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文化,谁能帮我解释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啥意思?

渴望光明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告诉我们认识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不能以初识的印象去评价,或者一个人想故意欺瞒,时间久了必然会露馅的。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来《傲慢与偏见》这本书。简·奥斯汀给这本书订的第一个标题就叫做《初次印象》,但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发现第一印象往往是不靠谱的,想要了解一个人,只有相处的久了,了解地才会客观,全面。


这句话也可以对应另外一句古话“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表面的东西固然很好分辨,但内在的人心并不是那么好分辨的,也只能在慢慢熟悉和接触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地去明辨是非。


未成熟莫摘取


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个成语,我现在来跟你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传说宋朝时,路遥为南京绅士,富甲一方且为人大度,乐善好施。马力是开封府尹包拯麾下马汉的侄子,当时是穷困潦倒的书生。原本赶考顺道投靠叔叔马汉,走至南京时盘缠用尽,身患重病被困客栈。

闻得路遥乐于助人遂去求助。到路府后并未向路说明他与马汉的关系,路遥热情接待,为他请医治病还腾出房屋让马力读书。路遥赏识马力的才学,二人义结金兰。马力病愈后,路遥赠送二百两纹银助他上东京(今开封)赶考,后马力得中。从此路马也失去联系。

多年后路遥家中失火,家道中落无以为生。只有撇下妻子到开封投靠义弟马力,一路行乞到达开封。谁知到马府后恰遇马力不在家中,家人没有接待路遥。路遥以为马力不念旧情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马力回家听家人说后,知是当年恩人来过,一面痛斥家人无礼,一面派家丁日久快马追赶路遥。日久追上路遥后说明原委,二人化解误会。后马力将路遥一家接到开封。于是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典故。


喜欢阅读的小墨


成语故事

浙江淳安县锦沙树徐家三兄弟,老三早亡留下妻子颜氏和五个小孩。老大、老二就三分家产,把老仆阿寄分给颜氏。阿寄决心做生意赚钱,一年下来,他赚了2000两金,颜氏用1500两金购良田与大宅。真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颜氏将家产分给阿寄。[1]

另外一个故事是讲的有路遥和马力两个人,马力上京考试,半路病倒,穷困交加,幸好有地主路遥收留,照顾了他3年。后马力上京赶考,考中状元,并招为驸马。这时恰巧路遥家遭火灾,倾家荡产,路遥无奈只能上京找马力帮忙。见面后马力丝毫不提帮忙之事,只顾挽留路遥在京城游玩,路遥生气离去。马力派将士将路遥擒住,说每天只准他往回走1里路,多走1里便要后退两里路,当天路遥多走了5里路便倒退了10里路。路遥气的直骂马力忘恩负义,一路上虽说囚禁路遥,但将士却也有礼相待,好吃好喝的供着,就这样走走退退,路遥走了3年才回到家,只见原来被烧掉的房屋变成了华屋美宅。原来马力不想路遥太早回去便是要给他建造这房子以报相救之恩,路遥不禁感叹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

有趣的故事版本是:话说路遥和马力是好朋友,路遥父亲是富商,马力的父亲是路遥家的仆人。虽然是主仆关系,但两人的关系很好。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路遥有钱有势,不愁老婆。而马力贫困潦倒,一直没人提亲。有一天有媒人给马力提亲,马力大喜,但是却要昂贵的彩礼。马力只好请同学路遥帮助,路遥说:借钱可以,但是结婚入洞房我来替你前三天。马力怒火冲头,但是又没有办法,总不能光棍一辈子,只好答应马力,煎熬这痛苦的三天,第四天该他洞房了,心里懊恼!天一黑就一头栽进洞房拉被蒙头就睡觉。新娘子就问∶夫君,为何前三夜都是通宵读书,今天却蒙头大睡?马力这才知道路遥给他开了个大玩笑,真是又喜又恼。被有钱的朋友给耍了。从此发誓好好读书,考取考中状元。后来还真考上了并在京城做了大官。路遥性情豪放,侠肝义胆,最后却坐吃山空。看到自己一家实在无法度日,想起曾经资助的朋友马力,于是就和老婆商量自己进京找他帮助。马力见到路遥很是高兴,热情款待,路遥说明来意,马力却说∶喝酒!喝酒!根本没有帮助他的意思,路遥很恼过了几天,马力说∶路兄,你回家吧,免得嫂夫人牵挂!路遥只得气愤沮丧的回家。还没进家就听见家里哭成一片,急忙进来。看到妻儿守著一口棺材痛哭,一见路遥进来家人又惊又喜。原来是马力派人送来棺材说∶路遥到京城后,生了重病,医治无效而死!路遥更加恼怒,打开棺材一看里面全是金银财物,还有一纸条上写∶你让我妻守三天空房,我让你妻痛哭一场。

还有一个故事:宋朝时,路遥为南京绅士,富甲一方且为人大度,乐善好施。马力是开封府尹包拯麾下马汉的侄子,当时是穷困潦倒的书生。原本赶考顺道投靠叔叔马汉,走至南京时盘缠用尽,身患重病被困客栈。闻得路遥乐于助人遂去求助。到路府后并未向路说明他与马汉的关系,路遥热情接待,为他请医治病还腾出房屋让马力读书。路遥赏识马力的才学,二人义结金兰。马力病愈后,路遥赠送二百两纹银助他上东京(今开封)赶考,后马力得中。从此路马也失去联系。多年后路遥家中失火,家道中落无以为生。只有撇下妻子到开封投靠义弟马力,一路行乞到达开封。谁知到马府后恰遇马力不在家中,家人没有接待路遥。路遥以为马力不念旧情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马力回家听家人说后,知是当年恩人来过,一面痛斥家人无礼,一面派家丁日久快马追赶路遥。日久追上路遥后说明原委,二人化解误会。后马力将路遥一家接到开封。于是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典故。


大益茶


出处

出处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增广贤文·上集》

出处2:“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

《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比元代无名氏《争报恩》晚,一般认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出自《争报恩》。


含义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现实意义

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经历一个相对长的过程。谨慎对待一见钟情、一见如故这样的事,背后往往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山海异闻录


马儿跑得远了才知道是一匹千里马还是驽马,人相处时间长了才知道你是善是恶。

这里我就不谈论名言的出处事故那些云里雾里的了,单纯说说其现实意义,我不知道提问者为何如此发问,先假定几个情节:

  • 假定为他人对你做出的评论

如果有人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作为对你的评论,那么你就有必要仔细观察一下对方的态度了。

如果对方变现的很自然愉悦,那么这是一种认可,对你做人做事的肯定。

如果对方表露出一定的敌意和不开心,那么这是一种谴责,而且是非常失望的态度,但凡得出这种评价,基本上就存在建立信任的可能了。

  • 假定为他人对你的劝诫

如果你的朋友或亲人告知你这个道理,要么是提醒你对人要留有考验,是关心的表现,要么你就要思考身边是不是出现了某些笑里藏刀的小人,出于不方便,你的朋友或家人看透却不能说透,只能旁敲侧击的提醒你。

  • 假定为你阅读时得知

此情况下就没那么复杂了,可以选择翻阅下其他的回答,出处事故都答得很明了,我都不鹦鹉学舌了。

最后再加插一句,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如果你过分深究结果大多是失望的,但完全不考验也就不可取的,所以对人对事的评判要有个“度”,好啦,祝您生活愉快,方便还请点赞关注评论三连呦~!


悠言悠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出自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九。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呢是检验一匹马的耐力,不是要看这匹马的外表有多么雄壮,要看它能跑多少的路程,刚见到一个人的时候,你是很难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相处,你才能知道这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品质如何,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前途。其实这句话着重的是后面一句“日久见人心”。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妄断别人应该怎样生活,在这里,你没有很了解一个人,就不要轻易的去评论别人,这体现的是一种修养。别人对你日久见人心,你对别人也是日久见人心。彼此彼此吧。愿我们的生活对别人和对自己多了解一些,这样日久见人心这句话说出来就含褒义多一些。



yujianni2019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表面理解: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耐力大小;与人相处,只有经历的事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意思是我们判断人和事物不能光看表面,道听途说,只有通过实践,并且是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判断事物的好坏优劣,与人打交道更要长时间的与其相处交往,才能知晓这个人的本性,不要被其形象和言语所蒙蔽。


晴园2002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这句话古文的意思是:经过遥远的路途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时间长久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



一食记m


据考证,此话出在元朝《争报恩》: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意思为路途遥远的情况下才知道马儿的脚力好不好,人和人相处只有时间长了,才能明白人心。

寓意就是指人和人相处无法一时半会了解对方,只有长时间的才能看清对方。


浪费口水的鱼


一匹马有没有力量,不能只看外表,要让马去上路,走的距离远了,就知道这匹马是不是良驹,依然体力充沛就是好马。一个人是不是好人,不要一下子去下结论,伴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个人的品质,内心,怎么样,就慢慢显现出来了。

因为不管是马还是人,一开始,第一印象都很很好,虽说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但并不准确,因为随着时间的前进,外部环境的变化,事物的内部会发生变化,比如人的心态的变化。性格的不同,经历不同,三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是慢慢展现出来的,量变到质变。就像基因表达,是慢慢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