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是源自於靈魂的高貴。《菜根譚》(45)

“君子無禍,勿罪冥冥。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於人所不見,必發於人所 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於昭昭,必先無得罪於冥冥。”

冥,míng,本意是幽暗不明,引申為頭腦愚昧、不明事理

昭:顯著,明顯可見,公開場合。

這是《菜根譚》裡的一句話,大意是說如果人的肝臟上有疾病,眼睛就會受到影響而看不清東西,如果人的腎臟上有疾病,耳朵就會受到影響而聽不清聲音。病因雖然生在人們所看不見的地方,但病的症狀必然發作於人們所都能看見的地 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不出現錯誤,必須先從看不到的細微處下功夫。在細微處修養道德就是慎獨

慎獨,其實是源自靈魂深處的高貴。 “慎獨”一詞出自《禮記 中庸》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大意是告誡人們應該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別人聽不到的時候謹言慎行、自我約束。再隱蔽、再細小的事情也能被發現,所以,人們應該在自己獨處時格外警惕小心不做違德背理之事。

慎獨作為道德自律的重要標誌,千百年來被眾多思想家、哲學家所推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說過:“君子慎獨”、大約兩百年前的曾國藩有著名的“日課四條”,也就是每天要操練的四門功課,其中首條就是“慎獨”,並且是根本,其他三條是枝葉。他進一步指出,“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慎獨是個人道德品質的試金石。

楊震往東萊郡上任時,路過昌邑縣,原先他所推薦的秀才王密,這時做昌邑縣令,夜裡懷中揣著十斤金子來贈送給楊震。楊震說:“作為老朋友,我是瞭解你的,你不瞭解我,這是怎麼回事呢?”王密說:“夜裡沒有人知道這事。”楊震說:“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人知道!”王密慚愧地出門走了。“暮夜卻金”的美談映射出揚震面對金錢無動於衷的坦蕩,他這種不流同俗的風骨,不僅在漢代就是在當今也難能可貴。

慎獨是社會風氣的淨化器。

人生活在世上,我們的言談舉止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一定影響。“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良好的社會風氣要靠我們每一個人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元代著名學者許衡,一天外出,天氣炎熱,口渴難忍。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紛紛摘梨止渴,唯許衡不為所動,有人問:“何不摘梨止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他迂腐:“管它是誰的梨。”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許衡在誘惑下能堅持主見,不為“梨”動的境界對周圍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相反,當下有一些人對事物缺乏自己的判斷,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就像蒲公英一樣,看似輕鬆自在,實則身不由已,一絲微風就能讓它飄忽不定,永遠不知道自己下一個時刻究竟會到哪裡。

慎獨的功夫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獨”字說明了一切。獨處時、沒人看到時、沒人聽到時、沒有熟人的時候最能體現一個人慎獨之功。“不愧於屋漏”、“不欺於暗室”,慎獨之功體現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制度管不著的時候、領導不在的時候。清代的葉存仁,為官三十餘載,甘於淡泊,毫不苟取。離任時,僚屬們趁夜晚用一葉扁舟送來臨別饋贈,他即興賦詩一首以據贈: 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已知。“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把慎獨的含義解讀得近乎完美。

如何才能修煉到慎獨的理想境界?

就是說一個人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條件的情況下,堅守底線,保持謹慎,而是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謹言細緻,慎終如始。不斷自我剖析、自我革新、自我淨化、自我提高,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修身養性,老老實實的面對良知、清清白白的面對自己、坦坦蕩蕩的面對世界,用一顆乾乾淨淨的心,換來自己高貴的人格,才能逐漸達到慎獨的理想境界。

慎獨是源自於靈魂的高貴。《菜根譚》(45)


慎獨是源自於靈魂的高貴。《菜根譚》(45)


慎獨是源自於靈魂的高貴。《菜根譚》(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