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為何把張居正說成奸臣?

手機用戶78470544588


一代名相張居正,纏綿病榻半年以後,於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死去。這位曾經決定大明王朝命運的人物,擁有“太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頭銜的首輔張居正,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他一死,也就意味著大明王朝的頂樑柱倒了。

死,對死者來說,是結束。但對非一般的死者來說,就未必是結束,相反卻是如何蓋棺論定的開始。

然而,不論誰也改變不了張居正在歷史上的偉人地位。《廣陽雜記》曰:“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這句話說到了點子上,朱元璋是開創者,有功;張居正是改革者,更有功。276年的大明王朝,若無張居正的10年改革,又苟活了大半個世紀的話,朱明江山早就該畫上句號了。

張居正的改革,使衰敗至極的明王朝得以重振雄風。他活著一天,眾人仰望著他一天,整個大明江山,在他的目光下,按部就班地運作一天。這榮光,這莊嚴,這不可一世,這眾望所歸,一直保持到他斷氣,保持到他下葬,保持到大約有半年功夫。

然而,這位強人,終究還是敗了。平心而論,張居正的死亡,是正常的,無論如何,他是壽終正寢。但張居正的下場,卻有點不正常。因為死後的清算,往往更為慘烈殘暴,除了對江陵張府挖地三尺,對張家老少無情滅絕之外,差一點要掘墳碎棺,將他的遺骸拖出來餵狗。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是中國歷史上除了篡位的奸相之外,惟一的連皇帝也得視其顏色行事的輔佐人物。諸葛亮何其了不起,阿斗稱其“相父”,他也不能像張居正對待萬曆般地對待阿斗。

一次,萬曆被小太監勾帶著出宮嬉玩,惹惱了太后,威脅要廢黜,另立其弟潞王。如果這位首輔投贊成票,萬曆就得完蛋。張居正一邊加以訓斥,一邊為之緩頰,保住了萬曆的帝位。所以,張居正之弟去世那年,他曾經打過報告要辭職,竟然用了“歸政”二字。

還有一次,他對他友人說,我不是“輔”,而是“攝”,大有攝政王的意味,這些用詞遣字的細微處,可見其精神上的狂妄,也可知其比皇帝還皇帝的權威。

為相十年,張居正心力交瘁於改革大業,是他死亡的主因。但是,“靡曼皓齒”,更是促其早死的“伐性之斧”,也為史家所公認。他之渴嗜權力,他之沉迷女色,兩者的慾念幾乎同樣強烈。權愈重,欲愈甚,在權力場鬥爭得愈激烈,在女人身上發洩也愈瘋狂。

《明實錄》說張“威權震主,禍蔭驂乘”;海瑞說張“工於謀國,拙於謀身”,都有為他惋惜之意。在中國歷史上,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清《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張太嶽集》,在提要裡評論他:“神宗之初,居正獨掌國柄,後人譭譽不一。迄無定評。要其振作有為之功,與其威福自擅之罪,兩俱不能相掩。”這種兩分法,兩點論,也是我們後來者,肯定他的改革在歷史中的傑出地位,肯定他的功績在歷史中的偉大意義的同時,對其人格方面持保留態度的地方。

但是,歷史,只記住對時代進程起到推動作用的主流和大節,張居正,毫無顧忌,放開手腳,對從頭爛到腳的大明王朝,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卻是難能可貴的輝煌一筆。他最為人稱道的大舉措,就是推廣“一條鞭法”,在全國範圍內雷厲風行,一畝地一畝地的進行丈量。在一個效率奇低的封建社會里,在一個因循守舊的官僚體制中,他鍥而不捨地調查了數年,立竿見影,收到實效,到底將繳賦納稅的大明王朝家底,摸得清清楚楚,實在是亙古未有的壯舉。

這次清查,從他上任伊始,一直查到萬曆八年(1580年)。經過這一次徹底清查,“小民稅存而產去,大戶有田而無糧”的現象,得以基本改變,整個國家的收入,陡增幾近1.5倍。10年努力,太倉存帑積至400萬兩,國庫之充盈,國力之雄厚,為明歷朝之最。《明史》說:“神宗沖齡踐祚,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

改革是一柄雙刃劍,成功的同時,張居正開罪的特權階層,觸犯的既得利益集團,統統成了他不共戴天的對立面。所以,他死後垮臺,牆倒眾人推,落井下石,如同雪崩式的不可收拾。

在這場清算運動中,最起勁的,最積極的,恰恰是信任或是聽任他進行改革,並坐享其改革成果的萬曆。而最莫名其妙的,萬曆在清算張居正的同時,矯枉過正,將初見成效的改革大計也推翻了。他否定了這場改革,也就等於將已經停放在棺材裡的大明王朝,經張居正十年之功,好容易撬開來,得以透一口氣的棺材蓋,他又給釘得死死的。《明史》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很簡單,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趣趣兔娛樂


先說是哪部豫劇吧。

據我所說,目前的熱門劇目,別說把張居正說成奸臣,哪怕出現張居正的豫劇都沒有。

唯一比較接近張居正所在年代的戲劇,叫《九品芝麻官》,裡面講的是嘉靖年間,一書生叫唐成,高中進士,卻因為沒有向嚴嵩行儈,結果被派到封登當了一個小小的縣官,然後這個小縣官不懼嚴嵩在權勢,秉公執法審誥命的故事。

故事很精彩,但是卻經不起推敲。

裡面說唐成科舉文章寫得好,本該是五品州官,卻被放了個七品縣官。其實剛中進士,哪怕是高中狀元,也是要入瀚林院實習,最多也是七品官,更何況,下放的都是名次靠後的進士呢。。

但是這個故事很接地氣,用詞詼諧,而牛得草演繹的唐成,人是近視眼,形容猥褻,言辭風趣,卻為官清正廉明,更重要的是,他遇到難題從不硬剛,能智取的多用智慧的解決。

這個豫劇因為是大家所喜歡的懲治奸臣的故事,被老百姓所喜歡,其中一些唱段也成為流傳很久的經典唱段。

至於題主所說的,說張居正是奸臣的是哪部?至少,從小被豫劇“魔音灌耳”的我,對豫劇還是有一定的瞭解的。


木子君的小屋


對於張居正的歷史評價功大於過,屬於明朝中後期的頂樑柱式人物。

關於戲劇對張居正的非議,我個人覺得可能與張的政敵高拱有一定關係。高拱(1513-1578)河南新鄭人,隆慶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侍講,是張居正之前的首輔大臣,政績斐然。隨著受到隆慶皇帝極度信任,位極人臣,頤指氣使,專擅權勢,打壓排擠對手。

隆慶六年,隆慶皇帝病逝,高拱獨霸專權,並與大太監馮保衝突不斷,力促驅除馮保;後馮保聯手張居正在小皇帝萬曆面前彈劾小高拱,在李太后幫助下罷免高拱,令其告老還鄉,張居正繼任內閣首輔。

萬曆五年,張居正回江陵丁憂,路過河南,專程去看望高拱,兩人相見掩面而泣,感慨不已。臨終前高拱寫了《病榻遺言》四卷,記述張居正勾結馮保陰奪首輔之位的經過,將張居正描述為陰險刻毒的人物,大罵張居正“又做師婆又做鬼,吹笛捏眼打鼓弄琵琶”。

萬曆六年(1578年)七月二日,高拱在新鄭家中去世,葬於縣城北郊今閣老墳村。萬曆七年(1579年),以“高某擔當受降,北虜稱臣,功不可泯”,贈復原官。張居正死後,《病榻遺言》刊刻,此書在北京廣為流傳,催化了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清算。

後人特別河南的戲曲創作上,編劇有可能需要樹立不畏權貴的故事,把張居正樹立成立反面典型。


蘭臺攬風


歷史並沒有唯一的真相,歷史的真相只存在於它發生的那一刻!後人所讀所瞭解的歷史都是經人加工之後的作品!

戲劇則更加是藝術加工之後的產物,其創作過程中採取誇張,甚至顛倒黑白都是為了加強戲劇衝突。這樣的作品更容易獲得關注,至於是不是真實反應歷史,這不是戲劇作品所追求的。

從以上的角度出發,把張居正說成奸臣也好,忠臣也罷,或者不忠不奸都可。都只是為了戲劇衝突服務,不是在闡述歷史。

對豫劇不甚瞭解,不知是否有這部劇的存在。既然你選擇問這個問題,姑且當成有之,且在你心裡應該認為張居正是個忠臣。張居正是改革派,既然要改革那必定會觸及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由於並不知道這部劇的創作年代,我想也許當時創作這部劇的作者或者作者的先人遭受了改革的傷害,所以自然而然在劇中讓張居正以一個負面形象呈現給大家。


Yu-Sir


張居正在歷史上是的一位改革家,一直都有其為大明續命100年之說,但是也有人說他是權臣奸臣,死後被萬曆帝清算,還差點被鞭屍,其所推行的改革新政也被廢止,那麼張居正此人該如何評價呢?

首先要說一下大明的言官可以說大明之亡,感覺和言官也有很大關係,為何?言官不幹實事兒,天天瞪大眼睛找毛病,只要是做事的,他們肯定吹毛求疵去罵,不為國家不為人民,只為攻擊而攻擊,為罵人而罵人。讓他們去幹點事實,又幹不成。清算張居正明面上就是他們挑的頭。張居正的改革是存在些問題,比如他在事實上建立了銀本位,這時候繼承者應該仿效西方發行銀幣以統治貨幣,對外擴張尋求銀礦滿足國內貨幣需要,在貨幣不足的情況下,必然通縮,沒能很好的解決通縮的問題,過度白銀化的財政與商品市場,卻未能及時建立有效的白銀貨幣體制加以管控,崩潰也成為必然。

但張居正首輔主政只幹了十年啊,十年能幹什麼?能幹到這個程度已經很了不起了好不好,沒有一個制度能保一輩子乃至幾百年的,強國就是張居正的目的,富商重農只是手段,張順應那個時代的需求召喚,擔當了改革家,完成了目的,了不起了。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有其歷史侷限性,張居正能做到這個份上,已經不錯了,一分為二的看事情,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的有多少,非黑即白的意識影響了何止幾代人。

研究歷史要考慮當時的歷史背景,不能以現代視角來要求古人。張居正的新政應該是當時情勢下比較好的措施,一條鞭法也被清雍正所延用,只是觸動了士大夫的利益,而人亡政息,明王朝最後一點努力也破滅了。那些士大夫和皇室把持著國家的財政,富了自己坑了國家和老百姓。張居正看到了大明的病根,也看清了那些假道學偽君子的清流們的誤國。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時間早晚的事,所以他選擇挑戰整個利益集團。

張君正在推行新政玩了些權謀,令人有些不齒,但效果還是比王安石好,也是那時代不得已之舉。反對張居正萬曆新政的又是什麼人?張死後不久就得到了報復。明朝的士大夫們皆可殺,崇禎皇帝死後遺書寫的是群臣誤國,為啥會這麼說?士大夫們的利益集團為了是他們自己,而不是國家!對於那時候的明朝廷來說,張居正改革充實了國庫這是實的,至於說根本問題,說實話,不僅明朝改變不了,哪個朝代都改變不了,因為牽扯的利益太大了,大到只能任他自生自滅,想改變只有推倒重來,誰敢?

張居正在當時是不世出的人傑,不論用了什麼方法,如何不齒,他在世一天大明國力還可見上升的景象,也確實從某些意義上剪除了明代政治上的積弊,他的存在非要在中國歷史上找個人來類比我想到了劉秀,當然劉秀不論手段還是地位都要比他強的多,劉秀延續漢朝國祚幾百年,張居正以國相身份延續大明100年已是神人了。

張居正的改革是為了挽救明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勢,他本人不是最高統治者掌握不了最高權利所以他的改革只能才取拉攏他人一起幹的辦法,可這樣一來改革的目標成效就會大打折扣,不能苛求與他,因為張居正的權限只能做到這樣了。一個國家一年財富創造總歸是有限的,不管這個國家的人民如何努力都是有限的,而有限的財富就會帶來一個分配問題,如果分的好那麼上下都相安無事,若是分配出了問題,國家就會出問題了,明代的問題就是如此利益階層拿走了太多的財富,而上面朝廷收入不足,下面百姓又生活困窘,張局正改革試圖改變這一切,只可惜他掌握不了最高權利,以至於他死後迅速被利益集團清算,使得他的新政人亡政息,張居正可謂悲劇英雄!

所以,個人舉得他的改革絕對是為了這個國家和人民能有一個更好的出路,的確在張居正在地時候,明朝國力軍力都開始恢復強盛,雖然他推動的改革手斷有些不好,只要是幹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一些小問題他既往不咎,但他的改革古代封建社會少有的取得巨大成功的,他一心為公,只是沒有處理好小皇帝萬曆的關係,遭到萬曆的嫉恨,死後遭到別有用心人的暗算,萬曆清算張居正,才是真正的明朝滅亡的根源,所以才有學者說明亡實亡萬曆!


曲苑薈萃


☞你好,雅室雕龍為您解難答疑,作為一個歷史及戲曲的愛好者對豫劇和《明史》還略懂一些,這裡不才勉強為您答上一二。

首先您說的豫劇把張居正說成奸臣的那部戲應該是著名的豫劇《三上殿》吧!下面我們先了解一下這部戲。

《三上殿》,一名《假金牌》,豫劇傳統劇目。《三上轎》

系此劇之一折,陳素真代表劇目之一。

△豫劇《三上轎》劇照

陳素真(1918年—1994年),祖籍陝西富平,生於河南開封,晚年定居於天津。並首創豫劇界第一個流派“陳門(陳派)藝術”,被觀眾及劇作家和戲曲大師們譽為:豫劇一代宗師、豫劇舞臺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后、豫劇三鼎甲之首、梆子大王(豫劇大王

)。

名人名劇,它的影響就大了。那張居正奸臣的形象就更讓觀眾難以忘懷。下面是該劇的大體情節。

李有才攜妻掃墓,被宰相張居正之子張秉仁閒遊所遇。張見李妻美貌,用計將有才害死,強娶李妻崔氏。崔氏決心以死相拼,懷利刃上轎,但撇不下公婆及幼子,三次上轎後又復返與親人訣別。崔氏終未能除賊而致死。張居正受君寵而謀反,被孫伯陽查明其府三眼洞藏有皇室用物。張居正怕事發,以假金牌調子赴京。海瑞出朝查訪,審明案情,斬張秉仁。

△豫劇《上三轎》劇照

從這部戲的情節看,張居正被塑造成了一個不忠不義的權相姦臣。但畢競是劇本虛構的故事,不足為據。

那歷史上的張居正的本來面目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再瞭解一下歷史上真實的張居正,還原張居正的歷史真實。據《明史》等史料,我們大體可知道如下情況:

張居正

(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畫像

他的功德為後世稱道。梁啟超認為他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蔣介石說:王安石以後最大的政治家,就是明朝的張居正。熊十力更是認為:漢以後二千餘年人物,真有公誠之心,剛大之氣,而其前識識遠見,灼然於國覆種奴之禍,已深伏於舉世昏偷,苟安無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黎東方說:以施政的成績而論,他不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漢朝以來所少有的。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強可以與他相比。諸葛亮的處境比他苦,不曾有機會施展其經綸於全中國。王安石富於理想,而拙於實行,有本事獲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沒有才幹綜核僚佐與地方官的名實。

但是這樣一個名垂青史的政治家、改革家,活著的時候叱吒風雲,身後卻無比淒涼。萬曆十年(1582)六月他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他家眷後代死的死,亡的亡,流放的流放,貶的貶,就連他本人也差一點被掘墓鞭屍。因為在明神宗(萬曆皇帝)眼裡張居正的專權,使他失去君權,是為不忠,不忠肯定就大奸臣了!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恢復名譽。

△張居正(電視劇劇照)

下面雅室雕龍給您分析一下,張居正為什麼在豫劇(例如上述的《三上殿》)中被說成了奸臣。具體因素如下:

♢首先張居正專權,皇帝便無權。這是不忠,為國專權盡忠,在皇帝眼中是不忠。皇帝是天子,豈能有錯!世人百姓又豈知張居正,皇上說不忠,說他是大奸臣,那麼世人百姓也就跟著說他是大奸臣了。在社會世俗人的印象裡,張居正肯定是奸臣了,以致後世民間百姓都這麼認為。

♢另外,史載他為盡忠治國父死不守孝,是為不孝,誰知忠孝難兩全,他選擇了忠。但是世人卻不認可,皇帝那裡他不忠,世人那裡他還不孝。

♢還有張居正專權跋扈,為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專權前為官圓融能忍,善於機變趨利避害。有時還以權謀點兒私,例如他三兒子的狀元就與他權勢有關。因此,在世人眼中他的人品道德好像也有問題

△張居正是忠臣還奸臣呢?

結語

張居正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正像陳澤敏所言:張居正有著天使與惡魔這兩面。他也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是一個孤獨的英雄。即使是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懂他。因此,豫劇把張居正說成奸臣也就不足為怪了!


以上便是雅室雕龍一點兒粗淺見解,不知能否讓你滿意,當否請自斟。望以後常交流。有喜歡我的看官請關注我,謝謝支持!


雅室雕龍


張居正應該是歷史中比較出名的改革家了,他確實是生在了一個好時代,因為明代是一個主張改革,而且改革創新非常多的一個年代,所以他的新鮮思想以及頗有遠見的創意能夠得到執政者的賞識,並給予重用。不過這個人的口碑是一個典型的兩極化評價。有的人會覺得他獨斷專橫,生活中浪費奢侈,是一個奸臣;不過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他是一個好人,甚至還把他認作是拯救世間百姓的忠臣。我們都知道,對於歷史人物,尤其是歷史上的政治人物,我們很難全面地對他進行評價,因為他們往往會很複雜。他就像是曹操一樣,很少有人能夠全面客觀的去評論他。

至於他的功勞和過失都有哪些,首先就是他的功勞。他是一個擁有遠大理想的人,一直以來就是把國家的地位與興衰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在皇帝很小的時候,還沒有明確的是非觀,所以朝政方面的很多事情並不能很好的做決定,所以他就親自去幫助皇帝做決策,這也使得他的才能得到了百分之百的發揮,從這之後,他就在社會的各方各面都開始入手進行了治理,原本存在很多問題的國家,也開始逐漸走上正軌,慢慢的發展強盛了起來。尤其是,在經濟上面賦和役合併一起收的政策更是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在軍事上面重用人才清除叛軍的功勞也是非常大的。以及新的考試方案也是一個成功之舉。

或許正是因為他的功勞太大了,所以他開始不再把皇帝放在眼中,開始做一些超出自己只為權力範圍內的事情了。這也是今人吐槽他最多的一點。他可以算得上是古代少有的擁有極高權力的大臣了,所以他就開始變得猖狂了起來,甚至還因為自己的功勞使得皇帝覺得自己的皇位可能會被他給奪走,因此看來是對他沒產生了一些猜忌心。甚至有人送過他一副對聯,上面將他和皇帝放在了同一地位上,他也沒有絲毫的感覺不合適,甚至還高興地收下了。他在出公差到地方巡視的時候,那些小官給他的接待排場甚至要比皇帝的待遇還要高得多,他也沒有覺得不妥。

他不僅對自己的定位開始模糊了,而且在私人生活作風方面也開始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他開始變得逐漸奢侈起來,在吃的方面花銷不僅高的要死,而且還接受下屬官員的賄賂。而且對於不站在自己隊伍中的官員他也想盡了辦法將他們排擠出朝廷重要官員的行列之中,並且儘可能的將自己人安插進來,壯大自己的勢力。這要是放在現在那就是妥妥的大老虎。而且他的親人也因為他變得狂妄奢侈了起來。如果讓小編進行客觀的評判,他確實在改革政治上有著十分值得稱讚的功勞,不過他的心態和作風上面也確實出現了很大的漏洞,這也是值得拿來警醒後人的。


長安鴻禧


曲劇《徐延昭劫法場》張居正被刻畫成了奸臣


豔陽高照149244659


知道萬曆為什麼對張居正失望嗎


把酒問青天k


張居正的改革是為了挽救明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勢,他本人不是最高統治者掌握不了最高權利所以他的改革只能才取拉攏他人一起幹的辦法,可這樣一來改革的目標成效就會大打折扣,不能苛求與他,因為張居正的權限只能做到這樣了。一個國家一年財富創造總歸是有限的,不管這個國家的人民如何努力都是有限的,而有限的財富就會帶來一個分配問題,如果分的好那麼上下都相安無事,若是分配出了問題,國家就會出問題了,明代的問題就是如此利益階層拿走了太多的財富,而上面朝廷收入不足,下面百姓又生活困窘,張局正改革試圖改變這一切,只可惜他掌握不了最高權利,以至於他死後迅速被利益集團清算,使得他的新政人亡政息,張居正可謂悲劇英雄!

所以,個人舉得他的改革絕對是為了這個國家和人民能有一個更好的出路,的確在張居正在地時候,明朝國力軍力都開始恢復強盛,雖然他推動的改革手斷有些不好,只要是幹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一些小問題他既往不咎,但他的改革古代封建社會少有的取得巨大成功的,他一心為公,只是沒有處理好小皇帝萬曆的關係,遭到萬曆的嫉恨,死後遭到別有用心人的暗算,萬曆清算張居正,才是真正的明朝滅亡的根源,所以才有學者說明亡實亡萬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