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村庄村名来历(宣章屯镇篇)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齐河宣章屯镇各村庄村名来历,介绍如下

宣章屯 明初燕王扫北时,宜、战两家来此立村,因此处屯过兵马,得名“宣战屯”。后来张氏人口逐渐兴旺,战氏人口稀少,民国十二年曾更名为“宣张屯”,由于世代沿化,“张”字改为“章”字,即“宣章屯”。本村姓氏宣、战、张、王、高、邹、姜、刘、薛、周、宋、韩、孙13姓。

高桥 明永乐三年,高知行从河北密云县高家胡同来此定居,因村西北有一座桥,故取名高家桥,简称高桥。本村姓氏高、张、俞、周、王、李、陈、朱、谢9姓。

范桥 明永乐年间,范氏从河北衡水南宫迁此立村,因赵牛河一条支流经村北,村民修桥一座,故称范桥。本村姓氏范、李、王、张、孙5姓。

姚庄 明朝燕王扫北时,姚、王、齐、杨四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建村,因姚姓居多,遂取名姚庄。本村姓氏姚、王、齐、杨4姓。

王庄

明朝燕王扫北时, 有姚、王两家定居。 因王家人多,村取名王庄。本村姓氏王、范2姓。

宋庄 明永乐年间,宋氏来此建村,又名宋家庄,简称宋庄。本村姓氏张、王、李、刘、宋、徐、吴、周、杨9姓。

宋庵 明朝末年,村有寺院,常住尼姑、取名尼姑庵, 后有宋家人多,故称宋庵至今。本村姓氏荆、马、高、刘、赵、仁、彭、傅、姜、杜10姓。


胡辛 明末年间,胡氏由山东诸城迁来立村,因四周有八眼古井,中心高地建村取名鼓心,后来因胡氏建村辛苦,后人把“鼓心”改为“胡辛”。本村姓氏张、下、刘、宋、倪、任、官、蒋、王、李、朱、郝、孟13姓。

钱玉屯 明朝末年,钱、于两氏从河北枣强迁来立村, 燕王扫北时在此屯过兵马,得名钱于屯,因于氏绝后,渐渐把于字改成玉字,简称钱玉屯,本村姓氏王、连、马、魏、刘、宋、宗、殷、李、官、丁费、徐、崔14姓。

大金岭 明朝燕王扫北时,金姓在此立村,因附近有个大土丘,取名金家岭。后改名大金岭。本村姓氏张、李、赵、杨、范、马、杜、金8姓。

吴家庄 明永乐年间,北王官屯有兄弟二人打猎来此安家建村,取名王振小屯。后吴栾、吴杰兄弟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居住,吴家人口遂渐增多,更名吴家庄。本村姓氏吴、张、宋、李、任5姓。

康庄 明末,此地有座大寺院,寺内有高皇殿,每年在此赶会,陵县神头村康氏兄弟来此赶会,买卖兴旺,后在此定居建村,取名康家庄,简称康庄。本村姓氏康、徐、赵、杨、刘5姓。

后屯 明代,官府屯兵镇压劳动人民,在齐河地设立72处屯兵之处,即72屯。有吕姓军官在后屯驻兵,时称吕兴屯,后又称北大屯、后屯。本村姓氏王、李、颜、页、刘、袁6姓。

马庄 明朝燕王扫北后,马氏一家在此立村,取名马家庄。本村姓氏王、张、袁、韩、贾、段、傅、孔、马、郭、孙11姓。

李坊 明朝燕王扫北后,李氏一家在此立村,取名李家巷。清初设集市,便改名李家坊,简称李坊。本村姓氏张、宗、刘、朱、韩、页、李、郭、杜、孙、勾、米、高13姓。

程官屯 明朝,燕王扫北时在此屯过兵马。沈氏和荆氏来此立村,便取名沈荆屯。到了清朝初期,姓程的人多兴旺并有人做了官,更名程官屯。本村姓氏王、刘、潘、高、姜、林6姓。

李振屯 明朝,燕王扫北时,在此屯过兵马,后逃荒来的李文英在此建村。李文英的别名叫李振,故取名李振屯。本村姓氏杨、高、邹、穆、周5姓。

前枣王 明朝,燕王扫北后,这里留下两家,一家姓訾,一家姓王,取名叫訾王庄。后王家枣树多,改名枣王庄。因赵牛河穿过枣王庄中心成了两部分, 叫前后枣王庄。赵牛河北岸是后枣王,南岸是前枣王。本村姓氏贺、王、宋、贾、杨5姓。

王保庄 明永乐年间, 王氏由河北省南宫县城南大王庄迁此立村,得名王宝庄,演变为王保庄。本村姓氏王、李、杨、孙、高、周、翟7姓。

辛法屯 明永乐年间,辛氏从河北枣强迁此建村,因此地屯过兵马,人们盼家庭兴旺,故取名辛发屯。后辛氏后继无人,辛发屯改为辛法屯,简称辛法。本村姓氏李、刘、张、王、高、贺、杜、裴、韩、安、邵、赵、崔、孟、于、牟、朱17姓。

小魏 明初,魏子相由河北枣强迁来建村,取名魏庄。后因位于徒骇河南岸,更名河南魏。又因人口较少,又叫小魏。本村姓氏魏、陈、刘、张、王、李、栾7姓。

甘东 明燕王扫北后,由枣强迁来甘氏家族,甘氏一家住在十字街口,故称甘家隅首。后把甘家隅首叫成甘隅头。新中国成立后,为方便领导,以十字街口为界,划分为甘隅头西、甘隅头东两个行政村,甘隅头东简称甘东。本村姓氏陈、王、齐、张、刘、任、翟、许、聂9姓。

小曹 明永乐年间,曹英宝一家由河北枣强 吉州迁来定居,因当时人少.故起名小曹庄。本村姓氏曹、高、李、顾4姓。

小黄 清顺治年间,有宋登科从河北枣强县老官营镇迁此地时,黄氏早已立庄,取名小黄村至今。本村姓氏宋、李、张、汪、华5姓。

耿庄 明永乐年间,耿氏由诸城迁此立村,取名耿家庄,简称耿庄,本村姓氏王、李、齐、田、颜、刘、徐、张、潘、董、高、朱、赵、郭、贾、周16姓。王井子 明永乐年间,王氏一家由河北枣强迁此安居, 因种菜用水,挖一口大井,取名王井子村。本村姓氏张、王、李、贾、殷、牟、包、刘、齐9姓。

麦坡口 明初,王氏挖地窨子从事纺织草编,建村王家窨子。到清乾隆年间, 大清河决口,将地面淤平,因土质肥沃,当年小麦大丰收,故取名麦坡口村。本村姓氏刘、焦、齐、王、张、杨、赵、吴、邢、陈、姜、贾、蔡、侯、马15姓。

小吕 明朝末年,由老吕庄迁来吕氏一家, 在此立村,取名小吕。木村姓氏吕、吴、刘、张、董、程、王、曹8姓,曾有崔、李姓消失。

辛兴 宋末,从枣强迁来十余户在此定居,因生活贫困,只有两头小毛驴,取名无牛庄。后来,戚官屯姓孙的外甥在京做官,他的姥姥死了,在村北修了一座大坟,唱了3个月的戏,改村名孙家坟,后人说孙家坟不好听,又改名为辛兴庄,简称辛兴。本村姓氏任、李、王、高、殷、范、张、赵、董、商10姓。

宋店 明永乐年间,宋千、宋万兄弟由河北枣强迁来在此定居,宋氏兄弟开店为业,故村名宋店。本村姓氏张、杜、陈、于、杨、商、石、任、祁、吕10姓。


戚官屯 展氏一家在此立村取名展庄。 后又来戚氏,其中一人在京为官,又因燕王扫北在此屯过兵马,更名为戚官屯。本村姓氏孙、刘、王、张、展、丁、韩、李8姓。

老吕 明燕王扫北时,吕氏兄弟由河南吕家秦村移来立村,取名吕家庄。明末,吕氏后代移出部分另立一村起名小吕,原吕家庄改名老吕。本村姓氏吕、丁、张3姓。

胡家楼 明初,胡士英由南京迁来在此立村。其父胡大海是当朝大帅,保燕王北上时被留在此地,建一土楼,村取名胡家楼。本村姓氏胡,王、张、戚、黄、罗6姓。

明庄 明永乐年间,明氏由河北枣强迁此立村,取名明庄。村姓氏贾、明、郑3姓。

贾庄 明永乐年间,贾氏从河北枣强迁此立村,取名贾庄。本村姓氏贾、张、李、王、齐、何6姓。

大张 明朝末年,张聪一家由大黄乡大张村迁来定居,建材大张村。简称大张。本村姓氏张、樊、孙、齐、范、叶、凌、刘、王、林10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