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世維: 你的一舉一動都在“說話”

餘世維: 你的一舉一動都在“說話”


無論自身是否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總是在對他人傳遞信息。我們的坐姿、站姿、與他人的眼神接觸都會傳遞豐富的信息。很多時候,我們嘴裡說出的是一回事,我們的身體語言傳達出的是另一回事。——福爾摩斯


人擁有顯意識和潛意識,儘管語言所表露的顯意識不一定是真的,但我們可以結合動作、表情、溝通時的身體距離,透視一個人潛意識。同理,別人也會根據你的行為語言來猜測你的本意。


餘世維: 你的一舉一動都在“說話”


LinkedIn(領英)CEO韋納曾說,CEO與普通經理人本質的區別就是,需要向越多的人負責。說的內容、說話方式、肢體語言等都會受到團隊的關注,特別是作為一名出色的企業領袖,更要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才能讓員工產生共鳴。


韋納對肢體語言的重視是受母親影響。他的母親見到生人會先打量、分析,這和第六感不同,而是一種識別能力,韋納認為這是領導者最寶貴的。用特殊的方式去“傾聽”,包括語調、肢體語言,發現這些特有行為所代表的特定含義,看到他人更真實的一面。


餘世維: 你的一舉一動都在“說話”


在職場、生活中,為什麼與人靠得太近,可能會讓人不舒服?因為在他們看來,你貿然侵犯了他們的領域。這就是行為語言的一部分——領域行為。要讓對方覺得方便,把不方便的留給自己,他們才不會無意識地對你警戒,更願意與你親近,便於溝通。


還有一種是禮貌行為,不是說法禮貌,而是做法禮貌。比如溝通時一直盯著對方看或是完全不看都是不禮貌的,應當適當遊離;面對長輩或是地位更高的人,敬酒碰杯時酒杯的高度要比對方低一些,自己如果是晚輩就別碰出聲音;坐車或是會客,大位留給別人坐,自己坐小位……


有的行為我們每天都在做,像抖腿、雙臂交叉、摸茶杯等保護或偽裝行為、打手勢等暗示行為

,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它所傳達的信息。所以,要多觀察、學習,重視行為語言,免得暴露自己或是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