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如此強大,為什麼卻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

史之為鑑


一個王朝的存亡問題,背後都有深刻的制度因素。中國曆代王朝,都面臨著兩個主要矛盾:

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國家的制度變更,幾乎都是圍繞著這兩個矛盾展開的。

在秦朝統治時期,這兩個矛盾的鬥爭也最為劇烈。秦以前,地方凌駕於中央之上,諸侯凌駕於君主之上;秦以後,改分封制為郡縣制,改世襲製為軍功爵制,出現了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

我們一般認為,這兩個變化屬於歷史性的進步。但是,任何制度都是優劣並存的。夏商周三代,總共存在了約1800年,而秦以後十幾個王朝的統治時間加起來,也不過如此。一般來說,在中央專制集權的時代,一個王朝能延續兩百年,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可見,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並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反而常常導致國家快速滅亡。但是,秦朝僅僅十幾年就滅亡,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變革太迅速,缺乏過渡性,導致民心不穩

要知道,分封制持續了上千年,從數百個諸侯國逐漸合併為七個主要國家,更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如此長的時間內,各國早已形成獨立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法律制度。

僅僅是秦國的商鞅變法,便引起了強烈的反對和不滿,更何況要把這一套制度貫徹到全天下呢?反撲是必然的。

儘管靠著秦始皇的強力手段, 國家表面上完成了統一。但實際上在老百姓的心裡,對於秦朝是不認同的。他們對自己的稱呼,仍然是“楚人”、“齊人”、“魏人”,而不是“秦人”。甚至民間還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可見百姓對於秦的仇視有多麼深。

這種仇視是秦滅六國後客觀存在的,不能全部歸咎於暴政。

六國百姓早就習慣了自由、鬆散的管制,壓根就沒有大一統的概念,更加受不了秦朝嚴密的法律制度。因此,“恢復分封”的想法到了漢朝都仍然存在,這是歷史慣性決定的。

很明顯,秦朝並不在意這種歷史慣性。他們完全沒有采取任何過渡措施,更沒有對六國遺民進行安撫,只是一味求變、一味鎮壓。

無論是商朝還是周朝,在滅掉前代之後,都會為其後代子孫保留封地,並沒有趕盡殺絕;漢朝初建,也沒有立即改弦更張,反而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分封制;曹魏篡漢,給了漢獻帝一塊封地;西晉統一三國,同樣優待吳、蜀皇帝。

這些都是正面例子,但秦朝偏偏不這樣做,因此,矛盾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激化。

第二,缺乏地方屏障

賈誼《過秦論》記載,秦朝統一後: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這種措施,表面上看是為了削弱地方實力,加強對百姓的防範,可實際上也使得中央失去了地方屏障。

《史記》記載,陳勝吳廣起義後:

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

這一系列造反行為,地方守軍根本無力抵抗,一觸即潰。等到秦朝中央反應過來,打算派兵鎮壓時,整個起義已經勢不可擋了。後來的項羽、劉邦起義時,情形與此相同。

總的來說,秦朝的兵力內重外輕,在偏遠的地方甚至沒有兵力,這就給了起義者極大的發展空間。

而這種情況,在分封制下絕不會出現。整個春秋戰國時代,有諸侯攻伐、大夫造反,但絕沒有聽說過人民起義。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立的武裝,還未等起義爆發,就已經被扼殺在萌芽狀態了。

秦朝的問題,用四個字總結:缺乏經驗。歷史上從沒有發生過人民起義,他們只顧著防範地方官員,哪裡知道人民群眾的厲害啊?

有了這個前車之鑑,以後的各個王朝,都懂得要加強地方的兵力,一方面為中央做屏障,一方面防範百姓。如:西漢的諸侯國、東漢的州牧、唐朝的藩鎮、明朝的藩王等等。

當然了,有時候給地方權力過重,也會威脅中央,很難兩全其美,這是後話了。

第三,沒有後路

正常來說,一個國家往往有多個核心,首都之外會設立陪都。這樣,當中央受到威脅時,皇帝還可以遷移到其它地方,不至於迅速滅亡。

歷史上,周朝從鎬京遷都洛邑,漢朝從長安遷都洛陽,晉朝從洛陽遷都建康(南京)、宋朝從開封遷都臨安(杭州)……

每一次王朝面臨覆滅時,因為給自己留了條後路,就能夠再續命數百年。在所有大一統王朝中,只有秦朝沒給自己留後路,咸陽一失守,皇帝哪兒也去不了。

當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核心全部集中在一處時,往往是非常脆弱和危險的。一旦中央力量不夠強大,敵人襲來,便一觸即潰。

當然,秦朝不給自己留後路,也是出於無奈。當時的天下,並不是只有咸陽一個大城市。各國的都城,都經過了數百年的建設,完全有實力成為陪都。但可惜,這些地方都是六國殘餘勢力的根據地,唯一能讓中央信任的地方,也只有咸陽了。

結語

秦朝的滅亡是一個歷史悲劇,也是時代變革的犧牲品。

任何一個制度的創立,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一開始,一定會走許多彎路,碰許多釘子,也一定會有流血犧牲。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面臨的風險也是最大的。

而秦朝,就相當於一個開路先鋒。它一方面為後代留下了完美的制度範本,一方面也承擔了許多前所未有的風險,為後世提供經驗教訓。

儘管它的短命有自身的問題,但在那個缺乏經驗的時代,也很難做得更好。不經歷過失敗,哪有後世的改進呢?

因此,從整個歷史大勢來說,秦朝這個失敗者也是值得尊敬的。大家認為呢?


造作的楚狂人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據的地位十分崇高,其他不說但是大一統這一項,足以讓秦朝冠絕歷朝歷代,秦朝的大一統思想為歷朝歷代所接受所推崇,無論他們怎麼詆譭秦朝,但是始終不敢說大一統不好,甚至如果沒有秦朝的一統思想, 我們國家也和差不多,會形成無數小的國家。所以說秦朝對我國的影響深遠。

但是秦朝自秦始皇統一開始算起,到秦王子嬰時候滅亡,存在的時間只有短短十四年,要知道之前秦國可以一統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戰亂,等秦朝建立,實力應該更加強大猜對,但是卻只有短短的十幾年,其實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

一、秦國武力征服,並沒有征服人心

秦國能夠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靠的就是武力,絕對的武力,以武力征伐相繼滅掉的東方六國。也就是說秦國靠的是武力統一,但是在六國心中並不服,跟秦並不一心,而且很他們認為自己跟秦有國仇家恨,所以說秦朝內部也不穩。

二、馬上打天下,馬上治天下

秦國崛起在於商鞅變法,秦孝公時期重用商鞅,給秦國來了一次重大的手術,這一次重大手術讓秦國開始走向了富強的道路。當時商鞅給秦國設計的這一條是變法圖強之路,而秦國也正如商鞅所想的那樣強大了甚至到了秦始皇時期已經碾壓六國了。

秦始皇憑藉著祖先的遺澤,加上自己的能力,終於一舉滅掉六國,至此商鞅變法的很多措施已經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比如嚴刑峻法方面。此時天下初定,應該是休養生息,但是秦始皇依然堅守祖先的法規,不斷激起了人們的反抗。

三、秦始皇一死,秦朝無力掌控龐大的疆域

秦始皇無疑是強大的,有著絕對的權威,他活著的時候誰也不敢和秦朝作對,即使有一些叛亂,也翻不起來什麼風浪。可以說秦始皇本人就堪比全國強大的軍隊,他活著就是一個巨大的威懾,。但是秦始皇死了,他已經不能威懾周邊了,甚至在他死後幾年,大秦到處是烽煙,終於秦朝被滅掉。

所以說秦朝被滅是有一定原因的,有人會如果秦始皇能夠順應形勢改變一下當時的一些治國政策也不至於此,如果真的那樣做,秦始皇還是秦始皇嗎?


小歷史打印機


先想一個問題,為何秦朝之前沒有農民起義?

因為,諸侯對轄區有軍政大權。而諸侯的轄區都不大,可以實現精細化管理。地方稍有異動,就會馬上迅速撲滅。而且,老百姓在一個諸侯國過不下去了,也可選擇流亡到其他國家。

再看秦朝,百姓再苦,也沒地方逃。於是,只能起義造反。而秦朝因為疆域太大,根本沒能力對各地進行精細化管理。起義爆發後,很長時間內都不能撲滅。造成起義軍勢頭越來越大,最終,難以剿滅。

朝廷的對邊疆的統治效率,會影響其疆域大小。秦朝實行的郡縣制有些超前,不利於朝廷對疆域進行有效管理。因此,它的覆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古代交通落後,通訊不便。如果疆域太大的話,一個消息的傳遞就需要一個多月時間。如此延遲的信息交流,必然不利於朝廷管理。於是,在商朝、周朝和秦朝之後的漢朝和明朝,都採用了分封制。

從商朝開始,在邊疆分封一些侯和伯,讓他們統轄邊遠地區。轄區內有什麼事,都是你們自己做主。只要聽中央朝廷的調遣,定期上供就行了。只是,這些分封出去的諸侯實力越來越大,同時,中央朝廷越來越弱。這才有了後來的七雄爭霸和秦滅六國。

秦朝統一以後,對諸侯混戰的弊端非常痛惡,於是,實行郡縣制度,廢除分封制度。可惜,秦朝忘了之前商周分封的原因-----加強偏遠地區統治!秦朝主要兵力也分佈邊防和京師,而在各郡縣的兵力有限。陳勝武廣起義一個多月內,都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郡縣的幾百民兵,根本沒能力阻擊起義軍。朝廷因為離得遠,也沒有來得及調兵前來鎮壓!也是因此,各地起義軍這才有了崛起的時間。

再看之前實行分封制度時,下層農民起義就不可能爆發,更不可能成功!都不用等朝廷派兵,地方諸侯就自己處理了。

總之,大集權下的中央政權,對地方管理不力。這才導致秦朝滅亡。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秦朝滅亡我認為——

首先,說一個題外話,但這話我認為也不得不提:秦,它是一個西陲邊境國家,其先人支持紂王,最後被周貶為馬伕,最後因種種努力(現在不提與本文無關)加之護送周平王的功勞(東周第一個王)被封為西陲大夫,這才有了它的容身之地。

到了秦孝公年間,來了個衛國人公孫鞅,他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商鞅變法”的執行人。說到“商鞅變法”,大家一定不生疏,書中的課本必備的“商鞅變法”的內容,我現在不多說,就說“商鞅變法”的其中一個關鍵點——法律(商鞅本人為法家,韓非子的傳人,注重嚴苛的刑法)

法律

大秦以律法著稱,法律制定的太過繁瑣,反倒讓民眾無所適從,加之當時許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勞役制度(當時有許多酷刑與嚴法,往往犯一些小罪就要發配邊遠地區,對於當時生產力低下,一個成年男子的離開會導致一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處罰太過於殘酷嚴厲,百姓怨恨積怨太多(到後來的“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到了劉邦的漢朝,知道了秦滅亡因為秦王暴政虐民所致所以漢朝開始倡導黃老無為之術,讓百姓修生養息。

工程

秦有五大工程:鄭國渠,都江堰,長城,阿房宮,始皇陵。其中前兩個是戰國時的工程,而長城被譽為“功在千秋”,後兩個則是秦王暴欲的結果,這些工程和上述的法律有密切關係,這些工程需要大量勞動力,而法律恰恰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導致人口大量流失,民生哀怨。


阿房宮

起義

大秦亡的主觀原因就是農民起義,最早的“大澤鄉起義”就是由上述的工程和法律引起的,後來陳勝稱王,極大威脅了秦的統治。到秦的後幾年,各地義軍突起,最為著名的就數楚國貴族項燕,項羽起義和劉邦起義(這就是後來的楚漢爭霸)


大澤鄉起義

軍隊(秦)

精銳之師一半被調動到最北邊的河套地區全是沙漠的甘肅蒙古邊界,一半在最南邊的沼澤防守,去了接近100萬人,後來中原戰亂後,路途幾千裡,調不回來。

加上把忠誠的得力有能力的武將硃砂了太多,比如蒙括,以及蒙括的副將等幾十人,在山西甘肅黃河以北的河套沙漠地帶真守邊疆,結果被下旨自盡,牽連了非常多有豐富軍事作戰經驗的國家棟梁。後來趙高借皇帝名義來讓北方不對回來,因為大部分是蒙括舊部,不願意迴歸,也不相信趙高,導致後來的王翦的孫子也只帶回咸陽援救的不足3萬人。


結果

皇帝胡亥自己荒淫過度,和大臣距離越來越遠,君臣離心離德,沒有共同溝通和共同利益,失去了和外界的聯繫,信息非常閉塞。朝政被一個太監趙高把持。而且為了專權殺死了太多的有能力的無辜人就算了,關鍵是把能力很強的一些大臣肆意冤殺連坐,不是流放邊疆就算集體坑殺,有逃離者,立刻混入了劉邦的革命隊伍,而大多先前跑到項羽隊伍的,後來也慢慢離開後都加入了劉邦的隊伍。

咸陽城的流放犯人過多,導致這些犯人後來在項羽率領 三萬人來攻打咸陽城的時候,雖然被組織起來和項羽對抗,結果每個人拿到短刀後,都瘋狂看腳銬和手鍊,根本無心作戰,而且腳銬導致這些人行動不方便,跑不起來,最後有些砍斷了鏈條,也只是逃跑了,根本不想為秦國效力,反而帶領項羽的部隊抄近路直接達到皇宮。而且王翦的孫子沒有親自打過仗,結果以上前就被項羽看調腦袋……其他人見勢不妙,紛紛投降。三個月的時間,累計投降的秦國人,超過40萬。


周129


秦朝的崛起直至滅亡,我將其分為三個階段,以下重點從這三個階段分析;

一、勵精圖治,崛起

這個階段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商鞅,而“商鞅變法”也是秦國從弱國變成戰國首強的極為重要的原因。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重刑,弱民,抑商,禁旅”使秦國在短短十來年中爆發式發展,山無盜賊,人民富足。而對軍隊的變法“軍功授爵制”更是極大的增強了軍人的積極性,當時等級劃分非常明顯,而可以通過殺敵建功受封爵位,這對普通人是多麼大的吸引力,就好比一個乞丐,突然告訴他,只要你跟我上戰場殺敵建功,回來就能娶妻生子做人上人,這對原本連飯都吃不飽的人來說,還用選擇嗎?而在我認為,商鞅變法是使秦國崛起的根本原因,也是使秦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後問介紹。

二、井噴爆發,一統天下

這裡也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始皇帝嬴政,當你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外加雄心大志的時候,能幹嘛?毫無疑問就是搶地盤了。歷經秦國幾代君主的家底積攢,到了嬴政這裡,那就是大地主了,滅六國,建立大一統帝國。他算是承上啟下的人物,歷史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但是他是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統治基礎的人,統一文字,度量衡,為後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

三、盛極必衰,走向滅亡

這裡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劉邦,是他接受了秦朝最後一位君主親王子嬰投降的人,建立西漢。為什麼會有劉邦的出現呢?他原為秦吏,在押送囚犯誤期後,因為秦法苛刻不得已反秦,前文說到商鞅變法,在弱小的時候固然有用,但是在強大的時候,忽略了子民,重刑抑商禁旅是必然會走向滅亡的。而李斯和趙高篡改秦始皇遺照,逼死扶蘇,也是加劇了秦國的滅亡,扶蘇剛毅勇武,為人寬人,具有政治遠見,如果他接任秦國,或許會改變商鞅變法的弊端,使秦朝得到長足的發展,但是歷史沒有假設,也無法倒退。


歷史摸黑看


秦國痛定思痛,憑藉著商鞅變法,一點一點的慢慢強大,然後東出,再到最後的平定六國。聽到秦國的軍隊,誰不是聞風喪膽?只要秦軍一出現,對方從氣勢上就已經敗了。但是問題來了,秦國有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什麼短短十幾年就被起義軍滅了?秦朝快要滅亡的時候,也沒見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呀?因為那時候,天下剛剛平定,政治中心,經濟中心還在北方平原地區,南方極為不發達,嬴政想著讓北方的人遷徙到南方,從北方招募一些女人,讓他們跟軍人們成家立業,在南方生活。

秦始皇當年,一下用了五十萬的軍隊,這支軍隊在南方成立了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幾個郡。帶領這這支大軍的首領為為任囂,後來是趙佗。

為什麼在秦朝快抵抗不住的時候,他們沒有回來抵抗和保護?五十萬精銳,力挽狂瀾絕對可就連阻擋項羽的章邯,用的軍隊都是死囚徒和奴隸,戰鬥力跟秦國的正規部隊差的太多,就算平定天下,裁軍,也不至於沒有吧?

原來,這支部隊,被派遣到了越南地區。據說是秦始皇下的死命令不準回來要穩定南方的穩定。




無記哥哥


翻開中國歷史就可以看到,各個朝代的興衰,榮辱,滅亡原因。夏桀,商紂都是施以暴政走向滅亡。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秦始皇統一了天下,看似十分強大,但他對統一的江山沒有做出很好的規劃治理。

首先他施政綱領是錯誤的,天下即為老百姓的天下,他沒有關心天下老百姓的疾苦,沒有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建設,搞買賣經濟貿易,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過上安穩的生活。而是施以暴政,生活糜爛,荒逸無道。搞一戶有罪,十戶連坐的殘酷刑法。修萬里長城,致使無數青壯年慘死埋葬在萬里長城之下,興修阿房宮,提高老百姓柯捐雜稅,搜刮盡了老百姓錢財,讓老百姓難以安生立命。

秦始皇暴死在去蓬萊求取不死仙丹的路上,秦二世繼位,此子即沒有其父的過人之處,但在貪圖享樂生活方面,殘暴施政方面卻猶勝其父。由於他的無德無能導致了自取滅亡。引發了陳勝吳廣起義的大規模農民鬥爭運動。才有了項梁,項羽叔侄舉義推翻秦暴政,漢劉邦一統天下的局面。這就是秦王朝建立短短几十年走向滅亡的原因。


肖定才


秦國是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經過十幾代君臣的努力,破六國平南蠻建長城,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

為啥會快速覆滅,原因主要以下倆點:

一是破壞了積累長久的宗族勢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六國世族,他們家國亡恨,換來的是秦始皇的暴力鎮壓,這雙方立場不一樣,都合理,老百姓也是吃不到饅頭就罵娘,所以這就導致秦朝失去天下人心,所以在後面出了個昏君,就沒人願意匡扶社稷了。被項羽劉邦給摟扁了。這就是為啥說明朝得國最正,縱使出昏君,有社稷大臣一樣扶正,最後滅亡了,反清復明的聲音也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

二是秦始皇不讓主要兵力回防,大約南境趙陀30幾萬大軍鎮守,還有防守長城的十幾萬秦軍,這裡不得不說秦始皇的格局高,其實他也知道就算回來勤王,後面還會有覆滅的可能,因為這種巨大改革往往是隱藏著無比巨大的階級矛盾,就想隋朝一樣,遲早要爆發,除非後代有天縱明君能解決,前車之鑑就是商鞅被車裂,他太爺爺讓商鞅做了替罪羊才讓秦朝的世族不再叛亂。而始皇帝名留青史,維護住大一統至今,流芳百世。



六線滾雪球


六國分秦,不與會盟。秦國痛定思痛,憑藉著商鞅變法,一點一點的慢慢強大,然後東出,再到最後的平定六國。聽到秦國的軍隊,誰不是聞風喪膽?只要秦軍一出現,對方從氣勢上就已經敗了。但是問題來了,秦國有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什麼短短十幾年就被起義軍滅了?秦朝快要滅亡的時候,也沒見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呀?因為那時候,天下剛剛平定,政治中心,經濟中心還在北方平原地區,南方極為不發達,嬴政想著讓北方的人遷徙到南方,從北方招募一些女人,讓他們跟軍人們成家立業,在南方生活。

秦始皇當年,一下用了五十萬的軍隊,這支軍隊在南方成立了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幾個郡。帶領這這支大軍的首領為為任囂,後來是趙佗。

為什麼在秦朝快抵抗不住的時候,他們沒有回來抵抗和保護?五十萬精銳,力挽狂瀾絕對可就連阻擋項羽的章邯,用的軍隊都是死囚徒和奴隸,戰鬥力跟秦國的正規部隊差的太多,就算平定天下,裁軍,也不至於沒有吧?

原來,這支部隊,被派遣到了越南地區。據說是秦始皇下的死命令不準回來要穩定南方的穩定。


轟轟格拉斯


每次讀歷史,當看到陳勝、吳廣憑900多個拿著木棍子,扛著竹竿子(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泥腿子起家,從大澤鄉出發,到劉邦進駐咸陽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前後不過2年多時間(前209年7月~前207年11月),我就想,當年秦滅六國的時候,號稱雄兵百萬,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滅六國後,蒙恬帶領三十萬北擊匈奴(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戌狄),任囂和趙佗帶領五十萬南征嶺南。這都是秦王朝的創業之師,無一不是身經百戰、以一敵十。這樣的精銳部隊,難道抵擋不住無論是裝備、素質還是數量都不佔優勢的叛軍?而且秦朝的軍隊多為秦人,就算不願為皇帝賣命,但關內是他們的家鄉,有他們的妻室兒女,如果咸陽不保對他們意味著什麼他們也是知道的,那為什麼就能讓幾個泥腿子鬧騰這麼大一個聲勢?  幾千年來,歷史學家們無不異口同聲地說,是橫徵暴斂,是暴政。但橫徵暴斂、不施仁政,老百姓沒飯吃的,秦朝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叛亂在每朝每代都層出不窮。明朝朱元璋隨便一個案子,就要殺掉一、二萬人;清朝時“康熙康熙,吃糠喝稀”、“嘉靖嘉靖,家家皆淨”;秦始皇燒了一些書,埋了四百六十多個書生,但雍正老子的文字獄,動輒牽連幾千人,也沒見亡黨亡國。壞皇帝歷朝歷代都有,國卻不一定亡在壞皇帝手裡。暴政是亡國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絕對不是最關鍵的因素,如果你一定要拿歷史教材來說服我,我只能說,教材就是用來忽悠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的。  經過無數個無眠的夜晚,費去了去領導家聯絡感情的時間,也費去了找女朋友的時間,我閉關悟道。終於有一天我如光明灌頂,大徹大悟,我終於為兩千多年前的一個王朝找到失敗的真正原因了(評:這就是傳說中的看歷史流淚,替古人擔憂)!原來,秦朝的軍隊,一直到秦朝滅亡,主力部隊都沒有參與戰鬥!  諸位且看,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冬天,這時距叛亂開始已經一年多了,陳勝派遣的周章等將領向西到達戲水(今陝西臨潼境內,距咸陽僅三十多公里),兵力有幾十萬。二世這才慌了神,大為吃驚,跟群臣商議說:“怎麼辦?”少府章邯說:“盜匪已經來了,人數多勢力強,現在徵發附近各縣的軍隊是來不及了。酈山的勞改犯很多,請赦免他們,授予他們兵器去迎擊叛軍。”(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也就是說,在此之前,秦王朝根本就沒有組織軍隊進行過抵抗。直到發現敵人就在眼皮底下了,調動軍隊已經來不及,於是把修建陵墓的勞改犯組織起來,一共三十萬人。也就是這三十萬勞改犯,將叛軍打得一逃再逃,殺了陳勝、吳廣、項梁等匪首,一直追了八百公里,把他們所認為的最後一支敵人圍在鉅鹿(今河北省邢臺平鄉縣西南),圍得水洩不通。如果不是項羽這個五百年難得一遇的戰神出現,那這些勞改犯可真成了史上最牛的勞改犯了。前面不是說蒙恬帶領三十萬北擊匈奴麼?那麼這三十萬人馬呢?當時蒙恬已經被趙高設計陷害逼迫自殺,由蒙恬的副將王離接手。王離現在就領兵十萬圍在鉅鹿城外。任囂和趙佗帶領五十萬南征嶺南(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的部隊在哪裡呢?居然還在番禺觀望!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八十萬正規軍,只有十萬參與了戰鬥!而且直到秦朝滅亡,其它七十萬也沒參戰。   為什麼秦王朝不出兵?難道胡亥鐵了心要把秦王朝置之死地?且看下文。造反剛剛開始的時候,傳達情報的通訊員從叛區回來,把造反的情況一五一十報告了二世,講造反的人如何如何多,那些人如何如何厲害。二世很生氣,就把通訊員關到牢房裡去。後邊的通訊員回來,二世又問他,這小子聽說前面的事了,於是回答說:“那不過就是一群搶劫犯而已,經過公安局、派出所的全力圍捕,目前已抓完了,群眾情緒基本穩定,局勢已經基本控制,不值得擔心。”於是二世開懷大笑(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至,上問,對曰:“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上悅。)。這混小子就是這樣一個聽不得負面信息的人,所以後來群臣都不敢把真實情況告訴他。(幾百年後的隋煬帝也就是這樣亡國的)這件事從一開始就定性為治安事件,最高權力機構並沒有調動軍隊,軍隊自己也不敢妄動。直到周章的幾十萬人馬到了臨潼,二世才急了,趕緊讓章邯組織三十萬勞改犯進行抵抗,同時讓北方軍團的王離帶了十萬兵馬回來支援。章邯開始比較順利,所以章邯掉以輕心,秦中央也掉以輕心了,未能把更多的部隊調回來。鉅鹿一戰,王離的十萬人馬全軍覆滅。碰上項羽,章邯也有點招架不住,吃了幾回敗仗,且戰且退,但三十萬主力並未受太大的損失。勝敗者,軍家之常事也。章邯一邊堅兵守陣,一邊向中央請求支援。如果現在秦中央能立即調動七十萬邊防部隊,項羽未必是對手。但這時候,趙高的譴責書到了,以很嚴厲的口氣質問章邯失敗的原因。於是章邯派了參謀長司馬欣前往咸陽解釋。司馬欣日夜兼程一個多月,到了咸陽後,趙高把他安排在皇宮的警衛室,三天不接見。也許趙高因為新任丞相,想在這些將領前擺擺威風。但司馬欣害怕了,抄小道趕回部隊,驚慌失措地跟章邯說:“現在趙高這小人當道了,咱們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麼作為的。咱打贏了,他定會嫉妒我們的功勞,必會陷害咱們;咱打輸了,更免不了處死。將軍啊,你好好想想吧。”這時項羽因糧草已不夠,也急於招降,於是邊打邊談。公元前207年7月,章邯率二十多萬人馬投降,雙方在河南安陽舉行了隆重的投、受降儀式。章邯的投降對秦王朝的打擊是毀滅性的,西進的叛軍再也沒遇到象樣的抵抗,四個月之後劉邦就騎著高頭大馬,昂首挺胸地開進咸陽。秦中央有沒有對邊防部隊下發調令至今是個疑,但現在可以知道的是:北方的二十萬人馬已經在南下的途中,但速度異常緩慢,直到戰爭結束,也未參與戰鬥。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當時北擊匈奴的三十萬部隊中,其中十萬是正規部隊,也就是王離帶到鉅鹿的十萬。另外二十萬是戰時為兵,閒時為農的邊民。如果是這樣,那他們故意貽誤戰機是很有可能的。當時天下大亂,叛軍的勢力已經這麼強盛,局面已經失控,二十萬政府軍未必能鎮壓住,更關鍵的原因是,他們的家都在長城附近一帶,秦朝亡不亡與他們沒有多大關係,甚至在心底希望暴秦早亡。他們南下的目的,可能最主要還是防止叛軍北上。嶺南的五十萬兵馬呢?公元前的208年,也就是章邯正與叛軍激戰的時候,趙佗不是揮師北上,而是封關、絕道,阻止叛軍南下,也防止自己的兵馬偷偷回去。3年後,於公元前205年兼併桂林、象郡,從而統一了嶺南地區;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這是嶺南第一個都城。這小子,趁著局勢混亂,自立門戶了。  有多大的胸懷,做多大的事業。二世只能聞喜不能聞憂而憂患驟至;唐太宗聞過則改則盛世太平。不能容人容事者,執國則國亡,掌軍則軍敗,身敗名裂、眾叛親離。此等結局,豈不可怕!君子,要警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