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韓信起兵自立,他的十萬大軍能否打敗劉邦自立封王?

阿軍視野


我認為不能,因為韓信雖然領兵打仗能力很強,但是當時劉邦已經平定了天下,百姓早就想過和平的日子了,所以韓信不得民心。再者說劉邦的親信樊噲,夏侯嬰等都是對他非常忠心的,韓信沒有真正親信的將領,光靠他一個人也是不行的,韓信的政治能力太差,只能說他是一個好的戰略家,不能說他是一個好的統治者。





夢中夢i528


韓信起兵如果單獨與劉邦交戰未必能打贏劉邦。


  1. 應該肯定的是韓信軍事能力確實遠超劉邦,但是韓信的政治素質,差劉邦很遠,就像韓信自己說的,劉邦善將將,自己善將兵,格局的差距,決定了雙方成就的差距
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2. 韓信對軍隊的控制能力不如劉邦,雖然劉邦不負責指揮,但是韓信以下的曹參、灌嬰眾將領,對劉邦都是絕對服從的,韓信指揮他們進攻項羽還是可以的,但如果攻擊劉邦,情況就另當別論。比如,在平定趙國後,在垓下大戰後,先後兩次韓信被劉邦輕而易舉剝奪軍權,如果韓信反對劉邦,即使自己有十萬二十萬大軍,也無法與劉邦對抗。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一〕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3. 韓信在有實力自立為王的時候,正是自己佔領齊地的時候。當時,項羽派武涉、韓信謀士蒯通都勸韓信自立,都被韓信婉拒。固然有韓信重感情一面,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但是也有客觀一面,他剛剛平定齊國,人地生疏,還沒有建立自己威信和親信集團,齊人未必服他。從田橫五百死士看,田家殘餘勢力還是有影響力的,如果貿然稱王,自己能依靠多大力量動員齊地,還是未知數。



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只能寄希望於當一個”假王”,在面對項羽壓力下,劉邦只得同意。但是這一面在自己條件不成熟時候,提前暴露了政治意圖;另一方面更加讓劉邦忌憚,也為以後人生悲劇埋下伏筆。

韓信已破齊,使人言曰:「齊邊楚,〔一〕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漢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

一壺清茗品春秋


讀《史記》,我們常常為韓信的遭遇扼腕嘆息,看看歷代帝王對待功臣的做法,漢高祖劉邦算是不錯的了,為什麼韓信還是避免不了被夷滅三族的命運,不得不令人深思。假如韓信起兵自立,他的命運又該如何呢?還是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處境。

韓信沒有自己的班底,不能完全掌控軍隊。

韓信不愧為一代戰神。他屢出奇計,戰功煊赫,奪魏,破代,喋血西北,不到一個早晨,攻破險關,拿下趙國,一封信,膺服燕國,出其不意佔據齊國,一鼓作氣,吃掉項王的左膀右臂龍且的二十萬精銳楚軍,楚軍震怖,士氣大挫。此時,韓信派使臣,要求做代理齊王,以安定齊地。正在困境中的劉邦剛要發脾氣,被張良踩腳暗示,劉邦反應很快,一轉彎,索性封韓信為真齊王。



原來韓信是什麼身份?是劉邦拜的大將,派他攻打齊國的時候,封他為相國。他的助手是誰?是劉邦的發小灌嬰,被劉邦封為御史大夫,監督任命軍隊將領的,掌控著最精銳的騎兵兵團。這也是劉邦的厲害之處,韓信手下的核心人物,還掌握在劉邦手中。韓信只是擁有戰爭的決策權,他的搭檔,原來是張耳,現在更換成灌嬰,任務是很好地執行他的策略。如果韓信有異心,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中寫到,劉邦兩次不通知,直接到韓信的軍營中,奪去軍隊,對抗項羽,韓信還在清晨的美夢中,劉邦已經把事辦完了。可見,韓信只是老闆派出去的高級白領而已。韓信根基尚淺,軍隊不是自己一手創建的,骨幹又是劉邦的嫡系,不具備自立的條件。

但是,如果韓信採納蒯徹的建議,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不親自率大軍擊潰項羽,那歷史又要改寫了。

項羽看到自己身邊的一個普通護衛,現在如此厲害,也派人去爭取韓信,想讓他保持中立,韓信拒絕了。

齊國辯士蒯徹,用相人之術勸告韓信稱王,他認為韓信功高震主,挾不賞之功,處境已經很危險了,他拿張耳陳餘的由摯友到互相殘殺,來告訴韓信沒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他以勾踐和文種,范蠡的君臣之義,來告誡韓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然而,韓信也沒有動搖。



韓信真誠,感恩圖報,其心胸豁然,讓人折服,然而他成為楚王后,如果能謙遜一點,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居功自傲,怎麼能有那樣的結局。看來修養品質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


江湖夜雨92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韓信聽從蒯通的建議後,率兵攻打齊國,齊王田廣不得不請項羽出兵支援。於是項羽派出了手下大將龍且,讓他帶兵火速前往齊國,幫助田廣打敗韓信。可惜的是,龍且只是一員猛將,打仗的謀略比不上韓信,因此楚軍遭到了慘敗。就連龍且本人也被韓信斬殺了,此事讓項羽極為恐懼。於是派遣武涉將軍去遊說韓信,尋求達成同盟,然後三分天下。

面對武涉的遊說,韓信確實有點心動,尤其是謀士蒯通也暗中勸他自立。本來韓信決定反叛劉邦,但劉邦同意了冊封他為齊王。再加上韓信本來就猶豫不決的性格,於是不再有自立的想法。另外在他看來,自己立下了大功,劉邦沒有理由收回齊王的任命。緊接著韓信繼續攻打項羽,最後把他在垓下包圍了,在勝利無望的情況下,項羽拔劍自刎,劉邦也順利統一了天下。

現在問題來了,假如韓信起兵自立,能不能成功,也就是說能不能擊潰劉邦的討伐。其實顯而易見,韓信絕對可以打敗劉邦,然後實現三分天下的格局。

其一:韓信是劉邦手下,唯一能與項羽對抗的將領。

在劉邦沒有拜韓信為大將之前,幾乎不敢與項羽對抗。後來韓信和劉邦分別帶兵攻城掠地時,結果韓信節節勝利,所謂滅代國,破趙國;而劉邦卻一塌糊塗,必要時還得向韓信呼救。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劉邦失去韓信以後,拿什麼與項羽對抗。由於劉邦此前的一系列行為,嚴重損害了項羽的利益,導致一旦韓信宣佈中立,項羽或許會全力攻打劉邦。這樣一來,劉邦應付項羽都應付不過來,哪有時間來攻打韓信。因此,韓信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劉邦前來討伐一事。

其二:韓信自立以後,天下已是三分的格局,而劉邦幾乎是最弱的一方。

憑著劉邦的實力,連項羽都打不過,當初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時,若不是韓信及時來救,早已成了甕中之鱉。相應地,項羽也打不過韓信,龍且被殺時,他非常恐慌。這樣就出現了有趣的一幕,劉邦打不過項羽,項羽打不過韓信,那麼很顯然,劉邦拿什麼打敗韓信。況且天下已經處於三分的趨勢了,導致誰都不敢輕易動兵,害怕第三方漁翁得利。因此,就像蜀漢和東吳的關係一樣,劉邦不僅不會進攻韓信,或許會尋求與韓信結盟。

總之,只要韓信宣佈自立,劉邦馬上就會陷入危險的處境。這時韓信有絕對的主動權,而劉邦則危機四伏,弄不好會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子正尋道


不能

韓信的軍事才華,沒得說,當世數一數二的名將。

但項羽同樣是當世的名將,其軍事才華同樣驚才絕豔,同樣幾次幾乎把劉邦逼到絕路,最終項羽還是失敗了。

項羽失敗的原因,就是政治才能和駕馭人的能力比劉邦差太多,而非是軍事上的才能不足。

這個缺陷在韓信身上同樣明顯,從韓信請封齊王,到韓信不自立,到韓信最終被殺,都能看出他在政治上的猶豫與不聽人言。

這幾乎就是項羽的翻版,不知道是不是名將一類的軍事天才基本都在政治上比較偏科的原因。

所以除非韓信能一戰直接擊殺劉邦,否則最終結果,他會輸給劉邦,就如同項羽一樣,不是軍事能力不行,而是政治與駕馭人的水平差太多了。


葉飄刀


上次看到過一個類似的分析文章,說韓信還是畏懼一個人,這個人名字我忘記了,歷史上不是很出名,但是這個人很瞭解韓信,這個人的存在是韓信的死穴。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劣勢,劉邦的勝算大大的超過韓信會打仗的優勢。


成說陳事


韓信,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淮陰侯,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為大漢王朝的建立作出不世之功,可以說劉漢的天下有一半是靠韓信打下來的,但敵國一旦被滅,韓信的噩夢也就隨即而來了。

因功高蓋主割據一方,免不了引起皇帝劉邦的疑心病,皇帝犯了疑心病就想著先下手為強,千方百計的開始削弱韓信的權力,最後,更是默許當朝皇后與宰相蕭何聯合用計謀處死韓信,可惜韓信一代軍事奇才,竟被呂后誘殺於長樂宮鍾室。據《史記》所載,韓信臨死之際發出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那蒯通的計策又是什麼呢?竟讓韓信追悔莫及。

蒯通曾建議韓信率領十萬大軍佔據強大的齊國,聯合燕、趙兩國,以達到與楚漢三分天下的格局。當此時,楚漢相爭已進入僵持階段,韓信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導向決定著最終天下的歸屬。倘若此時,韓信起兵自立反叛劉邦,則天下未可知也。劉邦應對項羽尚且捉襟見肘,又怎麼有餘力討伐韓信呢?

而當項羽步入四面楚歌的絕境,歷史前進的腳步已然無法阻擋,春秋戰國幾百年的征伐,儘管隨著秦的統一而結束,但是秦王朝對於民力無節制地濫用,終使天下烽煙再起,在經過秦末的動亂與楚漢戰爭的爭鬥,百姓對於和平的渴望已經很強烈了,誰要是挑戰帝王權威,終將免不了失敗一途。另外,劉邦在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中笑到最後,並且能將萬人敵的項羽逼到只能自刎的絕境,又豈是平庸之輩。即使韓信有軍事之才,然並不等於他就可以成為帝王。

韓信的死是可悲的,或許從他向劉邦索要齊王的封號時就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結局,天子之塌,豈容他人鼾睡?當一個帝王對於有功臣子到了賞無可賞封無可封的境地,等待他的也唯有死亡一途。


太史沐陽


個人認為不可能打敗劉邦的,從兩個人的能力和所獲得的資源分析。

兩個人的能力:韓信個人軍事能力突出,能指揮千軍萬馬,在戰術上是勝過劉邦。劉邦在用人上要高韓信許多,首先就是提拔韓信作為大將軍,另外就是有蕭何陳平以及起家的兄弟上面,劉邦都用到了極致和舒服。那麼一個會用兵,一個會用將,如果韓信能一鼓作氣拿下劉邦可能還有勝算,要不然從這個用人能力比韓信是打不過劉邦的。

從兩個人的資源來看:首先從正統地位資源劉邦是漢這邊公認的第一人,而韓信是他的大將軍。然後戰爭除了兵還有最重要的錢糧,錢糧都是在劉邦手上。再是韓信人員內部有很多劉邦的人以及兵士的家眷生活在劉邦的領域。其次是人的資源在韓信還沒有得到劉邦賞識之前就是一個普通的士兵,後來有點人脈大多是權利使然,而劉邦的人力資源顯而易見文成武將都有還有個管理家眷的老婆。

從個人能力上一統兵一個統將,從資源上看一個就是賬面上10萬人馬,一個是要人有人,要錢有錢。所以韓信是打劉邦的沒有勝算。如果韓信擁有項羽的資源那勝算就大很多了。


LEIYONG35


首先我要說的是,歷史最殘酷的地方,就在於他沒有假如。歷史的魅力就在於,他也有很多的謎,等待著我們去猜,等待著我們去無限的遐思。比如,明朝歷史上的建文帝失蹤之謎,現今流傳於世的版本,就不下好幾個。歷史也有很多的喜劇性,我們今天,一起來給韓信同志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

假如韓信擁兵自立,他能否擊敗劉邦,自己封王呢?韓信一旦擁兵自立,形成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恐怕中國的這段歷史,要重新改寫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一旦形成,三方軍事互相制衡,恐怕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歷史,會更加的精彩紛呈。我們常說軍事鬥爭,是政治鬥爭的延續,就好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當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別人,發生衝突的時候,能坐下來談那就沒必要去動刀動槍嘛!只有在實在談不攏的時候,才會用軍事手段去解決,故有古人說“上兵伐謀”就是這個道理。一旦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恐怕劉邦是沒有軍事實力,去和韓信硬碰硬的,以劉邦的的睿智和痞子程度,他也是不太會主動和韓信,發生正面衝突的。韓信的性格悲劇,也決定了他不會主動去攻擊劉邦,其實,這個時候的韓信恐怕得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項羽,很早就被拖入戰爭的泥潭,這時候人困馬乏,他急需修養生息,恐怕他也不會去主動挑起戰爭。這個時候歷史,極其有可能,會陷入戰爭的空窗期。一旦出現這種局面,武將們如果歇著了,那麼就輪到文人們開始打仗了!

一旦進入戰爭的空窗期,劉邦的政治優勢就凸顯出來了。劉邦是個政治威望極高的人,早在老家沛縣的時候,他的美名就眾所周知,因此他的團隊裡,基本是都是他的老鄉團。入關中的時候,又和當地老百姓“約法三章”,他也沒有殺戮,在老百姓心裡威望很高的贏英,這些都為他後來的成功,積累了寶貴的政治資源,為他的團隊吸引了大量的能人志士。而在政治手段和威望方面,韓信在劉邦面前就顯得格格不入,基本上就是小學生水平。項羽,那就不用說了,“火燒咸陽宮”“坑殺秦軍”等等這些劣跡斑斑的行徑,也就給他後來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興亡誰人定,勝敗豈無憑”即使歷史,再給韓信一次選擇的機會,他也不可能會是劉邦的對手,真正的強者還是劉邦,那個深得民心,能夠把天下英才聚攏在身邊,又能讓他們各盡其能的人!



順勇天塹論道


韓信是漢朝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從三個方面評點韓信擁兵自立能否打敗劉邦自立為王?

首先,劉邦對韓信軍隊具有充分的控制能力。漢軍陣營裡,韓信雖然獨當一面,但在自己的部隊裡也做不到大權獨攬,因為韓信之下,劉邦的親信曹參掌步兵、灌嬰掌騎兵、還有傅寬等中高層制約,更不要說底層士兵都是衝著漢軍大旗去的。這也是劉邦在成皋之戰大敗後,以及垓下之戰大勝後都可以輕易的奪走韓信軍隊指揮權的原因。

其次,韓信如果僥倖躲過劉邦親信的扼殺造反成功,隊伍也會四分五裂,然後就要馬上面對張耳從北方、彭越從西方、甚至英布從南方的打擊,基本會被扼殺在搖籃裡,最終只不過火中取粟,給項羽贏得時間。

第三,說客誇大其詞,以小博大

春秋戰國以來,縱橫家們閃亮登場,大多誇大其詞,以便爭取上位者的賞識,謀求一官半職、功成名就,張儀、蘇秦、武涉、蒯通都是這類人。

第四,韓信只是個職業經理人,沒有自己的班底,不能完全掌控軍隊。

劉邦兩次不通知,直接到韓信的軍營中,奪去軍隊,韓信還在清晨的美夢中,劉邦已經把事辦完了。可見,韓信只是老闆派出去的高級白領而已。韓信根基尚淺,軍隊不是自己一手創建的,骨幹又是劉邦的嫡系,不具備自立的條件。

但是,如果韓信採納蒯徹的建議,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不率大軍擊潰項羽,發展壯大自己,坐視項羽消滅劉邦,那歷史又要改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