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真的悲劇嗎?政府的目標是什麼

公地不一定會產生悲劇,因為人會組織起來形成規則,減少損失。

公地真的悲劇嗎?政府的目標是什麼

公地真的會產生經濟學教科書所預言的那些悲劇嗎?還記得亞當·斯密的名言嗎?我們不需要關注公眾的利益,每當我們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時,就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能夠在無形中推動公共利益,每個人只要求自己生活過得好就行,這時公共利益就能保障了。

就像昨天說的那條物理上存在、經濟價值上不存在的漁船,經典的公地悲劇。還有個典型案例是囚徒困境,說明,每個人在追求自己最大利益時,集體利益會受到損失,這基本上是學界默認,直到有一天……

準確說是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佈時,獲獎的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她的貢獻就是:人不僅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物,而且也是追求損失最小化,他們見到這個資源的價值正在耗散時,會想辦法組織起來形成規則,阻止這些資源的價值進一步耗散。

我們看看諾獎評審委員會做的公告:奧斯特羅姆挑戰了傳統思維,這種思維認為公地一定是管理很差的,而他們應該被徹底私有化或完全交給政府管理。奧斯特羅姆找到了無數的研究案例,包括魚塘、森林、牧場等,得出結論,現實情況往往比教科書所預測的更好。

問題:能不能再舉個例子,證明共有資源在好的規則下,也仍然能夠存活下去,發揮它的價值。

公地真的悲劇嗎?政府的目標是什麼

在山腳下的居民,靠山吃飯,對大山就比較愛惜,比如燒柴一般撿枯枝,沒有長成的植物一般不會採摘,不會傷到植物的根等等。小時候村子裡的廟,比自己家都好,尤其是過年過節時,都是新的東西,而且很熱鬧。

時間的發展,長期的博弈,讓公地比教科書中認為的發展好。

​前面文章說了集體所有制、私有制和全員所有制,在回答多少人上船的問題上,都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用經濟學術語說——都有一個均衡點。但在政府所有制下,沒有辦法做出一個準確預測,因為政府的目標是多元的,我們不知道它多個目的之間的組合和權重是什麼,而目標多元又恰恰是政府存在的理由。

這艘漁船是資源,不能讓它名存實亡,村裡剛好有個德才兼備的官員,在好大學裡學了經濟學,讓他來管理這艘漁船,這個決定大家都同意。為了管好漁船,還特意成立了‘漁村資產管理委員會’,老問題,在委員會的管理下,最多有幾個人上船?

公地真的悲劇嗎?政府的目標是什麼

在集體所有制下,每個人盯著平均產量,盯在自己收益不下降的均衡點上;私有制下,船主盯住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在全員所有制下,大家盯著自己的收入,不能低於岸上的收入。

政府所有制呢?盯什麼?平均收入、總產量、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答案是:不知道。撰寫私有產權條目的阿爾欽,對於這個只有一句話:不知道,不能預測,不知道政府官員到底想要最大化什麼東西。

政府可能讓船上人多,提高就業率;可能打魚之外的其他目的;也可能認為打魚不是目標,出海遊玩才是等等。政府目標多元化,不像私人簡單明瞭,而這恰恰是現實生活中政府存在的理由。

政府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它需要賺錢;同時要保持國家與國家間的友好關係;它要扶貧,還有維持穩定和諧。這麼多目標,到底追求哪一個?不知道。

公地真的悲劇嗎?政府的目標是什麼

問題:經濟學中,四種所有制各有優劣,實際上是並存的,沒有哪個完全取代哪一個之說,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制度的選擇也是經濟的分析。執行制度帶來的效率提升是收益,為維持制度所付的代價是成本,只有收益高於成本時,這個制度才有效。

私有制在效率方面具有優越性,為什麼還有其他制度呢?有時私有制的成本太高了,比如為了防範暴力,人付出的代價是極高的。

善惡是人的天性,追求效率是天性,害怕不平等也是天性,天性使然所以目標多元,制度的選擇是收益超過成本之後的結果,這也是多種所有制存在的原因。

謝謝欣賞,個人能力有限,歡迎留言評論。觀點來自《薛兆豐的經濟學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