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大儒許衡逝世739週年


紀念大儒許衡逝世739週年

農曆庚子年三月初三(庚辰月戊辰日,2020年3月26日),是中國十三世紀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天文曆法學家,百科全書式的通儒許衡逝世739週年紀念日。

紀念大儒許衡逝世739週年


紀念大儒許衡逝世739週年

許衡,字仲平,因24歲(公元1233年)時在山東徂徠山二聖宮教授生徒匾其室為“魯齋”,從此學者稱之魯齋先生。許衡出生於金朝衛紹王大安元年(宋寧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為農曆己巳年己巳月丙寅日(公元1209年5月8日);卒於元朝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為農曆辛巳年壬辰月戊戌日(公元1281年3月23日),葬於至元十八年四月二十,為農曆辛巳年癸巳月乙酉日(公元1281年5月9日)。祖籍為懷州河內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李封村)人,諡文正,封魏國公。

據《元史》、《許文正公遺書》、《許文正公世家譜》、《元朝名臣事略》、《元文類》、《蒙兀兒史記》以及《辭源》、《辭海》、《中國人名大辭典·歷史人物卷》等史料記載,許衡青少年時即聰敏勤學,博覽群書並立志學以致用;成年後,“凡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曆、兵刑、食貨、水利之類,無所不講”,與姚樞、竇默等講程朱理學,“慨然以道為己任”;元世祖忽必烈為親王時任京兆提學,於關中大興學校;世祖即位後,任中書省議事、中書左丞,太子太保,與劉秉中等“立朝儀”“定官制”,籌劃立國規模,上書言立國“必行漢法”;“犯顏諫諍,剛毅不屈”,有元代的“魏徵”之稱;創建並主持元初國學,任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資善大夫等,培育人才,善教,眾多弟子如姚燧、耶律有尚等皆學有成就;對漢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學傳播和朱陸合流有較大影響;任教領太史院事,與王恂、郭守敬、楊恭懿等改定曆法,“撰《授時歷經》”,“新制儀象圭表”等;道德情操高尚,留下了“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不食道旁無主之梨的價值標準和道德信念;治家嚴謹,教子有方,其子孫皆學有所成,第四子許師敬先後三居相位,為元仁宗推行科舉制度和使天災頻生的泰定時期呈現治平的盛世,卓有政績。許衡辭世後,贈為榮祿大夫、司徒、諡號為文正,後加封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 封魏國公,詔從祀孔子廟廷。

許衡著有《魯齋集》、《魯齋心法》、《授時歷經》、《讀易私言》等,經後世多次修訂編輯再版並易名為《魯齋遺書》、《魯齋全書》,《許文正公遺書》等並收入《四庫全書》。許衡是中國十三世紀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曆法學家,其在思想、教育、曆法、哲學、政治、文學、醫學、歷史、經濟、數學、民俗等方面皆有頗深的造詣和卓越的建樹,是我國元代一位百科全書式的通儒和學術大師。“儒學君子”位居相位者,許衡為古今唯一的一人。許衡及由其所產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許衡文化,既給許氏子孫留下了傳家之寶,又為中華民族聚集了珍貴財富,更為世界文化錦上添花。許衡與許衡文化不僅屬於焦作、屬於河南,而且屬於中國,屬於世界!

謹抄錄在許衡誕辰800週年紀念大典上的拜文以資紀念!

公元二零零九年,歲在已醜,天高氣清。躬逢元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學家許衡誕辰八百週年紀念大典在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隆重舉行。社會各界人士、許氏後裔,敬具鮮花香醴之儀,恭拜許公聖賢,文曰:

蒼山誕聖,大河載靈;天和日朗,林茂川清。

雲止鳥朝,濤靜巒恭;誕辰吉日,鼓樂奏鳴。

形敬色懇,心正意誠;共緬先賢,追遠慎終。

許公峻德,萬世尊崇;遠懷心馳,近瞻步容。

幼年嗜學,博貫眾經;廣學諸家,集古大成。

嚴謹治學,明體達用;不食道梨,青史彪炳。

立教拯世,謀嘉慮忠;諄誨熠論,求索昌鼎。

《時務五事》,天下服膺;敬授人時,澤被寰瀛。

庶績鹹熙,承朱繼程;克明俊德,功炳元蒙。

欣祭許公,賴有豪情;科學發展,指引航程。

社會和諧,政通景明;山陽大地,生機勃興。

伏維尚饗。(許衡與許衡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