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薛兆丰:课卖了近一个亿,却被前同事吐槽“水平太差”。


“奇葩”薛兆丰:课卖了近一个亿,却被前同事吐槽“水平太差”。


截止2020年3月18号,在得到APP上,《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一共卖了484837份,累计营收将近1个亿。

薛兆丰一跃成为新晋知识网红。

期间,薛兆丰被各种扒皮:“他根本就不是北大的专职教授,只是北大的临时工”;“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含金量并不高,只是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拼凑”等等。

不仅如此,就连薛兆丰在国发院的同事汪丁丁也吐槽他是“水平就一没毕业的经济系学生”。

薛兆丰还因此一度在微博跟汪丁丁展开论战。

先是出爆款课程,接着被同事吐槽,最后跟同事在微博展开论战,薛兆丰的成名之路充满反转。

后来,得到课程《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变成了《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薛兆丰也从北大辞职了。

这些动作,也基本坐实了网友的部分传言。

讲薛兆丰的故事,不是为了跟你讨论薛兆丰的学术水平,而是想让你思考:为什么“北大临时工”、 “水平就一没毕业的经济系学生”的薛兆丰把“含金量并不高的课程”卖到了近一个亿,而很多正儿八经有水平的北大教授却做不到?

首先是薛兆丰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吃到了知识付费的红利。

其次是薛兆丰把课程包装的好,在课程名字里加进了“北大”这个金子招牌。如果把课程名字里的“北大”两个字拿掉,试试看有几个人认识薛兆丰?

最后是产品够好。我说的产品够好,不是站在北大专职教授的角度来评判,而是站在学习者也就是“消费者”的角度来评判。一份课程可以卖到近50万份,如果课程质量不够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薛兆丰的故事,对我们做品牌有三点启发:

第一、 做品牌,踩对大势很重要。这个大势,就是消费趋势。

就像HFP的迅速崛起是抓住了公众号的流量红利,完美日记的迅速崛起是抓住了小红书的流量红利,李佳琦的迅速崛起是抓住了抖音和淘宝直播的流量红利。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第二、 做品牌,善于包装很重要。在消费者购买之前,“像”比“是”更重要。

就像很对人第一次去喝喜茶,并不是因为喜茶“真的好喝”,而是因为“排队的人很多,让你感觉它应该很好喝。”

这就是:认知大于事实。

第三、 做产品,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爽很重要。

就像以前美国铱星公司花了血本推出的铱星卫星电话,功能很强大,可以在全球任一区域打电话,结果根本没有人买,因为消费者要么用不着,要么买不起。

光让自己嗨起来,不能打动目标消费群体的产品,不能算好“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