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韩信起兵自立,他的十万大军能否打败刘邦自立封王?

阿军视野


我认为不能,因为韩信虽然领兵打仗能力很强,但是当时刘邦已经平定了天下,百姓早就想过和平的日子了,所以韩信不得民心。再者说刘邦的亲信樊哙,夏侯婴等都是对他非常忠心的,韩信没有真正亲信的将领,光靠他一个人也是不行的,韩信的政治能力太差,只能说他是一个好的战略家,不能说他是一个好的统治者。





夢中夢i528


韩信起兵如果单独与刘邦交战未必能打赢刘邦。


  1. 应该肯定的是韩信军事能力确实远超刘邦,但是韩信的政治素质,差刘邦很远,就像韩信自己说的,刘邦善将将,自己善将兵,格局的差距,决定了双方成就的差距
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2. 韩信对军队的控制能力不如刘邦,虽然刘邦不负责指挥,但是韩信以下的曹参、灌婴众将领,对刘邦都是绝对服从的,韩信指挥他们进攻项羽还是可以的,但如果攻击刘邦,情况就另当别论。比如,在平定赵国后,在垓下大战后,先后两次韩信被刘邦轻而易举剥夺军权,如果韩信反对刘邦,即使自己有十万二十万大军,也无法与刘邦对抗。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一〕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3. 韩信在有实力自立为王的时候,正是自己占领齐地的时候。当时,项羽派武涉、韩信谋士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都被韩信婉拒。固然有韩信重感情一面,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但是也有客观一面,他刚刚平定齐国,人地生疏,还没有建立自己威信和亲信集团,齐人未必服他。从田横五百死士看,田家残余势力还是有影响力的,如果贸然称王,自己能依靠多大力量动员齐地,还是未知数。



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只能寄希望于当一个”假王”,在面对项羽压力下,刘邦只得同意。但是这一面在自己条件不成熟时候,提前暴露了政治意图;另一方面更加让刘邦忌惮,也为以后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韓信已破齊,使人言曰:「齊邊楚,〔一〕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漢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

一壶清茗品春秋


读《史记》,我们常常为韩信的遭遇扼腕叹息,看看历代帝王对待功臣的做法,汉高祖刘邦算是不错的了,为什么韩信还是避免不了被夷灭三族的命运,不得不令人深思。假如韩信起兵自立,他的命运又该如何呢?还是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处境。

韩信没有自己的班底,不能完全掌控军队。

韩信不愧为一代战神。他屡出奇计,战功煊赫,夺魏,破代,喋血西北,不到一个早晨,攻破险关,拿下赵国,一封信,膺服燕国,出其不意占据齐国,一鼓作气,吃掉项王的左膀右臂龙且的二十万精锐楚军,楚军震怖,士气大挫。此时,韩信派使臣,要求做代理齐王,以安定齐地。正在困境中的刘邦刚要发脾气,被张良踩脚暗示,刘邦反应很快,一转弯,索性封韩信为真齐王。



原来韩信是什么身份?是刘邦拜的大将,派他攻打齐国的时候,封他为相国。他的助手是谁?是刘邦的发小灌婴,被刘邦封为御史大夫,监督任命军队将领的,掌控着最精锐的骑兵兵团。这也是刘邦的厉害之处,韩信手下的核心人物,还掌握在刘邦手中。韩信只是拥有战争的决策权,他的搭档,原来是张耳,现在更换成灌婴,任务是很好地执行他的策略。如果韩信有异心,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写到,刘邦两次不通知,直接到韩信的军营中,夺去军队,对抗项羽,韩信还在清晨的美梦中,刘邦已经把事办完了。可见,韩信只是老板派出去的高级白领而已。韩信根基尚浅,军队不是自己一手创建的,骨干又是刘邦的嫡系,不具备自立的条件。

但是,如果韩信采纳蒯彻的建议,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不亲自率大军击溃项羽,那历史又要改写了。

项羽看到自己身边的一个普通护卫,现在如此厉害,也派人去争取韩信,想让他保持中立,韩信拒绝了。

齐国辩士蒯彻,用相人之术劝告韩信称王,他认为韩信功高震主,挟不赏之功,处境已经很危险了,他拿张耳陈余的由挚友到互相残杀,来告诉韩信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他以勾践和文种,范蠡的君臣之义,来告诫韩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然而,韩信也没有动摇。



韩信真诚,感恩图报,其心胸豁然,让人折服,然而他成为楚王后,如果能谦逊一点,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居功自傲,怎么能有那样的结局。看来修养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江湖夜雨92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韩信听从蒯通的建议后,率兵攻打齐国,齐王田广不得不请项羽出兵支援。于是项羽派出了手下大将龙且,让他带兵火速前往齐国,帮助田广打败韩信。可惜的是,龙且只是一员猛将,打仗的谋略比不上韩信,因此楚军遭到了惨败。就连龙且本人也被韩信斩杀了,此事让项羽极为恐惧。于是派遣武涉将军去游说韩信,寻求达成同盟,然后三分天下。

面对武涉的游说,韩信确实有点心动,尤其是谋士蒯通也暗中劝他自立。本来韩信决定反叛刘邦,但刘邦同意了册封他为齐王。再加上韩信本来就犹豫不决的性格,于是不再有自立的想法。另外在他看来,自己立下了大功,刘邦没有理由收回齐王的任命。紧接着韩信继续攻打项羽,最后把他在垓下包围了,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项羽拔剑自刎,刘邦也顺利统一了天下。

现在问题来了,假如韩信起兵自立,能不能成功,也就是说能不能击溃刘邦的讨伐。其实显而易见,韩信绝对可以打败刘邦,然后实现三分天下的格局。

其一:韩信是刘邦手下,唯一能与项羽对抗的将领。

在刘邦没有拜韩信为大将之前,几乎不敢与项羽对抗。后来韩信和刘邦分别带兵攻城掠地时,结果韩信节节胜利,所谓灭代国,破赵国;而刘邦却一塌糊涂,必要时还得向韩信呼救。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刘邦失去韩信以后,拿什么与项羽对抗。由于刘邦此前的一系列行为,严重损害了项羽的利益,导致一旦韩信宣布中立,项羽或许会全力攻打刘邦。这样一来,刘邦应付项羽都应付不过来,哪有时间来攻打韩信。因此,韩信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刘邦前来讨伐一事。

其二:韩信自立以后,天下已是三分的格局,而刘邦几乎是最弱的一方。

凭着刘邦的实力,连项羽都打不过,当初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若不是韩信及时来救,早已成了瓮中之鳖。相应地,项羽也打不过韩信,龙且被杀时,他非常恐慌。这样就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刘邦打不过项羽,项羽打不过韩信,那么很显然,刘邦拿什么打败韩信。况且天下已经处于三分的趋势了,导致谁都不敢轻易动兵,害怕第三方渔翁得利。因此,就像蜀汉和东吴的关系一样,刘邦不仅不会进攻韩信,或许会寻求与韩信结盟。

总之,只要韩信宣布自立,刘邦马上就会陷入危险的处境。这时韩信有绝对的主动权,而刘邦则危机四伏,弄不好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子正寻道


不能

韩信的军事才华,没得说,当世数一数二的名将。

但项羽同样是当世的名将,其军事才华同样惊才绝艳,同样几次几乎把刘邦逼到绝路,最终项羽还是失败了。

项羽失败的原因,就是政治才能和驾驭人的能力比刘邦差太多,而非是军事上的才能不足。

这个缺陷在韩信身上同样明显,从韩信请封齐王,到韩信不自立,到韩信最终被杀,都能看出他在政治上的犹豫与不听人言。

这几乎就是项羽的翻版,不知道是不是名将一类的军事天才基本都在政治上比较偏科的原因。

所以除非韩信能一战直接击杀刘邦,否则最终结果,他会输给刘邦,就如同项羽一样,不是军事能力不行,而是政治与驾驭人的水平差太多了。


叶飘刀


上次看到过一个类似的分析文章,说韩信还是畏惧一个人,这个人名字我忘记了,历史上不是很出名,但是这个人很了解韩信,这个人的存在是韩信的死穴。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劣势,刘邦的胜算大大的超过韩信会打仗的优势。


成说陈事


韩信,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淮阴侯,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为大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不世之功,可以说刘汉的天下有一半是靠韩信打下来的,但敌国一旦被灭,韩信的噩梦也就随即而来了。

因功高盖主割据一方,免不了引起皇帝刘邦的疑心病,皇帝犯了疑心病就想着先下手为强,千方百计的开始削弱韩信的权力,最后,更是默许当朝皇后与宰相萧何联合用计谋处死韩信,可惜韩信一代军事奇才,竟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据《史记》所载,韩信临死之际发出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那蒯通的计策又是什么呢?竟让韩信追悔莫及。

蒯通曾建议韩信率领十万大军占据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两国,以达到与楚汉三分天下的格局。当此时,楚汉相争已进入僵持阶段,韩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导向决定着最终天下的归属。倘若此时,韩信起兵自立反叛刘邦,则天下未可知也。刘邦应对项羽尚且捉襟见肘,又怎么有余力讨伐韩信呢?

而当项羽步入四面楚歌的绝境,历史前进的脚步已然无法阻挡,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征伐,尽管随着秦的统一而结束,但是秦王朝对于民力无节制地滥用,终使天下烽烟再起,在经过秦末的动乱与楚汉战争的争斗,百姓对于和平的渴望已经很强烈了,谁要是挑战帝王权威,终将免不了失败一途。另外,刘邦在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中笑到最后,并且能将万人敌的项羽逼到只能自刎的绝境,又岂是平庸之辈。即使韩信有军事之才,然并不等于他就可以成为帝王。

韩信的死是可悲的,或许从他向刘邦索要齐王的封号时就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局,天子之塌,岂容他人鼾睡?当一个帝王对于有功臣子到了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境地,等待他的也唯有死亡一途。


太史沐阳


个人认为不可能打败刘邦的,从两个人的能力和所获得的资源分析。

两个人的能力:韩信个人军事能力突出,能指挥千军万马,在战术上是胜过刘邦。刘邦在用人上要高韩信许多,首先就是提拔韩信作为大将军,另外就是有萧何陈平以及起家的兄弟上面,刘邦都用到了极致和舒服。那么一个会用兵,一个会用将,如果韩信能一鼓作气拿下刘邦可能还有胜算,要不然从这个用人能力比韩信是打不过刘邦的。

从两个人的资源来看:首先从正统地位资源刘邦是汉这边公认的第一人,而韩信是他的大将军。然后战争除了兵还有最重要的钱粮,钱粮都是在刘邦手上。再是韩信人员内部有很多刘邦的人以及兵士的家眷生活在刘邦的领域。其次是人的资源在韩信还没有得到刘邦赏识之前就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后来有点人脉大多是权利使然,而刘邦的人力资源显而易见文成武将都有还有个管理家眷的老婆。

从个人能力上一统兵一个统将,从资源上看一个就是账面上10万人马,一个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所以韩信是打刘邦的没有胜算。如果韩信拥有项羽的资源那胜算就大很多了。


LEIYONG35


首先我要说的是,历史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假如。历史的魅力就在于,他也有很多的谜,等待着我们去猜,等待着我们去无限的遐思。比如,明朝历史上的建文帝失踪之谜,现今流传于世的版本,就不下好几个。历史也有很多的喜剧性,我们今天,一起来给韩信同志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假如韩信拥兵自立,他能否击败刘邦,自己封王呢?韩信一旦拥兵自立,形成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恐怕中国的这段历史,要重新改写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一旦形成,三方军事互相制衡,恐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会更加的精彩纷呈。我们常说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就好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当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坐下来谈那就没必要去动刀动枪嘛!只有在实在谈不拢的时候,才会用军事手段去解决,故有古人说“上兵伐谋”就是这个道理。一旦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恐怕刘邦是没有军事实力,去和韩信硬碰硬的,以刘邦的的睿智和痞子程度,他也是不太会主动和韩信,发生正面冲突的。韩信的性格悲剧,也决定了他不会主动去攻击刘邦,其实,这个时候的韩信恐怕得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项羽,很早就被拖入战争的泥潭,这时候人困马乏,他急需修养生息,恐怕他也不会去主动挑起战争。这个时候历史,极其有可能,会陷入战争的空窗期。一旦出现这种局面,武将们如果歇着了,那么就轮到文人们开始打仗了!

一旦进入战争的空窗期,刘邦的政治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刘邦是个政治威望极高的人,早在老家沛县的时候,他的美名就众所周知,因此他的团队里,基本是都是他的老乡团。入关中的时候,又和当地老百姓“约法三章”,他也没有杀戮,在老百姓心里威望很高的赢英,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政治资源,为他的团队吸引了大量的能人志士。而在政治手段和威望方面,韩信在刘邦面前就显得格格不入,基本上就是小学生水平。项羽,那就不用说了,“火烧咸阳宫”“坑杀秦军”等等这些劣迹斑斑的行径,也就给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兴亡谁人定,胜败岂无凭”即使历史,再给韩信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也不可能会是刘邦的对手,真正的强者还是刘邦,那个深得民心,能够把天下英才聚拢在身边,又能让他们各尽其能的人!



顺勇天堑论道


韩信是汉朝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从三个方面评点韩信拥兵自立能否打败刘邦自立为王?

首先,刘邦对韩信军队具有充分的控制能力。汉军阵营里,韩信虽然独当一面,但在自己的部队里也做不到大权独揽,因为韩信之下,刘邦的亲信曹参掌步兵、灌婴掌骑兵、还有傅宽等中高层制约,更不要说底层士兵都是冲着汉军大旗去的。这也是刘邦在成皋之战大败后,以及垓下之战大胜后都可以轻易的夺走韩信军队指挥权的原因。

其次,韩信如果侥幸躲过刘邦亲信的扼杀造反成功,队伍也会四分五裂,然后就要马上面对张耳从北方、彭越从西方、甚至英布从南方的打击,基本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最终只不过火中取粟,给项羽赢得时间。

第三,说客夸大其词,以小博大

春秋战国以来,纵横家们闪亮登场,大多夸大其词,以便争取上位者的赏识,谋求一官半职、功成名就,张仪、苏秦、武涉、蒯通都是这类人。

第四,韩信只是个职业经理人,没有自己的班底,不能完全掌控军队。

刘邦两次不通知,直接到韩信的军营中,夺去军队,韩信还在清晨的美梦中,刘邦已经把事办完了。可见,韩信只是老板派出去的高级白领而已。韩信根基尚浅,军队不是自己一手创建的,骨干又是刘邦的嫡系,不具备自立的条件。

但是,如果韩信采纳蒯彻的建议,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不率大军击溃项羽,发展壮大自己,坐视项羽消灭刘邦,那历史又要改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