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曹操爱才不惜才,其实是误会了,殊不知他是真难也


都说曹操爱才不惜才,其实是误会了,殊不知他是真难也

曹操(影视形象)

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还许都,从此扛起天子大旗,征讨天下不服诸侯。晃晃二十五年,统一大北方,仅剩孙刘二雄分据南疆。这等功劳,倘若曹操是真心为汉,那可算是千秋大业。可自‘挟天子’后,盖在曹操头上的骂名就止不住了。‘曹操名为丞相,实为汉贼’就跟口头禅似的,每逢开战,敌头必然高喊。除了过干瘾,无非就是想提醒自己的文武百官,将士百姓,乃至天下人,曹操是个实实在在的贼。当然,这口头禅经过二十几年的宣传,影响还是不错的。

零陵先贤传曰: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

毕竟是在古代,流言蜚语自然就成了新闻。曹操有洛阳,有天子;刘备以皇叔身份高举匡扶汉室大旗,皆被天下人视为正统,因此中原地界人心不齐,并没有都向着曹丞相。也正因为如此,曹操每次出征,历经的时间并不会太长,动不动就得回到中央镇宅,就怕所谓的‘亲皇派’、‘反曹义士’趁机生事。整得曹操不得已成为‘大忙人’,许多‘生死离别’的怨恨事也就得化干戈为玉帛。

都说曹操爱才不惜才,其实是误会了,殊不知他是真难也

曹操贪慕张绣婶婶美色,差点把命丢在了宛城

好比张绣。在曹操迎回天子的第二年,就举兵讨伐张绣。张绣是不战而降,可架不住曹操好色,还是看上了张绣的婶婶。把张绣给气得,连夜就起兵反了曹操,打了个措手不及。这场乱战令曹操损失极大,不仅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死于流失,爱将典韦更是为了掩护曹操的撤退,孤身力战而死。

连失爱子爱将,曹操悲痛欲绝,至此发誓,自今已后不复败矣

都说曹操爱才不惜才,其实是误会了,殊不知他是真难也

曹操设宴招待张绣

到了曹袁对峙前夕,张绣听从贾诩建议,主动归附曹操。曹操是大喜着拉起张绣的手,为其设宴庆祝,并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为妻,俨然是一副没有杀子弑将之仇的面目。这等气度,天下英雄,肯定没有人比得过。

可曹操到底是装的,不得不装的。挟天子本就是双刃剑,利在诸侯不得不服,弊在黎民难以信服。张绣来降,就是平了曹操的一件心事,也就是认了他这个正统。特别是张绣是主动的,更是成了曹操拨乱反正的舆论力量。

贾诩传: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可惜曹丕没有曹操的心境,反倒一句:"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逼得张绣心畏自杀。好在此时北方已定,要不然曹丕恐怕得被曹操给送进冷宫。

都说曹操爱才不惜才,其实是误会了,殊不知他是真难也

曹刘攻破下邳,消灭吕布

还有陈宫。陈宫因为曹操杀害边让之事,趁其东征陶谦的空档,劝服张邈、张超兄弟接纳吕布背叛曹操,使创业初期的曹操差点死在了濮阳。这等要命的事,曹操不会不记得。特别是在围攻下邳时,本来吕布都要投降了,陈宫更是冒头于城墙之上,大骂曹操为逆贼。

可惜了了,陈宫摊上了吕布这不听话之主,纵有一身能耐,也架不住曹操大军的围攻。就这样,下邳城破,吕布、陈宫、高顺、张辽等几个主角也被手底下的人给绑到曹操跟前。由于曹操爱才,这几人都被挨个问了遍,哪怕是无义之徒吕布,曹操都显露了犹疑的脸色。而到了陈宫,曹操更是大聊特聊。从菩提老祖聊到了少林十八铜人,绕来绕去,都绕不过一个主题:你服不服。

不过陈宫死鸭子嘴硬,愣是不肯服气。最后曹操只好搬出陈宫家人以此威胁,没想到反被陈宫倒打一耙,拿‘孝’、拿‘仁’说事。陈宫此举,却也正中曹操下怀。要知道,善待一叛徒的家人,是多么好的形象提升。

陈宫传:太祖之禽宫也,问宫欲活老母及女不?宫对曰:"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太祖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

都说曹操爱才不惜才,其实是误会了,殊不知他是真难也

刘备(影视形象)

最后就是宿敌刘备。刘备跟曹操认识得早,早在讨董前两人就在京师共事过。后董卓祸乱司隶,两人还一同前往沛国招募兵曲组织义军,直到董卓西迁长安,才分道扬镳。虽说两人曾在徐州问题上闹过别扭,但很快就随着刘备的求救而烟消雨散,曹操更是与其煮酒论英雄,断定天下诸侯只有他跟刘备才称得上是英雄。

不过好景不长,一山也容不下二虎。随着衣带诏事件泄露,曹操正式跟刘备反目。

曹操传: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曹操传: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

蜀记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

衣带诏是个时间点,曹对刘态度转变的时间点。在这之前,双方底下的人早就在嚼耳根子。可是刘备身份不同于常人,这点曹操是知道的,是否真心接纳另说,有了刘备在身边自然是在说法上锦上添花。连皇室宗亲都认了曹操,天底下的诸侯哪有再骂的资格。

都说曹操爱才不惜才,其实是误会了,殊不知他是真难也

刘备参与衣带诏事件

然而衣带诏发生后性质就不一样了,刘备是铁了心地要跟曹操作对。刘皇叔这块招牌既然不能为之所用,就得尽快消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曹操一扫平河北便马不停蹄地下荆州,就是冲着刘备去的。甚至还写信提醒威逼孙权,不要插手他跟刘备之间的事情,免得引火江东。

但孙权知道,现在他跟刘备是唇齿相依,此时不作反抗,只要曹操顺利清除刘备,稳定荆州,不出几年,顺江而下,朝夕便至江东。孙权以区区六郡之地,焉能抵抗中国。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拼一把。赤壁之战由此而生,刘备也得以立足荆南,继续宣传‘曹贼’,让曹操背负骂名度过余生。

结语:

曹操原是剿灭宦官,讨伐董卓的汉廷功臣,可是自迎天子还许都后,就身负争议。于天下,他是结束乱世的大英雄;于汉廷,他确实也存在窥窃王朝的嫌疑。所以自建安元年起,曹操就不得不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负重前行,哪怕是历经丧子之痛,也得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吞。只有到了暮年将死之际,他才释放自己,说出心中的苦楚:

"我前后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资料出处:《三国志》、《蜀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