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本 文 约 8668 字


阅 读 需 要

2 2min


公元前八世纪,南夷北狄南北夹击,轮番入侵。中原国家危机四伏。齐桓公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成为天下霸主。


楚国国力上扬,楚成王雄心勃勃渴望争夺霸权。然而这个已经崛起的国家只收获了中原诸国的恐惧。楚成王最终死在了儿子商臣的剑下。楚国称霸中原的梦想又将由谁来实现?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公元前681年,春秋时期中原诸侯的第一次盟会,“北杏之盟”隆重举行。这是齐国为解决宋国内乱引发的动荡,而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这次盟会之后,齐国国君齐桓公,被周天子任命为东部国家的“伯”。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在先秦“伯”字与“霸”字相通。本义是兄长。如果说周天子是天下诸侯之父,那么“霸”就是诸侯之长。由它来代表天子维护诸侯间的政治秩序。


周天子比如说是父亲,但是这个父亲风烛残年。怎么办呢?这个大家族要维持下去,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核心人物,能有起统帅作用的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往往就是长子,这个长子就是“伯”。所以春秋时代为什么都想争霸主就是相当这个长子。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北杏之盟”标志着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持续数百年的春秋争霸史,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在这场争霸连轴大戏中,千里之外的楚国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往东都洛阳,宣告了西周灭亡。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东迁之后,周王室丧失了威信,天下陷入了混乱。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北方的戎、狄等少数民族抓住这个机会,不断向中原挺进了,遍侵华夏诸多国家。与此同时来自南方楚国的军队也在迅猛北上。邓国、绞国、权国在楚军的铁蹄下纷纷灭亡。


南夷和北狄南北夹击,轮番入侵中原。中原国家疆域不断缩减,一时间中原文明呈现摇摇欲坠之势。这是中原文明遭遇的一次空前严重的威胁。


这种局势呼唤着一个新的核心站出来,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团结中原国家,共同抵抗外部危机。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齐国国君齐桓公。齐国是一个老牌的诸侯国,他的开国之君是周王朝第一功臣“姜太公”,因此他在诸侯中的地位很高。


公元前681年,宋国出现了严重的内乱,他(齐桓公)以周天子之命为旗号,联合陈国和蔡国,组成了一个三国联军,前去伐宋。


大兵压境之下,宋国不得不跟诸侯约定,说以后我在国君废立这些大事之上,一定要按照周礼处理。这个就是那个著名的那次“北杏会盟”的由来。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齐桓公因为有效的处理了宋国的内乱,因此被任命为东部国家的方伯,也就是诸侯之长。在此之后,齐桓公就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积极主动的组织中原国家对抗外敌。


公元前664年,山戎大规模进攻北方燕国,齐桓公亲率大军去救燕国,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征战,齐军赶走山戎。公元前658年,齐桓公不但帮助卫国击退北狄,还将卫国南迁到黄河边上,在楚丘重新建国。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在齐桓公的领导下,中原国家终于击退了北方异族的侵略者,化解了亡国危机。中原各国纷纷称赞齐桓公,为中原稳定立下功勋。接下来,齐桓公准备抵御的对象,将是另一个更重要的敌人,楚国。


公元前664年,年轻的楚成王熊恽站在楚国的边境,他的眼神中充满渴望。只有征服和鲜血可以平复他胸膛里激荡的欲望。楚成王的军队将从这里出发,进攻、征服、吞并。楚成王熊恽成为这个时期,中原诸国最恐惧的名字。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成王是楚武王的孙子,祖孙二人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混合了蛮族和中原血液的楚王家族的男人们,生命力都异常强健。如同饿狼渴望鲜肉一般,对王位垂涎三尺。和自己的爷爷杀掉侄子自立为王一样,楚成王是在大臣们杀掉其兄后登上王位。


祖父楚武王曾说,既然楚国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力,为什么不凭此介入中原政局?于是楚成王继承了祖父的雄心壮志,开始全力扩张领土。


早在楚文王时期,楚国军队一路沿武当山东侧平原北上,直插南阳盆地。征服了权、罗、绞国和申国,中原已经近在咫尺了。楚军另一路则直指大别山。在迫使随国臣服之后,楚又消灭了中原南端的息国,并挥师北上,攻打了蔡国和郑国,把它的势力插入了中原腹地。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之后,楚国占领了从川东、湖北、河南南部到安徽的千里沃土,对华夏世界形成了新月形包围。


楚成王这个时候,具备两点。

第一:周天子已经信任他。文献上说,他(楚成王)跟周天子进贡,天子赐胙。周天子赐给他腊肉,这表示对他的一种信任。而且还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这是对他的一种政治嘱托。


意思就是说,你南方的那些夷越,你要把他摆平,不要让他来侵扰我们。那是信任才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所以政治上他有底气。


第二:这个时候楚国的版图地方千里。开始分封的时候,熊绎的时候是方圆五十里,现在是地方千里,版图扩大。所以无论是他的经济实力,还是他政治上的声誉,他觉得该到时候了,所以他该出手时就出手。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国已经拥有天下最强大的武力,楚成王梦想着成为天下新的主人。在他看来,这一切理所当然。然而这个已经崛起的国家,只收获了中原诸国的恐惧,而远远没有得到他们的承认。虽然楚国在方方面面努力向中原文明靠拢,但是在中原诸国眼里,这个日渐强大起来的楚国,不过是一个暴发户。


蔡侯这个人特别的有心计,就向楚王献计,说息候的妻子多么地美丽,你完全可以把她据为己有。那么文王就动心了,文王就想得到息妫(息候的妻子),他怎么办呢?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文王)到了息国,那么息候呢非常地热情地接待他。结果楚文王到了息国之后,马上就把息国灭掉了。灭掉之后,就把息妫收为己有。这样的行为是极端不礼的行为。同时他出兵的理由也极为不齿。


中原国家对楚国的蔑视,远在此前就开始了。在他们看来,从楚武王起,楚国国君自称为王,是不折不扣的大逆不道。楚人擅自称王,从来没有得到中原诸侯的承认。楚国不断开拓疆土,发动战争,灭掉周边国家。用周礼来衡量,这也是野蛮行为。


春秋时代,战争必须师出有名,战胜国对战败国很少直接吞并。中原诸国特别注重宗族血缘礼法。有血缘关系的国家都会尽“亲亲之谊”。除非特殊情况,绝不会直接吞并。然而野蛮的楚国人却不理会这一套。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带兵去攻打申国的途中,经过邓国。邓国国君邓祁候是楚文王的亲舅舅,见到外甥来到,邓候十分高兴。用最丰盛的宴席来招待文王。


席间,邓国的大夫提醒邓候,“亡邓国者,必楚文王也。若不小心提防,后患无穷”。邓候没有听从这位大臣的劝告。他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亲外甥楚文王会对自己下手。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没有想到,不久后楚文王打下申国凯旋,路过邓国,居然趁邓候毫无准备之机,攻破邓国国都。这在当时中原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你为了灭一个国家,你的亲舅舅你就能杀,你下得了手吗?


所以对于讲礼仪的国家,他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齿的。那么在春秋时代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蛮夷,并不看他是什么民族,而是看他是否遵守礼仪文化。楚国的种种行径,让中原诸国始终拒绝楚国进入中原文化圈。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文王见利忘义,连自己舅舅的国家都不放过,这件事情被当做楚国是野蛮国家的又一个铁证。面对楚国不可阻挡的北上势头,中原诸侯开始坐不住了,他们决定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楚国,以保护华夏文明。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这种不起眼的野草叫苞茅,他盛产于荆山山麓,南漳、保康、谷城一带。这种茅草先秦时期主要用于缩酒祭祀。今天的湖北端公舞中,仍可见苞茅缩酒的遗风。两千多年前,这种野草,竟然成为发动一场空前战争的理由。


公元前656年,霸主齐桓公,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军队,驻兵于楚国边境,随时可能杀入楚国。楚国建国数百年来,从未遇到这样大的威胁。楚成王集结了全国的军队,严阵以待。但是与八个老牌中原强国对阵,兵力悬殊巨大,楚成王心头泛起一阵阵寒意。


这个事情的导火索其实就是楚国强大起来以后,向北扩张。那么楚国要北上争霸,他必须要控制这个郑。因为这个郑是一个四战之地,是一个中原交通的要道。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而郑国本身呢,他跟周王室的关系很密切的,他是周厉王的幼子,郑桓公友多封的这么一个诸侯国。所以楚开始侵略郑国以后,就给予华夏列国以很大的震动。所以齐桓公就发动了一场针对楚的战争。


齐桓公率领的诸侯国联军兵临城下,楚国岌岌可危。楚国大臣屈完临危受命,前往齐军大营议和。


屈完首先转达了楚成王的话说“齐国处于北海之边,楚国居于南海之畔。两国相距之远,如同风马牛之不相及。没想到今天您亲率大军来到我国边境,不知所谓何事?”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齐国上卿管仲质问屈完:“楚国多年来不按周礼,向周王室进贡祭祀缩酒的苞茅,目中无人。更何况周昭王之死,楚国脱不了干系”。齐国宰相管仲的回答,点明了此次军事行动的原因。第一: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违背了周礼。第二:楚军使诈,导致周昭王南征途中落水而亡。


面对气势汹汹的管仲,屈完做出了这样的答复:“没有向周天子进贡的确是我们的过错,以后一定会按时进贡。但周昭王之死与楚人无关”。楚国人坦诚了不贡苞茅之过,但是推掉了周昭王之死的责任。轻重分明,不容管仲有可乘之机。


但是齐国仗着大军压境,进一步威胁说:“我们的军队如此强大,如果攻城略地,恐怕没人抵挡得住。”屈完毫不示弱的回答:“如果齐桓公以德绥诸侯,则没有诸侯不服。如果以武力威胁,楚国将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全力抵抗。诸侯军再多也没有用。”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在春秋时代,战争的目的是使各国遵守国际秩序,而不是要灭掉其他国家。作为霸主,齐桓公发起这次军事行动,不是要掀起一场大的战争,而是要使对手遵守周礼。所以屈完表态说楚国会继续进贡,同时考虑到楚国的强大的实力,齐桓公就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转而与楚国在召陵举行会盟。


一场迫在眉睫的空前大战避免了,齐楚两国在召陵举行会盟,楚人宣誓继续进贡。“召陵之盟”让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功业达到了顶点。楚成王北上的势头也第一次收到了扼制。


在北进的过程中,楚国对周围国家,一直是各个击破,一路凯歌。但是这些国家一旦联合起来,楚国就不再那么轻易就能得手。霸主之位是那么遥不可及。野心勃勃渴望争霸天下的楚成王,不愿就此放弃。


终于在蛰伏了多年之后,齐桓公的去世让楚成王又一次看到了机会。一代霸主齐桓公的去世之后,天下大乱。楚成王跃跃欲试,渴望成为新的诸侯领袖。此时另一个国君也开始追寻自己的霸主梦,他就是宋国的国君“宋襄公”。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公元前638年,宋国联合几个国家,南下攻击依附于楚国的郑国。企图接过齐桓公“尊王攘楚”的大旗。在泓水,宋襄公与楚成王双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宋国军队提前抵达了战场,在泓水北岸列队待战。


宋国将领向宋襄公提议,应该抓住楚军正在渡河的时机,马上开始攻击,楚军必败。宋襄公拒绝了将领的建议。理由十分简单:不可趁乱攻击楚军,要等待楚军渡河后排好队形,才能堂堂正正开战。


楚国大军慢慢渡过泓水,从容整顿好队形,双方面对面摆开战阵。一阵惊天动地的鼓声,双方的战车同时起动,冲向战场。这场战斗的局势瞬间逆转,宋军大败。宋襄公在战斗中不幸负伤。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宋人埋怨宋襄公错失作战时机。宋襄公却说,他遵守的是周礼中的战争规则。即敌人处于险地,不能趁人之危。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偷袭。


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位宋襄公未免太过愚蠢呆板。但是如果我们对宋襄公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就能理解他的选择。其实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宋国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宋国的华豹和公子城比箭,首先华豹就射了一箭。射了一箭,那么第二箭就应该是归公子城再射。但是华豹他动作很迅速,他没有等公子城掏箭的时候,他又马上掏出第二支箭。还没有射出来,被公子城发觉了。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公子城说:“你射了之后,不换给我射,你这样太卑鄙了,你怎么能连射两箭呢?”华豹一听他就觉得是啊,我怎么会能做这样的事呢?他就停止了。也就在他楞的那种一霎那间,公子城一剑封喉,把华豹射死了。


这后人往往为华豹惋惜,说华豹为了遵守契约精神,那么就是死了,就是被射死了。但事实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当时的战争是非常讲诚信的。既要比试量力,但是这个前提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左转》中详细记载了,华豹和公子城的这场战斗。难能可贵的是,史书并没有嘲笑华豹的愚蠢,相反却肯定他以生命维护了武士的尊严。春秋时代的上层社会中,“礼”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甚至在战场上,人们也需要遵守“战争礼”。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仍然离不开礼的约束。据史料记载,春秋时以车站为主,双方约好时间,选择好一处平坦开阔的地点,大致同时抵达,等列好队伍之后,鸣起战鼓,驱车冲向对方。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这种战争更像一场体育比赛,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在今人看来,这些老祖宗在战场上的表现,似乎太过迂腐。其实不然,春秋以前的作战方式和战争理念,都与后世有很大的不同。春秋时期的军队都是以贵族为主体,战士人数不多,几百辆战车而已。


每次战争一般不超过一天,因此那个时候的战争,更像是一次大规模的绅士间的决斗。贵族们在战争中比的是勇气和实力。偷袭、欺诈、趁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


当时的战争原则:

第一个就是不打不义之战。就是要师出有名。

第二个:就是不重(chong)伤。也就是说受过伤的人,你不要再次打击他。

第三个:就是不擒“二毛”。也就是说不打头发花白的人,年龄大的人。

第四个:就是不打不成列。就是当对方还没有排好阵式的时候,你不能先行打击它。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无论是战争出发前一种宣誓和祭祀,还是战争形成过程都能看出来,这个时期大家对礼仪的敬重和敬畏。目的性反倒退居其次了。大家更过重关注的是它的过程。所以对你这个过程是否尊崇礼仪,这作为你是否能够占领道德制高点的一个标准。


作为贵族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越过道德的边界。你不仅要守住游戏的原则,而且要守住心灵的原则。我们在中世纪的欧洲也可以找到一些参照。


每次胜利之后,英国军队都会举行狂欢晚宴。但是奇怪的是晚宴中通常会有一类特殊的客人,在战争中被俘的法国军官。这怪异的一幕出现在百年英法战争期间。当一名法国骑士在战场上被俘获之后,他并不担心自己会受到虐待。因为优待俘虏是中世纪欧洲战场公认的行为准则。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欧洲骑士的行为准则是不伤害俘虏,不攻击未披挂整齐的骑士,不攻击非战斗人员(比如妇女、儿童、商人、农民、教士等)。欧洲骑士间的战争和春秋时代的贵族战争是一样的,就是都要在摆好战场之后,然后堂堂正正的对攻。


面对强者要勇于出击,敢于进取,要敢于取胜。那么对于弱者,你要有同情心,你千万不要有一种赶尽杀绝,置于死地而后快这么一种心理。这就是骑士。


作为殷商贵族后代,宋襄公从小受到严格的贵族教育,讲究贵族风度,是他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战争中,宋襄公既要取胜,也要赢得漂亮,赢得合理,赢得高贵。甚至在一定意义上,风度大于胜败。那些在今天看起来迂腐的礼仪,其实不仅仅是礼仪和礼节,更是一个阶级不可更改的文化信念。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按说,按他(宋襄公)的理解,他应该占领了道德制高点了。他这时候不但没有被人尊崇,反倒要被人嘲笑。宋襄公太迂腐了。战争已经打到这份上了,跟你作战的对方并没有遵守周礼,你完全按照周礼这么去做,你不是白白送死吗?假如你机灵一点,你变通一点,那你就不至于死得这么惨。


这是一个转折点,这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剧烈的变革。这个变革具体到战争来讲,是功利性强,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从一个大的环境来讲,就反映出周王室所形成的规范全社会行为规则的礼仪制度。这个时候已经被人拿来作为一种功利下的功利化的工具了。礼仪的内核已经不存在了。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这种争论标志着春秋中期,以优雅为首要追求的周礼文化,开始向以效率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文化转变。楚国就是这样实用主义行为方式的开创者。楚成王只要胜利,只想征服。他身上没有任何礼法原则的束缚,这使他在战争中更灵活更高效。


鉴于宋襄公的悲惨结局,实用主义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效仿。一年之后,“泓水之战”中受伤的宋襄公在争议中去世。奄奄一息的宋襄公到死都不明白,所谓时代道德模范的他,为什么无法实现成为天下霸主的美梦。


“泓水之战”以楚胜宋败而告终。楚成王觊觎依旧的霸主地位,似乎已经唾手可得。击败宋国后,楚成王俨然以霸主自居。于是他也期望像齐桓公那样,召集天下各国会盟。


宋、郑、曹、卫几个受到楚国军事威胁的小国如约而至。但真正的实力派齐国、晋国和秦国的代表却根本没有踪影。总以仁义标榜自己的的宋襄公得不到霸权。战功赫赫的楚成王难道也无法成为霸主吗?宋国争霸失败,中原国家一时群龙无首,历史继续寻找新的霸主。


几乎与楚国扩张的同时,北方的晋国也在日益壮大。晋国公室出自周成王的幼弟,是正牌的华夏贵胄。不过他有着和楚国类似的历史。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国身处南蛮之中,而晋国则与铁马金戈的北狄为邻。相对于那些拥挤在中原腹地,生存空间早早被封闭的国家,偏远的晋国拥有着辽阔肥沃的土地。


经过数百年的艰苦经营,荒凉的北方原野上,矗立起一座座富饶的城市。晋国一跃成为北方数一数二的强国。更为重要的是,在狼群中生存,必须的长出獠牙。晋人在几百年间,不断地从戎狄身上汲取着武勇气质,他们的战斗力令人胆寒。


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执政后励精图治,晋国国力迅速增强。这位赫赫有名的一代英主,众望所归接过了“尊王攘夷”的大旗,成为抗楚阵线的中流砥柱。晋国与楚国,这一北一南两大强国之间,一场生死搏斗已经不可避免。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这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套编钟,铸造者叫子犯,是春秋时晋文公的舅父。在最大那个编钟上,铸有铭文一百三十二字,讲述了一场改变历史的战争。


在五月初的一天,子犯辅佐晋文公恢复其邦国。由于楚国不听从王命,子犯和晋文公率六师讨伐楚国。子犯和钟铭文中所说的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又一次面对来自中原大国气势汹汹的联盟军。本来宋国还有一些国家,有好几个国家,中原的国家。他们原来都是依附于楚国。但是他们往往是一种墙头草,谁强我就依附谁。风吹两面倒。


宋国特别明显,它从依靠楚国转向依靠晋国。楚王就认为到这个事非得教训他不可。那么实际上楚人攻宋也好,对陈、蔡下手也好,都是为了激怒晋国。因为楚国认为,可以跟晋国一比高下了。


此时的晋国已经取代了齐国,成为中原第一强国。只要战胜晋国,天下各国都会心悦诚服地拜倒在楚人的脚下。楚成王坚信这一次他离渴望已久的霸权也许就一步之遥。


正在楚国摩拳擦掌准备与晋军大战一场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晋军突然主动撤退,而且一退就是九十里。难道晋军是准备不战而退?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五年前还未当上国君的晋文公,被迫流亡来到楚国,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直言不讳的问,“公子倘若回国继位,拿什么来报答寡人呢?晋文公回答道,倘若托您的福我能够继位为君的话,如果我们两国哪一天不幸发生战争,我军当退避三舍。”


所谓“退避三舍”那意思就是说,向后撤退九十里的行军路程。也就是说在“城濮之战”中,晋军主动撤退了九十里。这个正是晋文公为了兑现当年,他对楚成王那个“退避三舍”的承诺。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表面上好像是一个信守承诺,实际上是个阴谋。晋国人是看到这个时候的楚国的主将,非常的刚愎自用,非常的冒进急进,急于求胜的这种心态,她是想什么呢?诱敌深入!所以晋国人撤退的时候,楚国人跟进,这样就陷入到晋国人这个圈套当中去。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缩短己方的补给线。同时诱敌深入令楚军疲乏。这一战略布局,标志着谋略文化,在中原文明中已悄然生长。


三天后,双方在卫国的城濮地区摆好阵势。按照事先约定的开战时间,双方都整装列队,一通鼓响,双方的战车同时冲向对方。


向前猛冲的楚军,在对面滚滚的烟尘中突然看到,晋国战车前驰骋的竟然不是马,而是几百头色毛斑斓的猛虎,楚军一片惊慌,顿时阵型大乱。片刻后随着距离的接近,楚军终于看清楚那并不是什么老虎,只是晋军的战马披上了虎皮作为装饰。然而此时,楚军已经乱掉的阵脚,很难在稳定下来,楚军因此大败。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这是春秋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在战争中运用诈术。也就是将虎皮披在马身上,装扮成老虎,由此造成楚军的惊恐。在此之前,中原贵族一直瞧不起战争中狡诈行为。


但是老谋深算的晋文公发现,面对楚国这样的蛮夷国家,你一味遵守礼法那是自取灭亡。你必须要学习这个蛮夷国家身上那种机智和狡诈。


“城濮之战”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业,楚军一败,与楚国结盟的许多国家,都立即转到了晋国一方。以晋国为核心的新政治秩序形成了。楚成王称霸的梦想又一次破灭了。


虽然战败对楚国的实力消耗不大,但楚国百年来的北进运动被迫停止。中华大地上,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对峙历史。


摇曳的炉火,升腾的蒸汽,巨大的青铜宝鼎中弥漫出浓浓的香味。熊掌,这道山珍是楚成王最喜爱的美味,但是楚成王此刻已顾不上惦念这锅熊掌了。他的胸口正顶着一把滴血的利剑,而剑柄就握在亲生儿子商臣的手中。


城濮之战的失败,一代雄主楚成王威信大减。继承人的问题更是让他危机四伏。楚成王日夜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的儿子商臣带兵入宫,试图弑君自立。楚成王苦苦哀求儿子,希望能让他吃完熊掌再死。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这个卑微的要求也没有得到商臣的允许,楚成王没有想到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竟然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楚成王一生都在嘲笑中原国家,那些陈腐的礼仪道德。他一直不明白,那些手握巨大权利的贵族们,为什么甘愿一生活在重重的束缚之中。


今天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他终于明白了。礼仪代表的是秩序、是规范、是价值观。如果有礼仪道德对内心的束缚,他的儿子也许就不会对他举起屠刀。然而让楚成王明白这个并不复杂的道理,代价竟是他自己的生命。


楚成王是为霸业而生的,他率领大军征战一生,本来似乎触手可及的霸业,却离他越来越远。如果才能得到霸权?哪里才是正确的方向?楚成王永远都不会知道答案了。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在楚成王之后,楚国人仍然继续追寻着他们的霸业梦,不过他们实现称霸中原的梦想,一直到等到后来的另一位君主,他叫熊侣,后世称他楚庄王。在这位伟大的君主手中,楚国的命运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作者权益,请联系我删除。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国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