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公元755年,因為一場安史之亂突然發生,當時正處於鼎盛時期的唐王朝,國力急轉直下,開始由盛轉衰。自安史之亂後,唐朝便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一直到唐朝滅亡,這種情況都沒有任何改變。

唐朝的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那麼,藩鎮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當時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夠轄制多少兵力?為什麼原本強大的唐王朝,對此無可奈何呢?

要想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回顧一下,藩鎮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藩鎮的出現,其實要從唐朝初年,府兵制度的崩潰開始說起。

眾所周知,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唐朝的很多制度,也是沿襲了隋朝的制度,甚至是更早北周時期的制度。

府兵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唐朝的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所謂的府兵制度,其實有點類似於當年西方的騎士制度,或者是曹操當年實行的屯田制。國家從各地方募兵,這些兵源戰時去前線打仗,沒有戰事的時候就回家耕田。這種制度,可以大大減少國家的軍費開支,曾經是北周強大的一個基礎。

但是到了隋唐時期,這種制度的問題開始出現了。

在南北朝的時候,中原的一個個國家,大都地盤沒有那麼大。如果有大規模外敵入侵,現去招募兵源,也是來得及的。但是到了唐朝,情況就不一樣了。

唐朝的地盤實在太大。

而且,這種制度在唐朝早期的時候,比如貞觀年間,還可以堅持一下。因為當時唐朝的戰事,主要是以唐朝進攻為主,從各地方募集來的士兵,只管上陣殺敵就可以了。但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唐朝開始由戰略進攻轉為防禦,邊線的將士們,不再是主動出擊,而是要開始被動防禦。

唐朝的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這個時候,府兵制的弊端就出現了。

因為當時唐朝的地盤實在太大,從各地方募集兵源,就算是就近募兵,等到了邊疆的時候,敵人早就跑了。而且這一來一回,往往時間極長,有可能會錯過農家耕種的時節,讓士兵自家的田地荒廢。所以到了唐玄宗初年的時候,士兵們已經開始因此怨聲載道了。

所以,唐玄宗登基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府兵制進行改革。

於是,募兵制開始實行,藩鎮也同時登上了歷史舞臺。

唐朝的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所謂募兵制,其實就是職業軍人。募兵制召集來的士兵,不用再考慮回家耕田,因為你也回不去,你的職業就是打仗。在中國古代,府兵和募兵其實是來回變了好幾次,兩者各有優劣。募兵制的優點,在於士兵們更加專業,缺點在於國家的國防開支更大。

實行了募兵制以後,唐朝之前實行府兵制的很多問題,瞬間消失,但是同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誰去當兵呢?

要知道,在古代社會,大家一直堅定認為,學而優則仕。那時候可沒什麼參軍光榮的說法,當兵是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所以,當時唐朝出現了一個特別奇葩的現象。

胡人當兵!

唐朝的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歷史上的唐朝,尤其是最鼎盛時期的唐朝,其實遠比我們今天很多人想象的發達的多。當時的長安,生活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很多大唐周圍國家的人,都向往唐朝的富饒生活,紛紛進入唐朝生活。不過,在當時的唐朝內部,胡人的地位是相對低下的。

而募兵制實行以後,胡人們有了另外一條出路,那就是去當兵。而且對於原本就生活在邊疆的胡人們來說,參軍打仗或者去邊塞生活,也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情。

於是,在當時的唐朝,就出現了這樣一幕:邊塞的將士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胡人。就連後來直接引發了安史之亂的安祿山,本身也是胡人。

隨著這種募兵制的實行,邊疆開始出現尾大不掉的態勢,節度使們往往擁有強大的軍權,開始對中央造成威脅。

當時唐玄宗設置了九位節度使,一位經略使,史稱天寶十大節度使。十大節度使,下轄的兵力或有不同,少則兩萬左右,多則近十萬。

唐朝的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而在唐玄宗天寶後期,引發安史之亂的安祿山,正是因為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地的節度使。當時安祿山所控制的總兵力,達到了18萬以上。而且這些軍隊,還是當時唐朝最為精銳的邊軍!

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安史之亂一爆發,就將唐朝從最巔峰的狀態,徹底打落塵埃。

當然,不管是玄宗本人,還是之前的李世民、李治、武則天等皇帝,在佈置藩鎮的時候,不可能沒想到地方將領手握兵權,會尾大不掉的情況。對此,之前幾位唐朝皇帝,其實採用了一種很好的約束方法,只給軍權,不給財權。當時十大藩鎮所需的軍械輜重,其實都需要後方來提供。

但問題是,晚年的唐玄宗,昏聵至極。在安史之亂爆發後,打出了一系列昏招。安祿山雖然坐擁十餘萬精兵,但以當時大唐的國力來說,只要玄宗穩紮穩打,最多三年,就能徹底平定安史之亂。然而可惜的是,玄宗晚年一系列白痴操作,將這個過程拖了整整十年。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大唐的國力不但嚴重內耗,中央財政也無法為繼。

唐朝的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面對這種情況,當時已經無力擔負大筆國防支出的朝廷,只能將財權也交給地方。希望地方能夠自行募兵募財,反正最後能把叛軍打垮就行了。

但是這種操作,卻使得原本只擁有軍權的地方節度使,同時掌握了財權和行政權。

同時掌握了財權、軍權和行政權,這已經和古時候的諸侯沒有任何區別了。

所以等到安史之亂結束後,當時的唐朝,已經陷入了徹底分裂的狀態當中。後期的唐朝,其實有點像東周時期的周王室。雖然也出了幾個勉強像樣的皇帝,想要改變地方節度使割據自治的弊病,但這個時候,已經是積弊難反。一些強大的地方節度使,甚至比唐朝中央所能控制的軍隊還要多。而且到了這個時候,節度使已經不再是中央委派,而是逐漸變成世襲制。和古時候的諸侯,除了稱呼以外沒有任何不同了。

唐朝的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唐朝末年。唐朝結束後,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幾乎全都是地方節度使出身。一直到了宋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節度使變成了一個不再掌兵的虛銜,這才終於結束了藩鎮割據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