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的就上朝九晚五的班,究竟可惜不可惜?

青年时代一直从事朝九晚五的工作,你觉得可惜吗?

也许你正经历着这样的生活——早起、挤公交、打卡、然后开始投入这一天的工作;暮色将近时,你拖着有些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整理好心情,准备迎接新的一天……你也许会午夜辗转,疑惑这样朝九晚五的工作是否值得自己赌上青春时光。

年纪轻轻的就上朝九晚五的班,究竟可惜不可惜?

因此,上周《城市对话》栏目发起了第四期话题讨论:青年时代一直从事朝九晚五的工作,你觉得可惜吗?


目前有两种观点打得火热:

观点1:朝九晚五作息和收入稳定,业余时间更充裕。朝九晚五的作息是我们学生时代生物钟的延续,从任何角度上来说,都保证了初入社会的普通人既能有维持生活开支的稳定收入,又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探寻自己真正喜欢的成长路径。

八小时工作制本就是19、20世纪工人反对压榨、抗争而来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赠予我们的礼物,我们更应懂得珍惜。

年纪轻轻的就上朝九晚五的班,究竟可惜不可惜?

而且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最普适、最低成本的社会适应性锻炼,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工作带来的社交网络学会被人接受的社交技能,在不断的试错奖惩中建立起一生的价值倾向,试问何来可惜之处呢

年纪轻轻的就上朝九晚五的班,究竟可惜不可惜?

好好好,你说得对

观点2:青春只有一次,朝九晚五让你的眼界狭窄。

一本书可以随时再去翻阅,但是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

青年时代是人们价值的形成、知识迭代、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而一直朝九晚五地工作相对来说是一种贫乏的人生体验,给你的成长有限,不足让你独自面对未来买房、求职、婚姻、育儿等人生给你的种种考验。

年纪轻轻的就上朝九晚五的班,究竟可惜不可惜?

当考验来临,能不能禁得住就不好说了

更重要的是,人们会在朝九晚五的循环中逐渐沦为平庸的大多数,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尤其在背负上奇高的房价后,会更加无力去反抗,无心去创造。

与其如此,何不任性去探索自身真正的爱好、释放自己的能量,创造属于自己独有的价值,而不是变成时代巨轮里的螺丝钉。

年纪轻轻的就上朝九晚五的班,究竟可惜不可惜?

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其实,《奇葩说》总决赛中,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的就已经回答了那个问题:

年纪轻轻的就上朝九晚五的班,究竟可惜不可惜?

薛教授是个宝藏男孩啊啊

横轴为年龄,纵轴为收入,那么曲线下的面积就是人一生的收入。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朝九晚五属于平平淡淡,就是蓝色的那条轴线,有人喜欢年轻的时候闯闯,有人喜欢安稳的一生,没有孰优孰劣。


‍一句话总结:从事朝九晚五的工作意味着一种生活状态的选择,没有办法评价孰对孰错。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坚信一句话: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