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主”當朝無“大儒”——《掌上明史》之8

“聖主”當朝無“大儒”

——《掌上明史》之8

黃波

“聖主”當朝無“大儒”——《掌上明史》之8

朱元璋召見儒生桂彥良,譽之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彥良頗有自知之明,加上他也不懂元璋的心思,連忙答道:“臣不如宋濂、劉基。”這時候,元璋說了句掏心窩子的話,“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言外之意是,這兩個人豈足稱“大儒”?

元璋抬舉桂彥良為江南唯一之“大儒”,表面禮賢下士,實際是打擊另兩位當代大儒宋濂和劉伯溫,否定其道統傳承者的資格。元璋哪會真的以為藉藉無名之桂彥良是大儒?

元璋不承認宋濂、劉伯溫為“儒者”,原因在於儒者都有“導君於正”的使命,真正的大儒,在傳統觀念中,應該是帝王師。做“帝王師”即為中國文人之最高理想。問題是,這種理想很多時候只是文人的一廂情願。聖主們從不承認有什麼帝王之師,否則豈非意味著這個世界上還有人比他更高明?

受孫子犯罪牽連,宋濂被論死。馬皇后苦苦勸諫:宋先生不是皇兒們的老師嗎?百姓為子弟請老師,還會注意始終不失禮數,況天子之家?且宋先生已退休,焉知朝中之事?元璋不聽。馬皇后與元璋吃飯,不御酒肉,元璋問故,對曰:“妾為宋先生作福事也。”元璋投箸而起,次日赦宋濂。

劉基告老,元璋賜其還鄉誥書,場面上的褒獎都懶得說上幾句,末雲:“商不亡於道,官終老於家,誠人生萬幸!”活著回去,已經很不容易哪,劉基捧讀感想如何?難怪後來黃景昉於《國史唯疑》中悲嘆:開國君臣魚水投歡,結果居然如此,自鄶以下又當如何?

元璋宣佈已得“先王之道”,並稱自己絕不是從儒者那裡得來的,儒者只不過是聖經賢傳的學習者,又都是凡胎,研習中屢有迷誤,而他自己則不然,通過“中積群言,加以比較是非”的艱苦努力,從聖經賢傳中直接體認,終於把“道統”接到了自己手中。

帝王永遠不缺拍馬屁者。清代詩人、史學家趙翼讀了元璋的文集就認為,明太祖雖然目不知書,底子肯定薄了點,可這人聰明啊,加上勤奮,你看他留下來的詩文,也許有詞臣潤色,其中的“英武之氣”可是掩飾不住的呢。其實元璋詩文,臣下所做的工作絕非簡單“潤色”而已。判斷元璋是否真通文義,《明太祖集》當然靠不住,得看記錄元璋原話的《明大誥》,誰看了誰都會為其中大量文理不通的話而大吃一驚。

元璋未入學,後來只是在馬背上學了點文化,雖能謅幾句詩也全無文采。擁有專制權的人越是對中國文化典籍一知半解,卻越愛好把自己裝扮成傳統文化的正統維護者。

皇帝治統不容染指,和儒者爭奪道統的話語權,元璋們定會成功,不是因為別的而是他們握有權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