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健康碼”大火背後:數字化、產業戰和新基建

健康碼背後隱藏著的不僅是數字政府的進擊迭代,更是騰訊產業輪廓各條支線的高速運轉,走的愈發輕便,走的也愈發自信。



透視“健康碼”大火背後:數字化、產業戰和新基建


一組數字被迅速刷屏。


亮碼超16億人次,覆蓋近9億人,累計訪問量60億,這是騰訊健康碼給出的最新成績單。

“健康碼”產品的設計來源於騰訊產品經理從微信群聊天的一個“靈感”。2月1日,騰訊政務團隊的產品經理胡敏收到朋友發來的一張照片,是朋友所住小區新發放的紙質版出入證。她立馬意識到:這樣一個小場景可以變成更加通用的大場景,從社區到交通卡口。

三天後,騰訊內部被稱為“健康碼”的產品雛形開始成形。而就在一週後的2月9日,深圳成為全國首個推出“健康碼”的城市。

全力加速,對應的是亮眼的覆蓋率。據瞭解,截至目前,北京、廣東、湖北、四川、雲南等近20個省級行政區以及廣州、武漢、福州等300多個市縣都已經成功上線騰訊健康碼。

不妨對健康碼有一個大致的解讀。所謂健康碼,其本質的產品邏輯不難理解。即通過線上自主健康申報,判斷人員健康狀況,進而在社區、辦公、交通等多個線下場景出示使用。

可以看作,健康碼更是等同於後方防疫戰場的“第一道數字化防線”。以健康碼為觸點,實現線下人員管理的規範化和標準化,進而細顆粒度、有效地實現群防群控。

大趨勢之下,數字化已然成了政府公共服務的必修課。而就這次的疫情本身而言,健康碼的大火,或能帶來一種全新的模式和思路。

改變已經發生。


01

健康碼效應

亮眼成績單的背後有幾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個不能忽略的細節是,健康碼的推出是微信的生態打底。不難理解,基於微信全民覆蓋的廣度以及人們不需教育的使用習慣,健康碼可以毫無隔閡地實現量級傳播,更容易培養用戶的習慣性。

微信的普適性為健康碼提供了裂變傳播的最佳土壤。放大來看,於前者而言,相較於其他載體,微信更可以照顧到特殊人群,同時對於場景的適配度也更高,不論是小區、交通場所,還是辦公區域,從用戶的角度來說,掃碼的行為更具可接受性。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健康碼同樣也提升著微信小程序的“曝光度”。可以說,恰是由於疫情期間對於“健康碼”的迫切需求,小程序的隱藏價值才真正浮出水面。

隱藏的價值點也恰是胡敏最初的著力方向。依託於傳統的紙質版出入證,社區管理人員很難具體完備地對進出人員進行整合管理,也很難對高危人群進行防護隔離。


透視“健康碼”大火背後:數字化、產業戰和新基建

從社區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排查,顯然很難構建起完備可靠的“戰疫防線”,甚至於形同虛設。這也就意味著,更小顆粒度、更易於化管理的數字模式恰是防控的最佳“秘鑰”。

健康碼的作用還遠不止於此。除了基本的數據管理之外,它正在打通了上層信息的互通體系,依託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數據共享支撐和統一防疫信息碼服務,全國各省市健康碼的互通互認正加速推進中。


據瞭解,目前,黑龍江、廣東、四川、重慶等地方的健康碼已初步互通互認,同時騰訊也正積極參予推動國家平臺“防疫健康信息碼”與全國各地健康碼的互信互認。


可以說,這個工作完成後,即便你出現在另外的省份,只要在健康碼上有信息登記,就完全可以實現信息的互認,無需擔心一切從“0”開始。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拋開各地的管理制度不同,需要打通各省脈絡外,海量級的用戶共用一個系統本身就是對雲和帶寬資源的一個挑戰。

不過幸運的是,在騰訊雲強大的高併發支持下,健康碼的整個體系始終保持順利運轉。一組數據是,在廣東上線的“穗康”小程序,第一天的訪問量高達1.7億。

全面積、無差別覆蓋背後是騰訊雲對技術能力的自信。在最新的財報中可以看到一組上揚的“增長曲線”,數據顯示,騰訊雲2019年Q3營收47億元,前三季度營收過百億,其全球基礎設施現已覆蓋25個地區,運營53個可用區。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更是稱其“取得良好進展”。

不難看出,健康碼背後隱藏著的不僅是數字政府的進擊迭代,更是騰訊產業輪廓各條支線的高速運轉,走的愈發輕便,走的也愈發自信。

02

“組合拳”出擊

同樣發力的,不只是健康碼。

事實是,早在騰訊健康碼上線前,各地的疫情服務小程序已經走在持續快速開發的“路上”。據瞭解,此前騰訊已經幫助各地政府推出了超過60個疫情服務小程序,共提供超過60項便民利企的疫情服務。

可以理解為,健康碼恰如整個騰訊防疫小程序體系的最佳線下觸點。

觸點就位,一個完整的閉環已然成型。用戶通過健康碼進行登記、註冊、填報信息,同時利用騰訊防疫小程序進行發熱地圖、口罩預約、防範知識等疫情信息的查詢,進而進行身體健康狀況的填寫、彙報,形成疫情之下個人的完整防禦體系。

一個案例是,早在2月8日,在騰訊雲的助力下,“武漢戰疫“小程序就已經正式上線。市民可以通過小程序隨時瞭解武漢疫情最新情況、查看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自查發熱症狀、查詢發熱門診導航以及提問疫情。

同樣的場景更發生在政務領域。就在“武漢戰疫”小程序上線兩天後,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上線“同行密切接觸人員自查服務”功能,即14天內搭乘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出行的用戶,都可以通過該功能安全快捷查詢自己是否與患者同行密切接觸。這項功能的底層技術支持同樣出自騰訊雲之手。

顯然,場景持續加碼。從政府到醫療,再到公益,細分化的微應急小程序正如同一個個細緻的毛細血管,真正深入到疫情之下的每一個場景,充當起“守門員”的最佳控場角色。


速度是最佳的度量標準。如今平均24到36個小時就能完成小程序的上線,而在平時,這是團隊半個月到一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如果服務上線晚一秒,疫情防控的風險就多一分。”騰訊政務團隊負責人表示。

顯然,相較於健康碼的上線,騰訊在防疫小程序上的“長途奔襲”早已開始,相較於前臺的展示,騰訊在此之中的角色更相當於是一個助力者和推動者。健康碼的上線,也更可以理解為是將騰訊防疫工作正式放置於水面之上。

水面之下是底層技術設施,水面之下是線上線下的鏈接觸點。

對此的另一個理解是,除了包涵健康碼的基本功能外,微應急小程序顯然更兼備疫情之下人們所需的其它功能,如免費義診、周邊查詢、症狀自查等板塊,從某種程度說,這更是一整套政府應急服務體系。

在這套政府應急服務體系中,由小程序提供底層的服務支撐,健康碼則是作為與外界連接的中間點,雙方互補之下,疫情之下一套數字化的組合拳躍然而出。

更可以總結為,一個大而全,一個專而精。在疫情的第二戰場上,這套組合拳正在成為最佳“守門員”。

03


但對兩者而言,微信生態都是一個必須要提的話題點。

一個形象的比喻是,這兩者更像是在微信“立場”下進行的邊界實驗,而邊界的建立尺度則是技術、流量和場景。

對健康碼而言,微信生態本身就是其迅速裂變傳播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正是基於微信的大平臺效應,健康碼才順利完成用戶覆蓋;而對騰訊更早之前就已然上線的防疫小程序來說,微信生態與其的關係更等同於“水和魚”的關係,如無前者,後者的產品形態也定然不存在。

更可以看成,微信的這場“邊界實驗”更是一個隱藏屬性的爆發。疫情之下,微信的大流量和大平臺屬性都被鮮明地標註出來,進而承載起疫情底座的角色,在技術的加持下實現政務系統的質變。

可以理解為,憑藉自身與用戶的“0”距離,這個超大量級的平臺能更好地承擔起疫情之下“觸點”的定位。而健康碼,便是技術和“觸點”的最佳結合體。

換句話說,基於微信平臺推出健康碼和防疫小程序,並非偶然,而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用戶觸達方式,顯然,這也是疫情之下防控戰線建立的最佳手段。

從防疫小程序的360度覆蓋到健康碼的亮眼成績單,無不都在證明微信的生態恰如一個提供燃料的後勤部隊,為生長於此的產品和模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對健康碼而言,場景和習慣是人們廣泛接受的重點。而對疫情小程序而言,技術和生態則是重中之重。而這一切,在微信的邊界內都能找到對應的供給點。

可以理解為這是微信的一場邊界實驗,但更可以說,這是一個騰訊內部技術和生態串聯的“化合反應”。

04

產業互聯網下的新基建

疫情之下,騰訊的各條支線都在穩步推進。以健康碼為例,除了微信的大平臺生態之外,基於技術底層的騰訊雲亦在同步發力,構建出完整的技術支撐。

從全局來看,技術支撐、產品架構、生態支持共同構成了騰訊在新基建戰場上各條產業支線的正常運轉。

順利推進背後的一個明顯的信號是,騰訊在新基建戰場上的產業角色正在愈發明朗。依託更快、更有效的技術工具實現場景鏈接,通過C2B的能力對需求端進行充分滿足,並最終反過來對產業互聯網帶來最為真實有效的證明。

To B騰訊的產業路徑正在愈發清晰。

不難看出,健康碼和基於各個場景的防疫小程序也恰是騰訊對於自身產業能力的一種證明,從某種程度來看,它更像是騰訊新基建能力下的一個合集,將雲計算、大數據、微信生態等揉合為一體,依託自身的C端能力進行產品端的定向輸出。

這僅僅是一個縮影。一個設想是,在疫情結束後,“數字碼”也或將成為新基建構築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方式,即憑藉數字化的模式對社區、對城市進行智慧化管理和協同,進而建立起數字化的新型防禦邊界。

一個對於疫情“黑天鵝”的思考是,基於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更可以說,基於產業的數字化重構將是未來十年的大趨勢、大縮影。

誠然,如“健康碼”這類的小程序生態儼然已是新基建戰場的一個縮影。但顯然這僅僅是個開始,唯有從產業全鏈條出發進行全方位的重塑,才能完成整個數字框架的搭建。

擁抱產業,擁抱數字化,或許這才是未來時代和商業的主機點。期待TO B騰訊的持續發力,更期待中國愈漸成型的基建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