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源自于灵魂的高贵。《菜根谭》(45)

“君子无祸,勿罪冥冥。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 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冥,míng,本意是幽暗不明,引申为头脑愚昧、不明事理

昭:显著,明显可见,公开场合。

这是《菜根谭》里的一句话,大意是说如果人的肝脏上有疾病,眼睛就会受到影响而看不清东西,如果人的肾脏上有疾病,耳朵就会受到影响而听不清声音。病因虽然生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但病的症状必然发作于人们所都能看见的地 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不出现错误,必须先从看不到的细微处下功夫。在细微处修养道德就是慎独

慎独,其实是源自灵魂深处的高贵。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 中庸》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告诫人们应该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谨言慎行、自我约束。再隐蔽、再细小的事情也能被发现,所以,人们应该在自己独处时格外警惕小心不做违德背理之事。

慎独作为道德自律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被众多思想家、哲学家所推崇。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君子慎独”、大约两百年前的曾国藩有著名的“日课四条”,也就是每天要操练的四门功课,其中首条就是“慎独”,并且是根本,其他三条是枝叶。他进一步指出,“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是个人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杨震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暮夜却金”的美谈映射出扬震面对金钱无动于衷的坦荡,他这种不流同俗的风骨,不仅在汉代就是在当今也难能可贵。

慎独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

人生活在世上,我们的言谈举止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定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社会风气要靠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元代著名学者许衡,一天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摘梨止渴,唯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何不摘梨止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在诱惑下能坚持主见,不为“梨”动的境界对周围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反,当下有一些人对事物缺乏自己的判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就像蒲公英一样,看似轻松自在,实则身不由已,一丝微风就能让它飘忽不定,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个时刻究竟会到哪里。

慎独的功夫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独”字说明了一切。独处时、没人看到时、没人听到时、没有熟人的时候最能体现一个人慎独之功。“不愧于屋漏”、“不欺于暗室”,慎独之功体现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制度管不着的时候、领导不在的时候。清代的叶存仁,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离任时,僚属们趁夜晚用一叶扁舟送来临别馈赠,他即兴赋诗一首以据赠: 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已知。“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把慎独的含义解读得近乎完美。

如何才能修炼到慎独的理想境界?

就是说一个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条件的情况下,坚守底线,保持谨慎,而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谨言细致,慎终如始。不断自我剖析、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修身养性,老老实实的面对良知、清清白白的面对自己、坦坦荡荡的面对世界,用一颗干干净净的心,换来自己高贵的人格,才能逐渐达到慎独的理想境界。

慎独是源自于灵魂的高贵。《菜根谭》(45)


慎独是源自于灵魂的高贵。《菜根谭》(45)


慎独是源自于灵魂的高贵。《菜根谭》(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