我从小在广东长大,那时候,在广东人眼里,所有的人就分三种:广东人;广东以北的所有人,我们称之为北方人;中国人以外的,我们称之为外国人或者鬼佬。

那时候,我们一般只和广东本地人打交道,很少和北方人、外国人打交道,所以即使歧视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损失,相反,我们还能得到一些自我满足。

后来我到了美国,在一个班里,有中国人,有美国人,有白人,有黑人。这时要组成学习小组,如果我还坚持小时候歧视的习惯,不是广东人就不跟他交往,不跟他组成学习小组,那我的学业恐怕就会大打折扣了。

当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时,就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我们要付出很高代价时,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薛兆丰:为什么说搞歧视的人的都是损人不利己?


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

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繁华的大都市纽约,另外一个是德克萨斯州的偏远小镇。这两个地方,哪个地方的歧视更严重?当然是偏远小镇歧视更严重。

因为在偏远的小镇,居民的同质性强,歧视外人不会有多大损失,而在纽约这样的多种族聚集的地方,如果歧视别人,就得蒙受巨大的损失。并不是人生下来就心胸宽广,人们不歧视别人的心态,是在竞争当中慢慢习得的。

同样的道理,在不同机构里,歧视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一个男人身上文着文身,戴着鼻环,梳着小辫儿,那么他在国有企业里受到的歧视严重,还是在私营企业里受到的歧视严重?

在国有企业里,竞争压力较小,招聘部门就有更大的主动权去歧视特立独行的人;相比之下,在私营企业里,竞争压力较大,雇主如果以貌取人,就得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他们会更看重雇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忽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偏好。在这样的机构里,歧视现象就比较少。

如果你是一名少数派——不管是在宗教信仰上、卫生习惯上、性别取向上,还是在政治观点上——当你遇到了唯利是图、只想多挣钱的雇主时,那恭喜你,他会是你的避风港。


薛兆丰:为什么说搞歧视的人的都是损人不利己?


特别推荐

薛兆丰:为什么说搞歧视的人的都是损人不利己?


薛兆丰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7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