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君子,在家暴君,壞情緒毀掉了多少中國家庭

事例: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

4月20日,47歲的邱某(妻子)和46歲的雷某(丈夫)走上了離婚法庭,只為逃離長達14年的家暴。

毆打、在家裡安裝監控監視,在雷某眼裡,老婆和女兒都不是獨立個體,而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於是用暴力來剝奪她們的權利,甚至聲稱這是種愛。

去年6月,因為女兒不想按照雷某意願來填報高考志願,雷某便情緒失控對女兒大打出手,並猛甩了妻子邱某一個耳光,導致邱某左耳鼓膜穿孔失聰,女兒左手縫了三針。這一巴掌也打醒了邱某,讓她決意離婚。

反轉的是,雷某在家毆打辱罵妻女,在外卻又是另一副面孔。對外人十分熱心腸,還特別喜歡孩子。看鄰居家的小孩穿得不好,還會帶著孩子去買衣服,甚至還曾經想再收養孩子。

而每次對女兒施暴後,雷某也會愧疚地滿足女兒要求給予補償,前後非常矛盾。

在外偽裝成聖人,在家卻是殘暴的魔鬼,重則肢體暴力,輕則言語刻薄。像這樣"雙面人",我們身邊還有很多。

在外君子,在家暴君,壞情緒毀掉了多少中國家庭

為什麼工作上、接待外人上,溫和有禮寬容大度的人,一回到家就會負面情緒爆棚,容易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大發脾氣?我們舉個例子來分析一下:

朋友L是一位銷售,每天的工作就是和人打交道,就算和客戶打電話說得嗓子冒煙,跑客戶走得磨破了腳,也還是會面帶微笑。

可他一回到家就變了,僵著臉,一句話都說,看什麼都不順眼。

只要孩子把玩具丟得亂七八糟,老婆的飯菜煮得淡了一點,暴脾氣一上來就開始數落孩子,數落老婆。

偶爾他老婆也會"頂撞"幾句,嚯,這下一來一往地反彈負面情緒,矛盾升級一發不可收拾。最後搞得誰都不高興,他一想又覺得後悔。

這類場景,每個家庭多少都經歷過吧?

所以說,特別是從事服務業,比如公關、客服、教師等行業的人,每天在忍受巨大壓力的同時,還要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一下班身心俱疲,也就更容易一點就著。

那到底是什麼心態給了我們任性的勇氣呢?

在外君子,在家暴君,壞情緒毀掉了多少中國家庭

分析:常見的四種等級

第一級:沒意識到自己在發洩

我在外這麼辛苦,沒有人體諒我,小孩確實不聽話,我罵他是對的;老婆/老公確實不夠盡心,我指責她/他是對的;老爸老媽根本就不理解我,我為自己"解釋"是對的……

其實更多是"借題發揮",在小問題上發大脾氣,把負面情緒轉移到了無辜的家人身上。表面上看順理成章,實際上是自欺欺人。

第二級:反正家人總會包容我

在公司有員工條款,對待上司下屬客戶,言行上多少都有標準,做對做錯都有明文規定的獎懲。

而在家沒有標準,就變成了"被愛的有恃無恐"。

"因為我焦慮,我恐慌,我抑鬱,所以我脾氣大,我任性,我小題大做,我會犯錯。因為是一家人,所以無論如何你們也會選擇原諒我的。"

有多少人是這麼想的?把家人的寬容當成理所當然,更加肆無忌憚。

第三級:不會有實質性的損失

頂撞上司可能會被開除,抱怨同事可能業績會被搶走,得罪客戶可能會被扣獎金,在高位的人面前說錯一句話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我們在外面顧面子、顧形象,理性應對各種問題,集中精力去剋制去忍耐,不和人衝突,大多是覺得這樣做能減少可預見的損失,比如金錢、地位等,認為收斂是安全的。

對家人發脾氣則是想著:頂多吵幾句就完了。認為這比在社會上表露負面情緒,成本更低。

第四級:唯我獨尊

"爸媽要靠我養老,結婚了另一半就歸我管,孩子是我親生的得服從我的命令。"把自己當成家裡的頂樑柱,認為家人是自己的附屬品。

如果剛好是家裡唯一的、最大的經濟來源,那情況可能還會更嚴重些:家裡沒錢不行,你們沒我不行,所以不聽話不行。

特別是在外受到欺壓的人,更容易利用對家人的徹底控制,來恢復自己可憐的自信心。

如果你有以上任意一種扭曲心態,你要小心了。

在外君子,在家暴君,壞情緒毀掉了多少中國家庭

影響:情緒會成為行動的動機

今年年初,一位媽媽打死了自己年僅8週歲的兒子,只是因為兒子弄丟了手機。

1月5日晚上,這位媽媽還在小區群裡客氣禮貌的詢問,是否有人撿到手機,1月6日清晨,孩子就去了。誰能想到親媽能下這麼重的手?

事後這位媽媽承認,因為孩子弄丟手機和不好好寫作業,自己才用膠帶捆住孩子手腳,拿木棒打了孩子。

孩子的爸爸辯解稱,媽媽平時對孩子都挺好的,就是嚴厲,恨鐵不成鋼。在他們眼裡,這些暴行都能用嚴厲來掩飾

如果只聽這片面之詞,多數人都會以為,又是個不聽話的熊孩子被家長收拾了,失手打死孩子的母親也挺可憐。

然而救護人員稱,趕到時孩子已經死亡,很蹊蹺也很慘。頭上臉上都是傷,雙手雙臂青紫發腫,屁股和大腿更是連成片的青紫,體無完膚,新傷舊傷都有。

並且,根據監控和公寓知情人提供的消息,這個8歲的男孩平時很乖,發現手機丟了也曾經尋求過幫助,請公寓阿姨幫忙找,在冰冷的雪地裡因為一直找不到手機,孩子還哭了。

孩子的生命難道還不如一把手機貴重麼?

我們很容易忽視情緒帶來的影響,以為情緒只是自己對環境的一種反應,只會讓自己難受不會傷害到其他人。然而,

情緒也能給我們的行動提供動機

當情緒化作行動,它就不再是無形的,它就能對人造成真切的傷害。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總以為鬧不出什麼事,安心地做"雙面人",放任自己成為家裡的惡魔,結果悲劇收場,眾叛親離,甚至有些損失會讓他們後悔一生。

在外君子,在家暴君,壞情緒毀掉了多少中國家庭

我們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受著各種壓力,期望著一回到家能得到放鬆,得到慰藉。

可是,你別處受的氣憑什麼發在家人身上?誰都不容易,家人過得也不比你輕鬆,為什麼要對你無限容忍?有什麼是比親情、人命更寶貴的嗎?家人也有自己的人生,怎麼就成了你的附屬品呢?

人需要先認識到自己存在問題,才能知道如何去改變。

誤區:改變不是一味的剋制

我們都有個誤區:情緒可以被我們的意志所控制。因而對自控力過分自信,但人的精力有限,一旦耗完,情緒依然會失控,忍耐積壓太久,危害反而更大,甚至不止家人受害,而是危害社會。

前幾天的陝西米脂三中砍人事件讓人憤怒,也讓人反思。

砍人者稱,自己多年前在這所學校就讀時受到欺凌,所以為了報復才去砍人。然而那些被殘忍砍殺、砍傷的學生,既不是當初的施暴者,也和他沒有任何關聯和恩怨,為什麼會遭此橫禍?

因為受到欺凌時他把情緒忍了下來,沒有在當時把負面情緒分解掉,所以在一次次回想起的時候,又會疊加新的負面情緒,負能量越滾越大,久了就開始轉化為對社會的不滿,對他人的嫉妒,最終釀成慘劇。

在外君子,在家暴君,壞情緒毀掉了多少中國家庭

建議:情緒需要的是引導

①有情緒不能過分克制。就像前面說的,壓抑久了依然會爆發,這是引導情緒的前提。

②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人就是有個毛病,老覺得所有人都在關注你的表現,所以喜歡給自己設限。其實偽裝得溫和大度的人,並不會比直爽有原則的人過得更好。

減少在外的溫和度,才能緩解在家的暴戾程度。不隨意顯露情緒≠不顯露情緒,適當表達看法和情緒,別人才會知道你的原則和底線,才不會莫名其妙就踩了你的雷區。

③有句話可能大家聽了會不高興,但還是得說,"沒能力的人有脾氣"。暴脾氣的人一般都是焦慮的人、容易急躁的人,因為沒法解決就只能借題發洩。

如果你是這類人,那你需要做的是找到當下焦慮的問題,想辦法或尋求幫助來解決問題,才能把這股氣散出去。

徹底面對眼前現實,不要想遠了。很多人吵著吵著就會開始翻舊賬,本來就事論事就不容易,現在加上過去負面信息的干擾,人就會偏執、鑽牛角尖,這會影響我們當下的判斷。

⑤有話慢慢說,遇事停三秒。情緒是種反應,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我們指責別人亂髮脾氣之前,先檢討自己是不是也"說話不經大腦"傷害了對方。

適當放慢說話的節奏,適當停頓再反應,才能在即將觸及對方底線的時候,把邁出去但還沒踏下去的腿收回來。

⑥做些能讓自己獲得正能量的事情。比如去完成自己的興趣,學好喜歡的樂器或登山等;定期自省反思,人在思考以後該怎麼做得更好的時候,是最振奮的;也可以去看些正能量的帖子,瞭解身邊實際在發生的正能量故事,知道生活依然充滿希望……

每個人都多少會有負能量,並不會每個人都危害社會。因為多數人是"痛並快樂著",比起負能量帶來的絕望,其他正能量帶來的希望更多

在外君子,在家暴君,壞情緒毀掉了多少中國家庭

警惕:容易犯錯的往往是君子

有些人以為,對外不顯露情緒,塑造一個君子形象,就稱得上高情商。而"法不入家門,家醜不會外揚",所以在家裡就可以為所欲為,這其實是非常不成熟的想法。

"容易犯錯的往往是君子",這句話是餘世維老師說的,他也曾說過:"情商不是情緒的發洩,而是對情緒的察覺和利用"。

所以,無論你是在職場還是在家,無論你面對的是客戶、同事還是家人、朋友,都不重要。能察覺到自己的情緒並且處理好它,才算得上高情商。

在外君子,在家暴君,壞情緒毀掉了多少中國家庭

關注「世維學社」,get完整版餘世維老師的職場演講視頻,

因為實用,所以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