妯娌關係?兄弟關係?看看《顏氏家訓》怎麼說


妯娌關係?兄弟關係?看看《顏氏家訓》怎麼說

儒家傳統文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叫“孝悌”,有多重要呢?《三字經》如是說:“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論語》上有“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而《弟子規》則幾乎完整抄錄了這句話,所謂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些都說明了“悌”在中國古代的重要性,顏之推也清楚的意識到這點,所以他將“悌道”放在了教子之後。

“悌”指的是兄弟之間的相處方式,中國古代兄弟姐妹比較多,所以這一群人如何相處,是一個和值得深究的問題,《弟子規》上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就是兄長對於弟弟應該友好,弟弟對待兄長應該恭敬,只有兄弟和睦相處,才能完整的將孝體現的淋漓盡致。當然,兄弟之間能否和睦首先還是要看父母對兄弟之間的教育,這是前提條件,也不排除會有舜這般的聖人,但畢竟鳳毛麟角,多數人在日後的生產生活中的表現,主要還是源於父母在人生之初對他們的教誨好的教育會讓後代即使面對死亡也能一起從容面對,壞的教育可能導致即使父母尚在,也能拼個你死我活。 《世說新語》中有:“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 琢釘戲,了無 遽容。融謂使者日:‘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 徐進曰:‘大人,豈見 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而《春秋》中則有“鄭伯克段於鄢”,便是例子。

妯娌關係?兄弟關係?看看《顏氏家訓》怎麼說


想想當父母離世之後,最親的血親就應該是兄弟姐妹了吧,有人說是老婆,老婆是最親的親人,但不是血親,何況,不夠賢良的妻子甚至可能成為兄弟關係的絆腳石。兄弟的妻子的關係稱為妯娌,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關係,只是現代社會多數為獨生子女,一般沒有妯娌關係,所以也就沒什麼提到了,但是隨著生育政策的開放,獨生子女成為過去式的時候,有可能要重新面對妯娌關係,所以瞭解一下也是好的。

所謂“長兄如夫,長嫂如母”,即使做不到這一點,至少兄弟之間,應該要互幫互助,除了特殊情況造成不相往來的情況,也沒有必要反目成仇。你覺得呢?

妯娌關係?兄弟關係?看看《顏氏家訓》怎麼說


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遊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已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際,異於他人,望深則易怨,地親則易弭。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塗之,則無頹毀之慮;如雀鼠之不恤,風雨之不防,壁陷楹淪,無可救矣。僕妾之為雀鼠,妻子之為風雨,甚哉!

兄弟不睦,則於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僮僕為仇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於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於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

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間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於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