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農耕文化記憶—竹匾編織


大田農耕文化記憶—竹匾編織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福建閩中大田縣的鄉村,村民們開始了一年的勞作,用竹子製作勞動工具,生活用品,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基本技能。經過一個冬天風乾的竹子,經過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剖出粗細不等的篾片和篾絲,用來編制不同的竹製品。(攝影:溫欣孝)

大田農耕文化記憶—竹匾編織


剖出的篾條,需放在陽光下繼續晾曬,可以有效地防止蟲蛀(攝影:溫欣孝)

大田農耕文化記憶—竹匾編織


曬乾的竹片彎成竹匾的外框,再用竹釘牢牢地固定,竹匾是閩中鄉村最常用的工具,用於晾曬糧食、種子。(攝影:溫欣孝)

大田農耕文化記憶—竹匾編織


技術好的篾匠,力量控制得非常到位,削出來的竹片,厚薄一致,有青有黃。竹條,寬窄均勻,大小一致;竹絲,圓潤光滑,狀如粉條,柔軟,有韌性。(攝影:溫欣孝)

大田農耕文化記憶—竹匾編織


編織竹匾底部,經緯之間穿梭,看似簡單,卻是一件需要細心的技術活,一不小心,篾絲之間編織得不夠緊密,便前功盡棄,一般由婦女來完成。(攝影:溫欣孝)

大田農耕文化記憶—竹匾編織


一個婦女一天可以編織五片的竹匾。長期的勞作,手上滿是老繭,已不必懼怕被竹篾割傷。(攝影:溫欣孝)

大田農耕文化記憶—竹匾編織


由於 社會的發展,許多便宜的金屬製品、塑料製品代替了竹製品,農村從事竹子編織的手藝人越來越少。原本家家戶戶人人都會的技能,也在慢慢消失。(攝影:溫欣孝)

大田農耕文化記憶—竹匾編織


編好的竹匾,自用或者挑到集市上去賣。閩中鄉村,家家戶戶都備有十幾個這樣的竹匾。(攝影:溫欣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