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真的悲剧吗?政府的目标是什么

公地不一定会产生悲剧,因为人会组织起来形成规则,减少损失。

公地真的悲剧吗?政府的目标是什么

公地真的会产生经济学教科书所预言的那些悲剧吗?还记得亚当·斯密的名言吗?我们不需要关注公众的利益,每当我们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就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在无形中推动公共利益,每个人只要求自己生活过得好就行,这时公共利益就能保障了。

就像昨天说的那条物理上存在、经济价值上不存在的渔船,经典的公地悲剧。还有个典型案例是囚徒困境,说明,每个人在追求自己最大利益时,集体利益会受到损失,这基本上是学界默认,直到有一天……

准确说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布时,获奖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她的贡献就是:人不仅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物,而且也是追求损失最小化,他们见到这个资源的价值正在耗散时,会想办法组织起来形成规则,阻止这些资源的价值进一步耗散。

我们看看诺奖评审委员会做的公告:奥斯特罗姆挑战了传统思维,这种思维认为公地一定是管理很差的,而他们应该被彻底私有化或完全交给政府管理。奥斯特罗姆找到了无数的研究案例,包括鱼塘、森林、牧场等,得出结论,现实情况往往比教科书所预测的更好。

问题:能不能再举个例子,证明共有资源在好的规则下,也仍然能够存活下去,发挥它的价值。

公地真的悲剧吗?政府的目标是什么

在山脚下的居民,靠山吃饭,对大山就比较爱惜,比如烧柴一般捡枯枝,没有长成的植物一般不会采摘,不会伤到植物的根等等。小时候村子里的庙,比自己家都好,尤其是过年过节时,都是新的东西,而且很热闹。

时间的发展,长期的博弈,让公地比教科书中认为的发展好。

​前面文章说了集体所有制、私有制和全员所有制,在回答多少人上船的问题上,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用经济学术语说——都有一个均衡点。但在政府所有制下,没有办法做出一个准确预测,因为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我们不知道它多个目的之间的组合和权重是什么,而目标多元又恰恰是政府存在的理由。

这艘渔船是资源,不能让它名存实亡,村里刚好有个德才兼备的官员,在好大学里学了经济学,让他来管理这艘渔船,这个决定大家都同意。为了管好渔船,还特意成立了‘渔村资产管理委员会’,老问题,在委员会的管理下,最多有几个人上船?

公地真的悲剧吗?政府的目标是什么

在集体所有制下,每个人盯着平均产量,盯在自己收益不下降的均衡点上;私有制下,船主盯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在全员所有制下,大家盯着自己的收入,不能低于岸上的收入。

政府所有制呢?盯什么?平均收入、总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答案是:不知道。撰写私有产权条目的阿尔钦,对于这个只有一句话:不知道,不能预测,不知道政府官员到底想要最大化什么东西。

政府可能让船上人多,提高就业率;可能打鱼之外的其他目的;也可能认为打鱼不是目标,出海游玩才是等等。政府目标多元化,不像私人简单明了,而这恰恰是现实生活中政府存在的理由。

政府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它需要赚钱;同时要保持国家与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它要扶贫,还有维持稳定和谐。这么多目标,到底追求哪一个?不知道。

公地真的悲剧吗?政府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经济学中,四种所有制各有优劣,实际上是并存的,没有哪个完全取代哪一个之说,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制度的选择也是经济的分析。执行制度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收益,为维持制度所付的代价是成本,只有收益高于成本时,这个制度才有效。

私有制在效率方面具有优越性,为什么还有其他制度呢?有时私有制的成本太高了,比如为了防范暴力,人付出的代价是极高的。

善恶是人的天性,追求效率是天性,害怕不平等也是天性,天性使然所以目标多元,制度的选择是收益超过成本之后的结果,这也是多种所有制存在的原因。

谢谢欣赏,个人能力有限,欢迎留言评论。观点来自《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